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偉大社會(1 / 2)

我無意去做一個興建帝國、追求榮耀和擴大版圖的總統。我願意做這樣的總統:教育孩子,扶貧救弱,保護每一個公民在所有選舉中的選舉權。

——(美)林登·B·約翰遜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舉國震驚。當日下午2時30分,副總統林登·B·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1973)在空軍1號座機上宣誓繼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總統留用了肯尼迪政府的主要成員,繼續推進肯尼迪政府的各項內外政策,展開了大規模的自由主義社會經濟改革。

11月25日,在白宮經濟會議上,約翰遜總統決定大幅度削減財政預算,將聯邦年度預算赤字減少了一半。他還下令關閉白宮多餘的電燈、削減政府用車,帶領政府厲行節儉,結果贏得了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支持和美國企業界的讚賞。1964年2月26日,國會批準了肯尼迪留下的《減稅法案》(Tax Reduction Act);通過經濟繁榮時減稅使赤字財政長期化,進一步發展了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和新政式幹預經濟的做法。

在《減稅法案》的刺激下,私人投資和居民購買力持續高漲,使美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而民主黨政府也贏得了更加廣泛的民眾支持,為1964年大選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1964年1月8日,約翰遜總統又向國會提交了“向貧困宣戰”(Waron Poverty)、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的《經濟機會法案》。8月30日,國會批準了《經濟機會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對貧困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教育資助,對輟學失業的青年提供職業培訓和基本技能訓練,資助和組織窮人最大限度地參與當地社區的各項活動,並設立了被約翰遜稱為“向貧困宣戰的全國司令部”的經濟機會局(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

為了將日愈高漲的民權運動納入政府控製的軌道,約翰遜在肯尼迪未竟的民權立法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64年6月11日,比肯尼迪原法案更加進步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s)在參議院獲得通過。7月2日,約翰遜總統簽署了該民權法:禁止在公共場合實行種族隔離,設立公平就業委員會,禁止在就業上種族歧視,禁止在聯邦選舉中運用不公平的選民登記程序和文化測試,在法律上結束了美國南部的種族隔離製度。

1964年美國工業生產指數較1961年增長了20%,經濟繁榮,物價穩定,約翰遜總統在改善民權和反貧困上的政績贏得普遍的讚譽,民主黨在當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同時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1965年1月,約翰遜總統在當年的《國情谘文》(State of the Union)中正式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施政綱領。隨後,他又向國會提出了有關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住房、反貧困和民權等方麵的83個特別立法建議,將1960年代的自由主義改革舉措推向高潮。

根據約翰遜總統的反貧困計劃,聯邦政府大規模介入勞動力再生產領域,用於擴大就業和職業培訓方麵的聯邦開支從1964年的4.5億美元逐年增長到1970年的26億美元。社區行動計劃也得到了擴大,1965~1971年間聯邦政府在貧困地區聘請了1200名律師,為100萬窮人提供了法律援助。1965年,國會又通過了改善貧困地區狀況的立法,撥出40多億美元援助貧困地區的開發與發展,有力地加強了聯邦政府對地方經濟的協調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