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柴胡湯《傷寒論》
方歌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薑棗,少陽諸病此為宗。
【方劑組成】 柴胡12克,黃芩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4枚。
【用法用量】 上藥7味,加清水適量,先浸後煮,取200毫升,溫服。每日3次。
【功效主治】 和解少陽。適用於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舌苔薄白,脈象弦者。亦可用於婦人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等雜病見少陽證者。今臨床常用於慢性膽囊炎、病毒性肝炎、流感等病症。
【方義分析】 此為臨床常用和解方之一。方中柴胡透達少陽半表之邪,黃芩清泄少陽半裏之熱,配伍半夏、生薑以和胃降逆,又伍人參、甘草、大棗以扶正祛邪。同時薑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通行津液,養護脾胃。本方用此治療少陽證、寒熱往來,皆關營衛脾胃之故。
小柴胡湯為和劑,一般服藥後不經發汗而病解,但亦有部分患者服藥後得微汗而愈者,正如仲景所謂:“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可知服用本方後亦可得汗而病解。但其汗不是柴胡之發汗,而是上焦通、津液下、胃氣和之故,所以小柴胡湯是和劑之典型方劑。
2.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方歌
蒿芩清膽碧玉需,苓夏陳皮枳竹茹。
少陽熱重寒輕證,胸痞嘔惡總能除。
【方劑組成】 青蒿10~20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黃芩6~12克,生枳殼5克,廣陳皮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用量】 上藥8味,加清水適量先浸後煎,分服。
【功效主治】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適用於少陽熱重,兼有痰濕內阻之證。症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甚或幹嘔呃逆,胸脅脹疼,舌紅苔白或膩,脈象弦數或滑數。臨床亦治暑濕之瘧。
【方義分析】 傷寒少陽證用柴芩以和解,今人治暑濕濕熱少陽證則用蒿芩以和解。青蒿苦寒芬芳,清透少陽之邪;配黃芩、竹茹苦降清泄,以解膽熱;陳皮、半夏、枳殼和胃降逆理氣化痰;赤茯苓、碧玉散(即滑石、青黛、甘草)清熱利濕,導濕熱之邪外出。故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和胃化痰之功,可用於濕熱少陽證。若治暑濕瘧疾,青蒿用量當倍用之,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