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尼克鬆主義(2 / 2)

中美關係的改善也刺激了美蘇關係的“緩和”。1971年4月,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1906~1982)在蘇共第24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以“緩和”為核心的六點和平綱領。當年9月3日,美、英、法與蘇聯簽訂《柏林協定》(Berlin Agreement),基本解決了東西方在德國問題上的爭端。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鬆訪問莫斯科,會晤蘇聯首腦,美蘇簽署了《聯合公報》等9個文件,兩國戰略武器談判取得一定的進展,隨後雙方在太空計劃、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科學技術和貿易往來等領域都擴大了合作。1973年勃列日涅夫訪美,1974年尼克鬆再次訪蘇,但是,兩國的“緩和”外交未能取得重大進展。

在改善與中國和蘇聯關係的同時,尼克鬆一直為在越南實現所謂“體麵的和平”而掙紮。為了把美軍“體麵地”撤出越南,尼克鬆采取了“越南化計劃”和以武力為後盾的巴黎和談。1969年6月,尼克鬆在中途島宣布首次從

越南撤出2.5萬美軍。同時全麵加速越南化計劃,推動越南阮文紹政權大力擴軍,並以大量的新式武器、艦艇和飛機武裝南越軍隊,使其可以在美軍撤出後單獨作戰,維持南越政治現狀。

到1970年4月,美國已從越南撤出了11.5萬人,而南越軍隊卻仍無力填補美軍留下的真空,同時巴黎和談也還毫無進展。尼克鬆於是決定采取新的戰爭行動,企圖繼續以武力壓服北越。4月30日,尼克鬆宣布了美軍入侵柬埔寨的行動,結果在美國激起強烈的抗議浪潮,迫使他於6月底撤出入侵柬埔寨的美軍。

1971年和1972年間,尼克鬆繼續玩弄軟硬兼施、以打促和的策略。但是,越南的戰局毫無改善,而美國國內的公眾支持率卻一路下跌。1973年1月8日,尼克鬆政府被迫回到談判桌上來。1月15日,美軍同意在停火後60天內全部撤出越南,北越則釋放美國戰俘,越南政權問題留給越南各方自行協商解決。1月27日,美越各方正式簽署《巴黎協定》,曆時12年的越南戰爭宣告結束。

1972年5月5日,尼克鬆對女兒朱莉說,他已經決定啟動對越南更為猛烈的轟炸,1000架美國戰鬥機已經整裝待命。出乎尼克鬆的意料,朱莉和他發生了爭執。尼克鬆在日記中寫道:“她同樣察覺到,關於戰爭的幻想已經破滅的事實會令我們失去公眾的支持。我提到,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美國可能就會喪失其作為超級大國的尊嚴。她卻反駁說,許多人都感到美國不應該成為超級大國。”

——(美)理查德·裏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