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尼克鬆偏愛外交事務。在外國大使遞交國書的儀式上,在首腦會議上與俄國人相互祝酒中,……尼克鬆感到自己就是自由世界的領袖。
——(美)約翰·埃利希曼
1968年時,美國幹涉越南的部隊多達54萬人,駐紮在歐亞大陸及其鄰近島嶼的美軍達100多萬,活動在遠離本土的軍艦上的美軍有30萬人,維持著海外軍事基地2000多個,為4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擔正式的保護義務。與此同時,在經濟和軍事上,美國與其對手和盟友的力量對比卻在相對下降。
戰後美國曆屆政府所推行的全球擴張戰略終於走到了力不從心的地步,美國充當世界警察到處侵略幹涉的對外政策逐漸喪失國內的支持。麵對新的國內國際環境,尼克鬆對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
1969年7月25日,尼克鬆在關島對記者發表非正式談話,提出了後來被稱為“尼克鬆主義”(Nixon Doctrine)的“關島主義”(Guan Doctrine),表明了美國將實行戰略收縮的意圖。隨後,在其1969年11月3日的演說和1970年的對外政策報告中,尼克鬆進一步提出了以“夥伴關係、實力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戰略,有限地收縮美國力量,尋求有利於美國的國際均勢,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麵全麵調整與盟友、蘇聯和中國的關係。
沿著這條思路,尼克鬆修改了美國的安全戰略理論。在戰略核力量方麵,以“充足的軍事力量”代替明顯的核優勢;在常規力量方麵,以“一個半戰爭”戰略代替“二個半戰爭”戰略;在“自由世界防務”上與當事國和盟國分攤負擔、分擔責任。1968年時美軍現役人員共354.7萬,到尼克鬆下台前已減少到216.1萬人。軍費開支有了大幅度減少,海外駐軍也恢複了“歐洲第一”的方針。
在1971年的一係列對外政策報告中,尼克鬆對世界形勢和美國外交提出了新的設想。7月6日,他在堪薩斯城聲稱10~15年之後美國、蘇聯、西歐、日本和中國將成為世界五大經濟權力中心。根據新的外交均勢理論,尼克鬆政府改變了長久以來孤立中國的政策。
1971年4月6日,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小球轉動大球”,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同年7月9日,尼克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博士秘密訪華,會晤中國總理周恩來,7月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尼克鬆總統將於來年訪問中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代表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同時驅逐了國民黨政府的台灣代表。1972年2月21~28日,尼克鬆訪問中國,中美兩國聯合發表《上海公報》,標誌著中斷20多年的中美交往初步恢複,中美關係的曆史揭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