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國同我們站在一起,對我來說是莫大的喜悅……希特勒的命運已經注定了。墨索裏尼的命運也注定了。至於日本人,他們將被碾得粉碎……我百感交集,上床為我們得救和感恩安然睡了一覺。”
——(英)溫斯頓·邱吉爾
1941年10月16日,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Tojo Hideki,1884~1948)出任首相,將日本政府引向更加激進的戰爭冒險。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Sneak Attackon Pearl Harbor),擊沉美軍3艘戰列艦,摧毀6艘戰列艦和150架飛機,重創巡洋艦和驅逐艦各3艘,2335名美國軍人及68名平民死難,1178人受傷。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11日,德國、意大利對美國宣戰,同日下午美國對德、意宣戰。自此,美國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全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很快就成了“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經濟逐漸擺脫了大蕭條,數百萬失業大軍迅速消失,而且出現了空前的戰時繁榮,美國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迅速實行戰時全民總動員。國會通過了新的兵役法,將義務兵役應征年齡降至18歲,同時所有現役軍人都要在整個戰爭期間服役,並且再延長服役期半年。根據該法,征兵局共登錄了3100萬人,其中1000萬人陸續應征入伍。二戰結束前,包括誌願兵在內,美軍共有1514萬人,其中陸軍1042萬人,海軍3883520人,海軍陸戰隊599683人,海岸警備隊241902人。空軍也在戰時得到了迅猛的增長,到1945年8月時,陸軍航空隊擁有7.2萬架飛機,230萬人。到1945年底,海軍的各種艦船也從1941年底的4500艘增加到9.1萬艘。
1941~1945年間,美國聯邦政府總計直接支付戰爭費用2815億美元,占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總預算的88.6%。這筆戰爭費用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戰費的8倍,資金來源44%靠增加稅收,56%靠發行聯邦公債。
伴隨著戰爭進程,美國國民經濟迅速轉入戰時生產軌道,成千上萬的民用工廠一夜之間轉而全力以赴生產軍用物資。1939年時,美國軍需生產隻占生產總量的2%,到1944年時已躍升至40%。1941年底美國參戰時,當年的軍火生產總值為84億美元,到次年便增長至302億美元,等於德、意、日三國軍火生產的總和。到1944年美國軍火產值已達640多億美元,約等於德、意、日及美國主要盟國軍火產值的總量。
在軍火需求的刺激下,美國經濟出現了空前的戰時繁榮。國民生產總值從1939年的910億美元激增至1945年的2136億美元。工業生產不斷地製造出令人矚目的奇跡。農產品從過去的長期積壓迅速轉變為供不應求,美國農業的純收入增長了3倍多,從1940年的23億美元增至1945年的94.58億美元。戰爭期間,整個美國的人均收入幾乎增長了一倍。美國主流媒體不無得意地宣稱:美國驟然富起來了。開戰以來,整個世界都已精疲力竭,而美國卻煥發活力,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還設立了由總統直轄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局(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對原來獨立分散的聯邦政府實驗室、工業試驗室、高等院校和非營利研究機構進行集中統一的協調和管理,將全國科研力量和設備充分動員起來,推動美國科學家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方麵取得眾多突破,引領美國科技躍居世界首位,為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做好了鋪墊。
戰爭期間,出於遏製德軍空襲的需要,美英科學家首先發展了雷達係統和防空自動控製火炮係統。到1945年7月,美軍已裝備了30億美元的雷達設備和7100萬美元的遠距離無線電導航係統,有效地提升了美軍的作戰能力。1941~1945年間,美國生產了約40萬架各種飛機,躍升為世界航空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