正文 第一節 清氣分熱(1 / 2)

1.白虎湯《傷寒論》

方歌

白虎湯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參者,煩躁熱渴宜急投。

【方劑組成】 石膏3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15克。

【用法用量】 上4味,以水1000毫升,入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50毫升,日3服。

【功效主治】 清熱生津。適用於陽明熱盛,口幹舌燥,煩渴引飲,麵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滑數者。現代臨床常用於流腦、乙腦、大葉性肺炎等見高熱煩躁口渴汗出屬氣分大熱者。

【加減方】

1.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即白虎湯加人參6克。一名人參白虎湯。功能清熱、益氣、生津。治傷寒表證已解,熱盛於裏,津氣兩傷,及夏月中暑,身熱而渴,汗多,背微惡寒,神倦乏力,脈象虛數或脈大無力者。

2.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白虎湯原方加桂枝9克。一名桂枝白虎湯。功能清熱解表。治溫瘧,其脈如平,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者。

3.白虎加蒼術湯《類證活人書》即白虎湯原方加蒼術9克。一名蒼術白虎湯。功能清熱燥濕。治濕溫症,發熱纏綿,有汗不解,身重肢楚,頭重如裹,舌紅苔白膩等。

4.白虎加銀翹湯(現代驗方)即白虎湯加銀花20克、連翹12克。一名銀翹白虎湯。功能清熱解毒生津。主治陽明溫病,熱毒較甚者,臨床常用於暑溫症、乙腦、流腦、大葉性肺炎等高熱煩躁,口渴引飲,脈洪大等症。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陽明經證的名方。外感病征,一般先是太陽表證,以後轉入少陽,再後則轉變為陽明經證。陽明經證主要表現為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的裏熱證,其治當清陽明裏熱。故方用石膏辛寒清熱,除煩生津為主藥。配知母苦潤清熱養陰為輔藥。再加甘草、粳米和胃養陰甘潤生津,為本方佐使。藥雖四味,配伍甚當。故為陽明熱盛之主方。若熱甚傷氣,脈洪大而虛者,是正氣已耗,則宜加入人參,名曰白虎加人參湯,清熱而可補氣生津,是應變之法也。

2.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方歌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與竹葉。

甘草生薑兼粳米,暑熱煩渴脈虛尋。

【方劑組成】 竹葉15克,生石膏24克,半夏9克,人參6克,麥門冬15克,甘草6克,粳米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取飲片,以水1000毫升,除米外,先浸再煮,煮取500毫升,內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去米,分溫3服。

【功效主治】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適用於:1.熱病,身熱多汗,虛羸少氣,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渴喜飲,咽幹嗆咳,舌紅少苔,脈象虛數。2.熱病之後,餘邪未清,津氣已傷,煩渴嘔逆,或虛煩不眠,脈象虛數,舌幹紅少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