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爆發股市崩盤,拉開了美國經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蕭條和大危機的序幕。此後的3年多時間裏,美國經濟不斷惡化,股市縮水5/6,銀行倒閉5700多家,企業關門10萬餘家,生產驟減80%左右,失業劇增至1700多萬人,進出口貿易減少50%以上,整個國民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人均收入減少了1/3以上。對於當年的美國人而言,大蕭條之痛苦淒慘無異於“世界末日”。
針對大蕭條,胡佛政府極力散布樂觀氣氛以穩定人心,同時力勸金融界和企業界的領袖們自願維持生產和現行工資,呼籲各級政府增加公共開支以刺激經濟和擴大就業。但是,這種全憑自願的政策終究不抵經濟規律的作用,企業主們還是不斷地縮減生產、降低工資,蕭條繼續加深。
1930年12月至1931年3月,國會要求胡佛政府放棄自願主義,采取聯邦幹預,並不顧總統否決,通過一項法案,提前發放約10億美元軍人退役金。然而,盡管各方麵不斷要求聯邦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幹預經濟,胡佛總統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始終不肯擺脫自願主義的原則。
直到1931年12月初,在來年大選的壓力之下,胡佛總統才勉強向國會提出了大幅度削減行政開支、發展聯邦公共工程和擴大聯邦貸款等複興計劃。隨後,成立了複興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大筆發放聯邦貸款;可惜,在生產過剩、市場蕭條的情況下,得到聯邦貸款的大公司和大銀行並沒有追加投資和雇傭更多的工人,而廣大的勞動者和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得不到提高,市場依然蕭條,生產仍然過剩。
在被迫救濟大銀行、大公司等壟斷資本的同時,胡佛政府卻堅決反對救濟失業者。胡佛總統及其財政部長安德
魯·梅隆(Andrew Mellon)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聰明肯幹的人一定能在美國社會發家致富,而失業的群眾是罪有應得,失業者應該自己想辦法救濟自己。
胡佛總統還鼓吹失業救濟應該由家庭、鄰裏、農場主、資本家、地方政府和社區民間組織自願負責,而聯邦政府一定不可卷入。他還認為美國經濟沒有問題,毛病出在心理上,隻要喜劇演員多向人們說笑話,問題就會消失。
更有甚者,1932年7月28日,胡佛總統還命令軍隊出動輕型坦克、騎兵、步兵和機槍連驅趕因為失業而衣食無著、前來華盛頓請願的2萬多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當晚10時左右,退伍軍人的臨時住地被放火燒毀,1人被擊斃,3人受傷,最後大多數人融入了流浪大軍之中。
在大蕭條期間,絕望無助的美國工人和農民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組織了多次向華盛頓的“饑餓進軍”,同時也受到了胡佛政府的殘酷鎮壓,先後有數十人被殺害。
一天,前任總統柯立芝拜訪白宮。胡佛列舉了為加速經濟複蘇所提出的一些最新措施後,表示他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努力總是令人失望;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柯立芝說:“你總不能今天讓公牛母牛交配,明天就看到小牛遍地跑。”“是的,”胡佛疲憊地說,“但我希望能看到樂意配合的母牛。”
——(美)保羅·F·博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