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哈定-柯立芝-胡佛時代(1 / 2)

國家跟個人一樣,到頭來不能依靠其他國家或者國際組織,隻能依靠自己。每個國家都要自尋出路,就像每一個人都要自求發展。

——(美)卡爾文·柯立芝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共和黨重掌白宮、控製國會兩院,開始了繁榮興盛、自由放任的1920年代。激越的戰爭過後,美國人普遍渴望回歸平常的生活。1920年11月,俄亥俄州的參議員沃倫·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865~1923)時來運轉,一路順風順水地被選進了白宮。

在很多美國人的筆下,哈定被描繪成一位終日沉溺於撲克牌、威士忌和女人而無所事事的總統。跟隨這位玩樂總統進入首都華盛頓的還有一支由他的酒肉朋友組成的“俄亥俄幫”,其中哈裏·多爾蒂(Henry M. Daugherty)出任司法部長,艾伯特·福爾(Albert Fall)出任內政部長,威爾·海斯(Will Hays)出任郵政總局局長,查爾斯·福布斯(Charles R. Forbes)出任退伍軍人局局長。

哈定總統的這幫朋友到任後又任命了各自的一些朋友。其中一些胡作非為的朋友接二連三地觸犯禁酒、逃稅、貪汙受賄、詐騙政府、逃避調查等罪行,導致1923年以後的華盛頓淹沒在政府醜聞之中。

在震驚、憂慮和焦躁之餘,哈定總統選擇了逃避。1923年6月23日,哈定總統告別華盛頓,攜夫人及隨從開始了橫越美國大陸的旅行。途中,他先後突發心髒病、感染肺炎和發生中風。8月2日,病逝於舊金山。

副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872~1933)當時正在佛蒙特的家族農莊中度假,得悉哈定總統的死訊後,就在家裏的起居室中伴著一盞油燈,由父親主持儀式,宣誓就任美國第30任總統。隨後又在1924年大選中獲得連任。

柯立芝是一位樸素節儉、古板保守、奉公守法的平民政治家。他寡言少語、謹小慎微、不善交際的平民風度與其聲名狼藉的前任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共和黨在選民麵前重塑了可靠的形象。接任總統後,柯立芝立即罷免了內閣中哈定的那些酒肉朋友,代之以勝任的人士,使政府作風轉向清廉。

柯立芝總統崇尚財富和擁有財富的人。他認為,富人

致富是因為勤勞,而窮人受窮是因為懶惰。美國政府的主要事業就是幫助企業致富,而政府服務企業的最好辦法就是壓縮政府規模、減少活動和節約開支。

在其任內,柯立芝總統繼續推行共和黨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國企業的利益被等同於國家利益,尤其是大企業得到了極為寬鬆的發展環境和諸多的政府嗬護。1922年起,美國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曆史上稱為“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的繼任者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1964)較其兩位前任哈定和柯立芝更加能幹,深信無拘無束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企業,堅決反對聯邦政府直接幹預經濟社會生活。威爾遜執政期間,胡佛曾任戰時糧食局長,後任哈定內閣和柯立芝內閣的商務部長,極力主張和推進自由放任主義政策,為美國20年代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極度繁榮出力頗多。

但是,這位能幹的商業部長卻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總統。1929年出任美國總統後不久,便遭遇了1920年代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極度膨脹與金融大投機的惡果——“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自釀苦酒自己嚐,功不及過背負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