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門羅主義(1 / 1)

詹姆斯·門羅是一個可以把整個靈魂翻亮出來,也找不到任何汙點的人。

——(美)托馬斯·傑斐遜

1816年,民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758~1831)以壓倒優勢戰勝聯邦黨人對手,當選為美國第5任總統。4年後,門羅又幾乎以全票連選連任。美國政治上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民主共和黨幾乎是獨步政壇。穩定的政治局麵為美國政府大力推進工業革命、發展民族經濟、建設公共基礎設施、改進交通運輸和拓展國內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與美國的穩定相反,這一時期的拉丁美洲卻爆發了蓬勃而又廣泛的民族解放運動。1816年7月,阿根廷宣告獨立。1817年1月,阿根廷起義軍越過安第斯山,會合當地革命軍解放了聖地亞哥。1818年4月,智利宣告獨立。1819年12月,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等地在內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宣告成立。1820年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1821年,墨西哥和秘魯也相繼獨立。1822年,巴西也獨立了。

轟轟烈烈的拉丁美洲革命運動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版圖分崩離析,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格局,英、法、俄等歐洲強國蠢蠢欲動,爭相擺出染指拉丁美洲地區的架勢。在此情勢下,美國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等人推動和炮製出一整套美國的拉丁美洲政策,由門羅總統在1823年12月2日向國會發表年度報告時公諸於世,後世稱之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門羅主義宣布了美國在拉丁美洲問題上的立場,闡述了三個原則。一是“美洲體係原則”,所謂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自成一體,與歐洲相互隔絕;二是“互不幹涉原則”,美國不介入歐洲事務,歐洲也不得幹涉美洲事務;三是“不許殖民原則”,不許歐洲在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

門羅主義標誌著美國在對外擴張和登上世界舞台的道路上邁出了意味深長的一步。然而,當年的美國在軍事和經濟等實力上還遠不是歐洲各個強國的對手。門羅主義在發表之後的20多年裏實際上猶如微風過耳、無足輕重,及至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在排斥歐洲勢力、獨霸美洲中發揮作用則要等到1840年代了。

不過,美國的海外擴張卻從建國之初便開始了。1801年5月,傑斐遜政府就派遣海軍入侵北非的黎波裏。1815年3月2日,美國又對阿爾及爾宣戰,逼迫阿爾及爾和突尼斯等國簽訂不平等商約。1822年,美國以武力威脅從西非酋長手中低價購買了西非海岸的一片土地,以門羅總統之姓命名為“門羅維亞”,強迫美國的一些自由黑人遷居這裏,建立了殖民地。門羅維亞不斷擴大,1838年時改稱“利比裏亞”。1847年,利比裏亞宣布“獨立”,由美國總督出任總統,實際上仍受美國控製。

1840年6月,英國發動入侵中國的“鴉片戰爭”。美國派遣其東印度艦隊尾隨英國炮艦入侵中國內海,趁火打劫。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美國隨後於1844年7月3日訛詐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首次提出所謂“利益均沾”原則,打開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之門。1858年4~5月間,美國又夥同英、法、俄國攻陷大沽口,逼迫清政府與四國分別簽訂了欺詐中國的《天津條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1853年7月和1854年2月,美國海軍兩次入侵日本浦賀港,威逼德川幕府在神奈川談判,於1854年3月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給予美國開港通商、設立領事館、最惠國待遇和治外法權等權益。

史海徜徉

門羅接替麥迪遜出任總統時,1812年戰爭造成的危機狀況早已過去,美國正處於一個“感情友好的時代”。一位觀察家記述說:門羅執政的8年裏,“整個國家猶如平靜無風的印度夏季一樣安寧”。

——(美)保羅·F·博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