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時,司馬懿和另一位曹操晚期的重要謀士蔣濟卻予以反對,他們的建言一語點醒了曹操。關羽日漸得手,不高興的可不止您一個,還有孫權啊。還記得當年魏王您“得隴不望蜀”的謀劃嗎?這不正是您一直在等待的離間孫劉聯盟的良機嗎?您當年的謀劃雖然沒有立竿見影,但卻埋下了一顆分裂孫劉聯盟的種子。現在這顆種子就要開花結果了!
曹操大喜過望,司馬懿、蔣濟二人的預言也很快變成了現實。在此時,主張聯合劉備的“鴿派”代表人物魯肅已經去世,取代他的是一貫的“鷹派”人物呂蒙;而關羽本人對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也極為忽略,以致做出拒絕孫權和親建議的行為,一句“虎女焉能配犬子”最終激怒了孫權。他立刻遣使上書,要幫助曹操從背後插關羽一刀,以解襄樊之圍。
這無疑是大旱逢甘霖。曹操立刻給孫權加官進爵。至此,維持11年之久的孫劉聯盟徹底破裂,而關羽這一代名將不但再也不可能攻克襄樊,而且他的死期也進入了倒計時。
十月,曹操親自率兵離開洛陽,南下夾擊關羽。大軍未至,先期出發的援軍徐晃部隊就擊敗了關羽,荊州軍南撤,襄樊解圍。十一月,呂蒙率兵白衣渡江(把士兵化裝成商人),巧妙地騙過沿岸烽火台的荊州守軍,一舉攻占關羽的大本營江陵,並招降公安和南軍守將,關羽的部下糜芳、傅士仁。一月之前還“威震華夏”的關羽,此刻已到了英雄末路。
喜愛三國的朋友,都不願提及走麥城關羽身死那一段悲慘的往事,筆者也同樣如此。因為此書的主角是曹操,略過這一段也是有情可原的。次年(公元220年)正月,孫權斬殺了兵敗被俘的關羽,曹操退兵回到洛陽,南征勝利結束。
曹操用的這一招就是“借刀殺人不見血”。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地誘導態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就可避免遭受損失。借刀殺人主要是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打擊或消滅敵人,但借刀殺人也要有計策,對症下藥,要借得準,也要殺得準。找到矛盾的重點,這種外在的力量就可以為我所用,從而保存實力,用別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成功之道
團結人是“革命”的主要手段
了解一些國際政治的朋友應該知道,在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中,排在第一位的職務叫作國務卿。這個名字並不能簡單地顧名思義,解釋為國家總理,他的真正職權是外交部長。這十分生動地說明了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在與對手的鬥爭中,動用自己的力量當然無可厚非,但能夠增加自己陣營的盟友而瓦解對手的同盟,更是能夠把自身損耗降到最低的討巧行為。男人在打拚事業、與人競爭時,一定要十分注意團結多數的問題,讓自己“天下順之”,令對手“親戚叛之”,就像孟夫子所說:“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7.“養怡之福”也難改“盈縮之期”
襄樊之戰中,曹操與昔日的敵人孫權通力合作,最終斬殺了劉備集團留守荊州的股肱大將關羽,解除了這位名將長久以來對包括許昌、洛陽在內的北部中原的威脅。這一招精彩的“借刀殺人”之後,孫、劉兩方的關係不僅是同盟徹底破裂,而且直接轉為死仇。
親如兄弟的關羽死了,劉備悲痛萬分,然而比關羽之死更令這位新任漢中王傷心的是:戰略要地荊州的失陷,導致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秦川、荊州兩路出兵的計劃再無從實現。奪回荊州,於公於私都是劉備集團接下來的當務之急。聯盟破裂後,孫、劉兩方的一場主力決戰已經開始醞釀。
在此情況下,孫權的天平更偏向曹操。擒殺關羽、取得荊州的孫權,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並取代劉備成為新的荊州牧。受封的孫權感恩戴德,認為自己已經在孫劉對決中獲得了曹操方麵的支持,遂遣使納貢稱臣,並不懷好意地勸魏王曹操自立為大魏皇帝。
孫權率先勸進,曹操手下的重臣也立刻跟進,一時之間以魏代漢、魏王登基的事件風起雲湧。但此時,晚年的曹操仍舊保持了特有的冷靜,識破了孫權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險惡用心,斷然拒絕諸臣的勸進,仍然堅持了他在《讓縣自明本誌令》中的“誓言”:“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