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達原飲《增輯湯頭歌訣》引吳又可方
方歌
達原厚樸與常山,草果檳榔共滌痰。
更用黃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刪。
【方劑組成】 黃芩、青皮各5克,厚樸、菖蒲、草果、甘草各3克,知母、檳榔、常山各6克。
【用法用量】 上藥9味,取飲片,加水適量,先浸後煎,去滓,病發前服。
【功效主治】 開達膜原,化濕治瘧。適用於時疫邪氣,初犯膜原,以及濕痰瘧疾。一日三發,或一日一發,胸悶嘔惡,頭疼煩躁,苔白膩,脈弦者。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瘟疫並治瘧之常用方。此瘟疫或瘧疾皆因濕濁、痰濕所致。其治當燥濕化痰。故方用常山、草果、檳榔、厚樸化痰利氣,祛邪截瘧。知母、黃芩清泄少陽邪熱。菖蒲、青皮開痰下氣,甘草調和諸藥,共成開膜原,化痰濕並截瘧之功。
此方為嚴蒼山氏引吳又可方;但查吳又可《瘟疫論》達原飲方無常山、菖蒲,但有芍藥,若治痰濕瘧疾,似以嚴氏引用方為妥、蓋常山為善治瘧疾之主藥故也。
10.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一名七寶散
方歌
截瘧七寶常山果,檳榔樸草青陳夥。
水酒合煎露一宵,陽經實瘧服之妥。
【方劑組成】 常山3克,厚樸、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果仁各2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研為粗末,作一服。酒與水各半盞,寒則加酒,熱則加水煎,先露一宿,空腹病發前2小時冷服。
【功效主治】 燥濕劫痰,祛邪截瘧。適用於瘧疾數發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苔白膩厚,體壯痰濕甚者。
【方義分析】 此為祛痰截瘧常用方。主治痰濕瘧疾。古人稱“無痰不成瘧,”故治瘧當祛痰截瘧。故方用常山、檳榔、草果皆有劫痰之功,無痰不成瘧,故配厚樸、青皮、陳皮燥濕健脾,理氣化痰,甘草以調藥和中。綜合為方,具燥濕祛痰,祛邪截瘧之功,故可適用於瘧疾痰濕偏盛之證。
11.截瘧青蒿丸《丹溪心法》
方歌
截瘧青蒿丹溪方,冬瓜馬鞭官桂傍。
研末為丸發前服,祛邪截瘧效彰彰。
【方劑組成】 青蒿240克,冬瓜葉60克,馬鞭草60克,官桂60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取飲片,共為細末,水為丸,如胡椒大。每30克分4服,於病發之前1時當服盡。附言:方中冬瓜葉,一方作冬青葉,存疑。
【方義分析】 前人說:“瘧不離少陽”,故常用柴胡、青蒿等藥以和解少陽;“無痰不成瘧”。故常用常山、檳榔、厚樸、草果、青梅以除痰截瘧。且柴胡、常山、青蒿皆有解熱之功效。傳統上,治瘧之際,柴胡常用,而青蒿、常山應用較少。20世紀70~80年代,發現青蒿抗瘧效果極佳,勝於西藥,於是風靡環球。然從中醫古方來看,《補缺肘後方》用青蒿治瘧。《聖濟總錄》卷36青蒿湯,青蒿配厚樸、半夏、陳皮等治脾瘧。《聖濟總錄》卷71青蒿湯以青蒿配薑汁、常山、柴胡、青梅等治痰瘧。以及本方之用青蒿、馬鞭草等治瘧,皆用青蒿為主藥治瘧之例。
方用青蒿解熱截瘧,配冬瓜葉甘淡性涼,《綱目》稱“主瘧疾寒熱”,《隨息居飲食譜》“清暑治瘧痢”。馬鞭草:性味苦涼,《千金方》《本草拾遺》皆稱治瘧,而佐以官桂,無非和少陽也。三藥寒涼,配桂之溫,亦是組方之至善者。且瘧疾最傷血,而官桂可以鼓舞氣血生長,方中用此,亦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