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尼克鬆經濟學(1 / 1)

假如尼克鬆先生宣布我們在越南失敗並且砍掉我們的損失,市場將會一躍而攀升50個百分點。

——(美)保羅·薩繆爾森

針對迫在眉睫的經濟滯脹困境,尼克鬆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保羅·麥克拉肯(Paul Mc Cracken)認為:“偉大社會”的巨額開支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經濟顧問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1904~1987)教授也建議尼克鬆大規模地削減開支。芝加哥學派的貨幣主義權威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則確信:隻要停止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並提高利率,半年之內便可以製止通貨膨脹。

於是,1969年4月14日,尼克鬆總統提出了“姑且一試”計劃,采用傳統經濟學與貨幣主義相結合的財政與貨幣緊縮政策。為此,尼克鬆削減了聯邦預算,停止實行投資稅優惠,財政部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密切配合,緊縮貨幣,提高利率。

不料,“姑且一試”不但沒有製住通貨膨脹,反而引發了戰後美國的第5次經濟危機。1969年11月至1970年11月之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1.1%,失業率上升到6%,失業人數高達503萬,消費物價不僅不降反而升高了6.6%。雪上加霜,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雙管齊下,使美國經濟陷入了滯脹的困境。

1970年夏天,佩恩中央鐵路公司(Penn Central TransportationCo.)破產,造成美國曆史上最大的公司倒閉事件。幾個月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也因無力償債而險遭破產。經濟形勢的惡化使企業界對尼克鬆政府日愈不滿。1970年中期選舉時,共和黨在國會和州長選舉中連連失利。

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壓力之下,尼克鬆放棄“姑且一試”,掉頭回歸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1971年1月4日,尼克鬆在電視演說中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來實現充分就業。隨後,尼克鬆政府開始大行赤字預算,1972年大選年來臨時聯邦開支增長了10.7%。同時,1972年的貨幣供應量也增長了9%。

然而,赤字開支和增發貨幣在刺激經濟出現好轉的同時,也在1971年5月和7月接連引爆了兩次“美元危機”,迫使美國政府於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導致戰後形成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西方貨幣體係的解體。而1971年8月15日,尼克鬆政府采取的凍結工資、物價、房租和紅利90天的新經濟政策則嚴重損害了美國有組織工人的利益。

1972年,美國經濟在尼克鬆的猛藥之下出現暫時好轉,使他感到赤字開支和管製工資與物價已無必要,轉而又回到了傳統的共和黨經濟老路上來。1973年初,尼克鬆壓縮了聯邦赤字開支,撤銷了“偉大社會”的112項計劃,放鬆了對工資和物價的管製。

結果,通貨膨脹在第三季度重新上升到7.5%,加之1973年10月間的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價格暴漲,到1974年4月,美國的通貨膨脹突破兩位數升至12.2%,6月間美國的工業生產也開始下降,戰後美國最嚴重的第6次經濟危機到來,尼克鬆執政5年來的經濟政策以失敗而告終。

1970年1月31日,尼克鬆在記者會上就美國經濟政策談了他的一個基本看法:“通貨膨脹從不曾擊敗過任何一屆政府,但是經濟危機卻可以。”

——(美)理查德·裏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