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傑斐遜時期(2 / 2)

麥迪遜執政後,積極推進美國的民族工業發展,

經濟上迫切需要拓展海外貿易,而到1812年前後美國的人口也已增長到725萬。但是,對美國獨立懷恨在心的英國卻處處作難,一直企圖以經濟封鎖扼殺美國,並且在海上不斷抓捕美國的船隻、掠奪貨物、強迫勞役,致使美英對抗愈演愈烈。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爆發了“1812年戰爭”(The War of 1812)。

宣戰後,美國首先就近進攻加拿大的英軍。1812年7月12日,密歇根領地總督威廉·赫爾(William Hull)將軍率兵2200人渡過底特律河進攻加拿大。然而,當他得悉西北部的印第安人支持英軍時,唯恐印第安人切斷其後方與俄亥俄州的通道,便於8月8日逃回了底特律。隨後,英軍約2000人揮師南犯。因為懼怕印第安人會在城破後屠殺婦女兒童,赫爾將軍竟然一槍未放就在8月16日率軍獻城投降了。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旗開得勝,8~12月間先後擊沉、擊敗數艘英國軍艦。1813年,美軍又在五大湖地區連連獲勝。

但是,由切薩皮克灣登陸、突襲北上的英軍未遇有效抵抗,於1814年3月24日攻入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放火燒毀了國會大廈和總統官邸等建築。麥迪遜政府及時撤離,沒有人員傷亡。英軍在華盛頓特區破壞了2天之後撤走。

1814年4月,反法聯盟在歐洲獲勝,迫使法國皇帝拿破侖退位,英國騰出手來增兵北美。7月,美軍在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附近阻擊了英軍,雙方傷亡重大。9月,美軍又在紐約州的普拉茨堡(Plattsburgh)成功地阻擊了英軍南下。

1815年1月,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將軍以少勝多,擊斃愛德華·帕克南(Edward Pakenham)等3名英國將軍、打死打傷2036名英軍,而美軍隻有8死13傷,取得了新奧爾良保衛戰(Battle of New Orleans)的勝利。

戰爭還在進行之際,美、英雙方便在俄國的調停之下,展開了邊打邊談的和平談判。隨著英軍的節節敗退和歐洲局勢的吃緊,英國被迫決定讓步。1814年12月24日,美、英在比利時簽訂了《根特條約》(Treaty of Ghent),結束戰爭,恢複戰前邊界。

1812年戰爭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也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一戰徹底打消了英國在北美洲卷土重來、收服美國的企圖,鞏固了美國的領土主權和北部邊疆的安全,同時也讓美國放棄了並吞加拿大的念頭。1815年,美英簽訂通商條約,確立了平等的貿易關係。美國經濟取得了真正的獨立,打開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道路,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在美國國內,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民主共和黨的聲勢,沉重地打擊了反戰的聯邦黨人,令其一蹶不振、逐漸銷聲匿跡,創造了美國建國以來少有的內外和平環境。

史海徜徉

傑斐遜並不把當選為總統看作他漫長人生中的主要大事。對他來說,最了不起的還是他起草了《獨立宣言》。傑斐遜去世後,人們在他的文件中發現一篇題為《為國進言》的文章。文中寫道:“要珍惜聯邦體製,讓它世代相傳。把反對聯邦製的公開敵人看作打開魔匣子的潘朵拉,把偽裝的敵人當作帶著惡毒的奸計爬進伊甸園的毒蛇吧。”

——(美)保羅·F·博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