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動蕩又滯脹的美國(2 / 2)

下麵再來看美國當年通貨膨脹的情況。戰後以來,為了應付龐大的財政赤字,美國政府不斷增加公債的發行數量。1960~1965年間政府公債的年增長率為11%,1965~1970年間升至18%,1970~1975年間更猛增到42%。政府向銀行出售公債,或抵押公債向銀行借款,而銀行則將購買公債款或政府借款作為存款列入政府往來賬戶,供財政部隨時支取。銀行因為增加了這筆虛假存款得以擴大其對外放款,放出的款項又回過頭來派生出新的存款,新存款又生出新的放款,如此連鎖反應便導致了最重要的現代貨幣供應手段——活期存款的急劇擴大,以致通貨膨脹不斷惡化。

同時,配合聯邦政府的赤字開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采取了廉價貨幣政策,不斷增發貨幣和實行信用擴張,進一步加大了美國的貨幣供應量。1967~1968年間美國貨幣發行增長率高達7.6%。而且,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還多次降低貼現率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準備金比率,為銀行信貸的大規模擴張創造條件,並通過公開市場活動購進政府證券,使商業銀行增加現金存量、擴大放款能力。

此外,在消費信貸刺激下不斷惡性發展的美國私人債務也構成了推波助瀾的因素。1946年時,美國以分期付款為主的消費信貸為84億美元,而1969年時已增至1225億美元。美國公司的淨債務也在1960~1969年間猛增了142%,從3028億美元增至7342億美元。

上述種種因素交相作用,終於使通貨膨脹在1960年代後期成為困擾美國經濟的惡魔,美國經濟學家稱其為“奔馳性通貨膨脹”。

美國的政治地平線在1960年代末期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動。一位年輕的國會議員助手凱文·菲利普斯(Kevin P. Phillips)在其1969年出版的著作《崛起的共和黨多數》(The Emerging Republican Majority)中指出:美國人從東北部和中西部向“陽光地帶”的大遷移以及新興的中產階級從城市向郊區的大遷移,將使自大蕭條以來形成的民主黨多數轉變為新的共和黨多數。

越戰泥坑和國內動亂也使美國民眾加劇了對民主黨政府的不信任情緒。包括部分藍領工人、南部白人、中下層中產階級、中西部和西部的共和黨選民等所謂“沉默的多數”(Silent Majority)正在悄然成為左右美國政局的主體力量。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深深地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之中。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裏生活。

——(美)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