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高爾基自傳小說的第一部。它從高爾基的父親逝世開始,到母親逝世為止,僅僅經曆了三年的時間(恰當高爾基五歲到七歲),然而資料的驚人豐富,使作品放射了燦爛奪目的光彩。
在這部作品裏,充滿了許多殘酷的恐怖的生活故事。高爾基覺得他應當花費時間把它們寫出來,因為“這是一個必須追究它的根源,然後從記憶裏,人的靈魂裏,而且從我們的狹窄的,下賤的生活裏把它連根拔去的事實”。而且此外,還有別的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鼓勵我們正視我們的新生,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康健的、和平而慈愛的、光明而創造的人性底典型。
是的,高爾基的一生,經曆了兩個時代:從沙皇的專製到社會主義的民主。就從這部自傳小說的第一頁開始,圍繞在作者周圍的,是一連串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他們生活在黑暗和貧困的環境裏,因此他們變得野蠻和殘忍,愚昧和瘋狂。但是造成他們悲慘生活的根由是什麼呢?——一句話,就是迫害著他們的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作者以見證人的身份,同情了他們,表現了他們,而且最後,就在這塊同樣的俄羅斯的土地上,期待的革命起來了,於是他們終於被解放,他終於看到了真正康健的人類的生活了。
所以高爾基的《我的童年》,是從一個家庭反映了整個的社會,他提示了從黑暗到光明的強烈的要求,革命的要求。陳腐的暴露在麵前,新生的茁長是迫不及待了。——它要把新的領導前進,把舊的“連根拔去”。——這也就是這部書的真正的社會意義,真正的時代價值。
……
高爾基在一八六九年三月十四日生於下諾甫哥羅。父親是一個軍人的兒子,母親是一個城市的紳女。一八七三年,父親從高爾基那裏傳染了霍亂症,竟不幸死了。父親死後,他便寄居在外祖父家裏。
外祖父是一個伏爾加河畔的苦力,在染紗的生意裏賺了很多的錢,於是在下諾甫哥羅開了一個大規模的染坊,營業非常發達,但後來卻又完全破產。他的性格專橫而吝嗇,活了九十二歲。他有兩個兒子,都結了婚,生了子女,但是除了外祖母以外,沒有一個人是愛高爾基的。
高爾基在七歲時進了學校,讀了五個月的書,在學校裏傳染到痘瘡,於是就離開了學校,此後也就沒有機會求學了。在那時候,母親因為肺癆急症而死了,於是高爾基也不能在外祖父的家裏住下去了。最初,他在一家鞋店裏當學徒,後來又送到一個圖案家那裏做徒弟,最後,在輪船裏做了一個叫做史慕利的廚師的徒弟。他引起了高爾基對於讀書的興味。十歲時,他便開始做日記,但以後的生活卻更複雜了,他做過小販,做過鐵路的路警,還周遊了全國好幾次。一八八八年,在喀山做旅客,參加了自修班的工作,此後又過著流浪的生活。一八九二年十月,在《高加索日報》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馬格爾·丘達拉》。於是連續在《俄國新聞》等報紙上發表了不少的作品。到了一八八三年,和作家柯洛連科(V.G.Korolenko)相識,在文藝上給與他極大的指示和幫助。他說:“我的第一個教師是史慕利廚師,第二個是辯護士拉寧(Lanin),第三個是‘超社會’的卡留齊尼(Kalujnii),第四個要算是柯洛連科了。”
高爾基的小說,大抵以自己所體驗的實生活為題材,所以是最典型的寫實主義者。一九〇〇年,寫了《洞底》(NaDune)以後,便傾向於社會革命,作為一個勞動階級的戰士而奮鬥,因此曾幾度入獄,且被流放。一九〇五年參加了第一次革命,一九〇七年編輯彼得堡社會民主黨《機關報》,為了文字禍而逃亡於意大利、美國等處,至一九一五年大赦,才回返祖國。一九一七年革命時,擁護布爾什維克派,任《機關報》(NowagaZisini),主筆。一九二五年當選為蘇聯中央委員。一九三六年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高爾基(MaximGorky)原名AlexeiMaximovitchPjeshkov,高爾基是他的筆名。主要的作品有《四十年代》,《母親》,《沉淵》,《阿爾泰莫夫事件》,《惡魔》,《懺悔》,《二十六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等等。
…………
《我的童年》全書約有二十二萬字,共分十三章,每章並無標題。這個縮寫本是根據原著的故事發展線索,重新加以組織,分成八章,另加標題,並改書名為《童年》,篇幅約合原書的六分之一強。由於原著內容的豐富,改寫的工作曾費了不少的時間。華譯本《我的童年》,姚蓬子譯,上海雜誌公司印行,出版已多年。但是對於這樣篇幅巨大的譯本,少年們決無足夠閱讀的耐力,也不會有足夠理解的程度,所以根據譯本,改寫成了現在這樣的通俗本,希望它能傳播到更廣大的群裏。
一九四九年四月
(原刊上海永祥印書館一九四九年六月版《童年》)
鮮花——序胡牧著《結冰的日子》雪花帶來了凜寒,飄落在大地上。大地在凜寒裏呼吸,終於穿上了一件裘白的衣裳。第二天,太陽高懸在天空,它用溫暖的手撫摩著潔淨的雪花,於是雪花融解了,像汗滴,像淚水,一滴滴的水滲透到泥土的皮層裏,於是在泥土的低窪處彙成了水流,漸漸地合流成河,浩浩蕩蕩地漂流開去——它唱著爽朗的歌曲,它哼著清脆的歌聲,它從凜寒裏掙紮出來,用堅定的步伐,奔向浩瀚的海,鼓動著無限熱情的廣闊的江河。
從陰暗到光明,從潮濕的低窪到浩瀚的海,從脅迫的呼吸到爽朗的歡聲,這便是胡牧先生的詩的道路。
讀了胡牧先生的《結冰的日子》,使我深深感觸到:作者是在怎樣浩瀚的氣魄裏,從時代的脈搏中吟詠出曆史的徑路。他指出了統治者在怎樣地汙辱著血的教訓,他訴說了人民世紀的輪子,怎樣從陰濕和低窪的地方滾出來。抗戰曾帶給我們喜悅,然而更帶來了可憎的不幸。那“結冰的日子”似乎再也沒有解凍的時期。然而人民世紀的輪子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也唯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睛,會得用憤怒的感情,仇視著一切時代的渣滓——那石子,那凍塊,那障礙了一切前進努力的逆流。
因此——
詩人們不再憂鬱的歌唱田園
而為著
一個理想
一個誌願
堅苦地
執著地
走向遙遠的遠方了
是的,走向“遙遠的遠方”。而這“遠方”並不是像天國一般地遙遠得不可捉摸,而僅僅是“理想”的遠方,因為詩人胡牧不是已經清晰地指點出:戰鬥就在我們身邊,就在“白天也要打燈籠走”的我們的日子裏。所以在這充滿了“狐狸”和“豺狼”的世界,在這“又要娶第七個姨太太”的那“白發的老地主”存在的世界,在這遍地都是“機關的空招牌”和“不實行的標語”的世界裏,我們的詩人需要歌唱的是什麼呢?
