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越南戰爭(1 / 2)

在戰爭結束時,隻會有更多戰死的美國人……以致他們可以說,正如塔西陀評述羅馬時所說:“他們造成一片沙漠,稱它為和平。”

——(美)羅伯特·F·肯尼迪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東南亞政策主要是秉承艾森豪威爾的所謂“多米諾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 Principle),扮演資本主義世界反共中堅的角色,極力阻擋共產主義勢力在東南亞的擴張,致使美國逐步卷入了越南內戰的泥潭。

越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到日本的侵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胡誌明(1890~1969)領導的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越南八月革命”,9月2日在河內宣告越南獨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但是,越南南方仍然控製在法國殖民者及其扶持的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手中。1945~1954年間,胡誌明領導越南人民軍進行了9年的抗法救國戰爭,在戰場上逐步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法軍節節敗退,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1954年5月8日至7月2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柬埔寨和老撾國在瑞士召開日內瓦會議,討論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達成一項政治解決方案:以北緯17度線為界,越南劃分為南北兩個“集結地區”;越南人民軍集結於該線以北,法國軍隊集結於該線以南。但這隻是一條臨時軍事分界線,並非國際邊界。

為了阻止共產主義勢力統一整個越南,美國決心接替法國,在越南南方建立一個分立的反共國家。1954年9月6日至8日,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在馬尼拉開會,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及議定書,將南越、老撾和柬埔寨指定為條約保護國,為美國軍事幹涉越南製造了法律托辭。1955年10月26日,美國支持“越南國”總理吳庭豔(1901~1963)廢黜元首保大,成立了“越南共和國”,吳庭豔自任總統、總理和國防部長。

執掌越南北方的印度支那共產黨於1951年2月改稱越南勞動黨。1960年12月20日,按照勞動黨的決議,南方革命者在越南東南部的森林中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簡稱“民解”)。對於外界,“民解”是一個與北越毫不相幹的獨立組織;但實際上卻是由勞動黨南方局領導的,物質上也通過“胡誌明小道”源源不斷地得到北越的供應。“民解”的軍事力量包括民兵、地方遊擊隊和野戰軍,統稱為“越南南方解放武裝力量”。

“民解”成立後,在越南南方動員農民、開展土地改革和全民遊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解放區迅猛發展,逐步控製了南方廣大的農村地區,迫使南越的吳庭豔政權龜縮在中心城鎮,搖搖欲墜。形勢所迫,肯尼迪政府憂心忡忡,惟恐丟失越南將引起像“丟失中國”一樣嚴重的政治後果,決定向南越增加軍事援助和顧問,展開所謂的“有限卷入”。

美國駐西貢軍事援助和顧問小組隨即升級為軍事援助司令部,軍事援助在一年內翻了一番,軍事顧問從1960年底的773人增加到1961年底的3205人、1962年底的9000人和1963年底的1.65萬人。美軍顧問和美國空軍也開始越來越多地直接卷入作戰行動,從而將越南的戰爭逐漸變成了美國的戰爭。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後,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首次聽取世界形勢介紹所得到的印象是,天下大致無事,惟獨南越“真正令人擔憂”。約翰遜篤信多米諾骨牌理論,他表達自己的對越政策說:“我關於曆史所知的一切都告訴:如果我退出越南,讓胡誌明穿過西貢大街,那麼我就是做了張伯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事情……一旦我們表現出軟弱,莫斯科和北京就將火速前來利用我們的軟弱。”而約翰遜絕不想丟失南越,不想成為丟失東南亞的美國總統。然而,南越的軍事形勢卻仍在不斷地惡化。為了“拯救”南越,美國開始醞釀轟炸越南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