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1 / 3)

一旦打起來,人民就會忘記還有容忍這個概念。一旦打起來,人們就會變得像野獸那樣冷酷、殘忍……一個國家一旦把力量投入戰爭就不可能把頭抬起來,永遠不可能。

——(美)伍德羅·威爾遜

1914年8月,在發展不均衡的歐洲強國之間爆發了後來將整個世界卷入災難之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令交戰的歐洲各國兩敗俱傷,曾經稱雄數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1273~1918)、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rn Dynasty,1100~1918)、羅曼諾夫王朝(Romanoff Dynasty,1613~1917)和奧斯曼王朝(1299~1922)被相繼掃進了曆史的風塵,支配了整個19世紀的“歐洲時代”隨之終結。相反,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坐收漁利的美國搖身一變從戰前的債務國成了歐洲的債權國,國力突飛猛進,晉身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強國。

1914年的美國人口約9000萬,工業產值雄居世界首位。戰爭初期,由於地理位置的保護和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4年8月4日發表了《中立宣言》(Proclamation of Neutrality),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外交,利用其中立地位與交戰雙方大做買賣,乘機拓展市場和發展經濟。

1913~1916年間,歐洲各國從美國購買的貨物價值由15億美元激增至38億美元。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出口驟減,世界市場出現了真空,美國商品趁機補進。1913~1916年間,美國出口總額由25億美元激增至55億美元。外貿的擴展帶動了工農業和就業的同時發展,美國經濟呈現出良性循環的增長勢頭。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威爾遜政府實際上在1914年10月便悄然改變了“中立”的立場,不再阻止金融界向交戰國發放戰爭貸款,以便支持迅猛增長的美國對歐貿易。1915年9月,威爾遜政府又決定允許交戰國公開籌措美國貸款,使得美國貸款和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湧向歐洲。到1917年時,美國政府批準貸給協約國(Allies)的借款達23億美元,而借給德國的貸款僅有2700萬美元。由於英國海軍實力雄厚,實際控製著海上交通,致使美國與歐洲的貿易逐漸變成了與英國和法國的貿易,美國利益的天平明顯傾向了協約國。

1915年2月4日,為了對抗英國的食品封鎖,德國海軍開始對英國諸島實行潛艇封鎖,對包括中立國在內的所有船隻不做警告即行擊沉。2月10日,威爾遜政府複照德國,抗議其潛艇戰,表示美國將采取必要措施保護本國公民的公海航行權利。同時,力勸英國放棄對德國的食品封鎖。3月11日,協約國又做出了與德國潛艇戰針鋒相對的規定,宣布將扣押任何開往敵方目的地的船隻。

3月28日,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法拉巴”號(Falaba),1名美國乘客溺死,引發德美糾紛。5月1日,一艘美國油輪被德國潛艇擊沉,3名美國人喪生。5月7日,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Lusitania)被德國擊沉,死難旅客中有128位美國人,德美關係發生重大危機。威爾遜總統接連向德國發出抗議照會,效果不大。8月19日,“阿拉伯人”號郵船又被德國潛艇擊沉,2名美國人喪生。威爾遜總統隨即向德國發出嚴厲警告。9月1日,德國駐美大使通知美國政府:德國潛艇不會攻擊非武裝的“郵船”。後來,又有幾起潛艇戰事件發生,但是均以德國的暫時妥協而平息下來。

為了保護美國的海上利益,同時避免卷入戰爭,威爾遜政府希望通過調停來結束戰爭。1915年1月,威爾遜總統首次派遣愛德華·豪斯(Edward Mandel House,1858~1938)上校前往歐洲開展調停,失敗而歸。1916年,威爾遜總統向交戰雙方發出和平調停的建議,遭到雙方的委婉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