——是戰爭中死難的英雄。
——是為民族而鬥爭的勇士。
——是那一些為民主而犯罪的人。
所以在胡牧先生的這篇《結冰的日子》裏,他歌唱出了他的冀求,他冀求——
一個春天的解凍季
當
農夫們
播下了無數的種子的時候
於是
到秋天
就有很好的收成
我堅信
雲霧的日子
是會消失的
黑暗的背後
就是一片
光輝的流動的黎明……
自然,“冀求”還需要著“實踐”,僅僅有美麗的“理想”而沒有“爭取”的工作,那“冀求”也隻能是一種“畫餅”而已。所以詩人在最後,他帶來了一句真理的語言——
中國的憂鬱
是不會長遠的
因為
他們這樣想
他們正在這樣幹……
也正為了這個原故,胡牧先生的這部六百六十餘行的長詩《結冰的日子》,是通過了時代的脈搏,從曆史的呼吸裏磨煉出來的一朵帶著光,發著熱,真正地茁長在人民大眾的泥土上的現實的鮮花。
因此,在多數的詩人們正用朦朧的眼光,象征的手法,吟詠著時代憂鬱的今天,我願意用灼熱的手,來推薦這部《結冰的日子》。
(原刊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文彙報·筆會》)
讀《我的詩生活》
在這個小小的集子裏,找不出“叫人家咬碎牙齒去咀嚼的理論”,而僅僅告訴我們“一篇故事”,告訴我們“怎樣學習寫作”,“怎樣學習生活”。
先天的遺傳,是他的“詩的根芽”。因為他的父親是一位仁慈,多感,而富有革命精神的人物,他的族叔和一些師友,是“新詩的領路人”。
詩人的中學時代,是“轟轟烈烈的狂飆時代”,革命與戀愛像兩條鞭子,抽打著感情的野馬“狂烈的奔馳”。我們的詩人,更有一個長時間,“生命的脈搏跳動在郭先生的字裏行間”。他崇拜郭先生像崇拜一尊神,把郭先生的相片貼在自己的案頭,上麵題著以下的字句:
“沫若先生,我祝你永遠不死!”
他的生活就是一篇偉大的詩,從實生活裏去求詩,他“以生命去換詩,去寫詩”。他清清楚楚地區別著“愛”和“憎”。
青島大學的幾年間,我們的詩人找到了“自己的詩”,“多年的血心苦心終於鑄造出一個結果”:“風格”。
在一個時期,克家先生抱著一顆“雄心”去拜訪了聞一多先生。《死水》和《誌摩的詩》成了他案頭的陳列品。他向聞先生和他的詩學習。他“破命的寫詩,追詩”,他的生命就是詩。這時他看破了世事人情,他覺得“一切皆朽,唯真理與事業永存”。
他常常為一字一句而沉思到深夜,為了詩,他深夜失眠,白天自然像個呆子,甚至損害了他的健康。這一個時期,他寫了不少的短詩,然而都是黑暗角落裏的零零星星。他每一首詩,都是“以生活作基石的”,都是“經驗的結晶”。
這以後,他在孩子群中生活,在孩子群中學習過一陣。“運河沿上的臨清中學”,是“詩的搖籃,愛的田野,理想的天國”。他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他教他們寫詩,學詩。在這一群中,他發現了一些小詩人,小天才。可是,有的卻不幸早早就夭亡,有的被生活的鞭子擾亂了詩思,使他們不能自然地成長。但在孩子們的小心裏,個個印上了一個永不遺忘的“克師”的影子。終於在一次別離時,全教室哭成一片,還留下了一張哭的集體相片。
最後,我們的詩人,被民族解放的烽火驚醒,他參加到一支洪流中去。在這裏,我們的詩人便過了“八千裏路雲和月”中的生活,他的風格也隨著他的生活而有了轉變。
詩人也曾在《我的詩生活》中講述到他過去的愛情的悲劇,他曾經受過兩次的打擊。因此,他認為愛情是“美麗的謊”。在此,我想起了他有這樣的詩句:
“誰記清枉拋了歡情多少,還有那不值錢的笑……”
《我的詩生活》是從詩人的幼小時候起,直到卅一年秋天為止的生活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