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三足鼎立,攻守兼備——成大事必須有超常思維(3)(1 / 2)

第二件事是聯姻。孫權的妹妹,也就是劉備的孫夫人,就在此時嫁到了荊州,但是孫夫人所擔負的任務可能遠遠不止和親這麼簡單。在劉備率兵入川後,留在荊州的她曾經裹脅劉備唯一的兒子阿鬥(即後主劉禪)返回江東,好在被留守的趙雲“截江”奪了下來,但孫夫人卻再也沒有回到劉備的身邊。

在孫權集團內部,按照對待劉備集團的態度,基本上可以分為“鴿派”和“鷹派”。“鴿派”以魯肅為代表,主張竭力維持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而“鷹派”的代表人物先是周瑜,後是呂蒙,主張吃掉劉備勢力,占據全部荊州,繼而圖川西進,與曹操劃長江而治。在赤壁之戰後的幾年裏,孫權的外交政策基本是傾向於“鴿派”,因此發生了以上兩個“蜜月事件”。但當劉備攻取西川,牧兼二州(荊州牧和益州牧)之後,孫權的心理天平開始失衡,伴隨而來的就是政治天平開始向“鷹派”傾斜,呂蒙等主戰派的對劉強硬政策開始占據上風。

劉備占領成都的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亮的長兄、江東集團的重要謀士諸葛瑾出使成都,與劉備商討“歸還”荊州之事。應該說孫權的這次索要還算比較客氣,並沒有要求劉備歸還當初所“借”的江陵,因為這裏扼住了川口,是劉備新形成的益州集團順長江出川的必經之地,而是提出可以把荊州南部的一些州郡“還”給東吳。可以想象,這個“歸還”方案中應該也有不少魯肅這樣的“鴿派”的影響,但即便是這樣一個“帶回扣”的“還款方案”,還是遭到了此時野心膨脹的劉備的托辭拒絕(他要向北攻取涼州後,再行歸還)。孫劉聯盟的破裂,已經漸露端倪。麵對劉備的謝絕,孫權仍然心存僥幸地另生一計,直接派遣官吏去接收荊州南部的桂陽、長沙和零陵三郡,再次被此時留守荊州的關羽粗暴地趕了回去。再三碰壁的孫權忍無可忍,立刻派呂蒙領兵兩萬,武力收複這三個郡,給妹夫劉備點兒顏色看看。

當呂蒙順利攻下長沙、桂陽二郡後,劉備意識到了事態的緊急,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率軍三萬攻擊呂蒙,奪回二郡。戰事快速升級,孫權和魯肅很快也加入進來,魯肅兵進益陽,助呂蒙防備關羽,孫權則親自統兵到達陸口,對抗劉備。

這就是開篇時所說,劉備出現在江陵這一幕。孫權、劉備,兩位昔日親密無間的盟友,就在他們曾共同抗擊曹操的荊州展開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司馬懿看到了戰機,認為曹操應該趁虛而入攻取西川。曹操同樣看到了“戰機”,但不是得隴望蜀地攻西川,而是徹底離散此時已岌岌可危的孫劉聯盟。這個離間方略,基本點就是四個字——按兵不動。

這就是三國史上極為著名的“郭嘉遺跡定遼東”計策。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攜官渡戰勝餘威,北征烏桓。袁紹二子袁熙、袁尚兵敗逃亡遼東,投奔太守公孫康。諸將主張馬上進攻,郭嘉卻建議曹操按兵不動,結果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不久之後公孫康就殺了袁氏兄弟,把他們的首級送給了曹操。

以曹操的實力,他不足以平定天下,但他善於用謀,以智取勝。他深信“上兵伐謀”這個兵家要訣,因此,當鞭長莫及時,就利用矛盾幫別人治,然後又盡力拉攏,說明利害,使聯盟的一方歸於自己一邊,從而搭了自己的梯子。

在我強敵弱的情況下,如果侍強相逼,那麼兩個對手為求自保,就隻能結為死黨,做困獸猶鬥。麵對陷於死戰的對手,縱然最終能夠取勝,也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試想一下,如果此時曹操進攻四川,劉備一定會方寸大亂,不惜任何代價與孫權重歸於好,返回益州對抗曹操,孫劉聯盟就將轉危為安,繼續存在下去。而如果按兵不動,隻要劉備、孫權戰火一開,孔明、魯肅這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外交家苦心經營多年的孫劉聯盟就會徹底土崩瓦解、不複存在。苦戰之後,無論誰勝誰敗,都將元氣大傷,那時再趁虛進攻,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會被輕而易舉地打破,那時才是曹操求之不得的一步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