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偏方治療暑熱痱子
痱子又稱汗疹、熱痱,多發生於暑熱夏季大汗之後,是因汗腺周圍發生炎症而致的皮膚病,也是夏季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炎症。中醫認為痱子是由濕鬱腠理、熱蘊肌膚,肌腠不得發泄所致。當外界氣溫高,濕度大,人體出汗過多而不易蒸發時,堵塞了毛孔,就容易生痱子。
中醫治療暑熱痱子的方法,可用金銀花6克,沸水浸泡約1小時即可,以棉簽或紗布蘸金銀花浸泡液輕抹患處,每天3次。也可用敗醬草9克,把藥放入沙鍋中,加水約500毫升,先用大火煎開再用小火煎5分鍾即可,以棉簽或紗布蘸敗醬草煎出液輕抹患處,每天2次。或者用鮮冬瓜去皮切片外擦患處,每天3次。
多午休可防止“夏打盹”
老百姓常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現代醫學認為,夏季中午1:00-3:00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幽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由於出汗多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或者當午飯後,消化道的血液供應增多,大腦的血液供應就更少。同時,夏至時,白天最長,天亮得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醫學認為,夏至時,濕邪彌漫,脾被濕邪所困,脾又主肌肉7,人體四肢就會倦怠,人也會感到渾身乏力。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
要調理夏天容易得的胃腸炎
胃腸炎以上吐下瀉、脘腹疼痛為主要症狀。在中醫屬於“嘔吐”“泄瀉”範疇,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受署濕之邪或貪涼感受寒濕所致。夏至時節,氣溫高,濕度增大,容易受暑邪。另外,在這個季節,不宜多食冷飲,以免損傷脾胃而致病。
治療胃腸炎可將鮮藕1000克左右洗淨,開水燙後搗碎取汁,用開水衝服,每天2次服完。另外,在濕度大的季節,細菌容易繁殖,飲食要衛生,少吃隔夜飯菜,碗筷要洗涮幹淨,不吃路邊攤的食物,以免染上腸炎、痢疾。體虛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小暑——清心除煩,自我調理度苦夏
黃帝內經小暑養生經
小暑為每年公曆的7月6-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是特別熱。這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早期;而華北、東北地區則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在這個節氣裏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髒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髒功能的旺盛,以符合“夏養陽”之原則。
小暑時節溫度較高,降雨增多,即將進入三伏天。濕熱重是其特點,此時是人皮膚病的高發期,如日光性皮炎、痤瘡、曬傷、丘疹性蕁麻疹等,因此要做到預防為主,盡量少到草叢、樹蔭下或潮濕、蚊蟲多的地方,室內可熏蚊香。發生皮疹後可外用含有激素的各種軟膏或霜劑,口服抗過敏藥,注意最好不用紅花油等,因為有時會致敏,使病情加重。
飲食以清淡為主,注意營養均衡,可以多吃點“苦”,如苦瓜、芹菜等,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的作用。同時,飲食要有節製,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
小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天氣較熱
小署日“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00此時雖然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
●多有暴雨
暴雨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衝決圩堤。
小暑節氣的人體反應
●易得胃腸道疾病
夏季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如痢疾、腸炎等,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氣溫高時,人體消化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食欲神經就會受到抑製。因此,人們在夏季往往吃得比較少。
●容易中署
人體內的血流加快,心髒負荷大,人們最應該警惕的便是心力衰竭。在三伏天裏,最易發生的季節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為氣溫高、通風差、體熱不能及時向外發散而造成的。
小暑節氣的養生原則
●署邪耗氣防苦夏
“苦夏”是一種常見的暑熱證,大多發生在體弱多病和中年腦力勞動者身上。苦夏是由於天暑地熱,人體與氣候不適應,造成神經功能紊亂和失調。常表現為:一進入夏天,就會經常感到頭昏腦漲、全身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減退、精力不集中、心煩不安等。到秋日暑衰,各種不適便不治而愈,飲食和精力亦恢複正常。苦夏可以從飲食、運動、精神調養、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等多方麵進行防治。
●夏季養心戒煙酒
煙酒等不良嗜好對心髒循環係統的影響非帶大,同時由於夏季炎熱,心氣易渙散,容易引起各種疾病。日常生活中應減少或戒除煙酒的不良刺激,做到心平氣和。
●夏季精神調攝
盛夏季節,應安神調心,保持心境平和,即俗話說的“心靜自然涼”。在夏季高溫的刺激下,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往往會發生變化,如心火偏旺,人的心情會變得煩躁,情緒很容易激動,自我控製能力下降。因此,在炎熱的夏季,要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防止“上火”。
清涼消暑,多吃含鉀和酸味食物
●多吃消暑食物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三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三伏天的辦法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都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利於防暑。
●含鉀食物補體力
由於夏天人們出汗較多,致使體內丟失一部分水分、鹽分及一定量的鉀元素,會出現倦怠無力、頭昏頭痛、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症狀。為防止缺鉀,在日常膳食中可多吃大豆、草莓、桃子、土豆、紫菜、芹菜、毛豆等含鉀豐富的食物。
●多酸生津兼斂汗
炎熱夏季出汗較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降低。酸味食物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人們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因此,夏季應適當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楊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此外,持續高溫下細菌易繁殖,多吃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幫助殺菌和消化。
推薦小暑養生菜譜
●冬瓜海帶湯
取冬瓜300克,海帶50殼,植物油、鹽、雞精各適量。將冬瓜去皮切塊洗淨,海帶用水泡40分鍾,洗淨切絲。鍋中倒油,油熱倒入冬瓜和海帶,翻炒2分鍾,大火再燒8分鍾,加鹽、雞精即可。此湯具有清暑利水的功效。
●絲瓜番茄粥
取絲瓜300克,番茄、大米各100克,蔥末、薑末、鹽、雞精各適量。絲瓜洗淨去皮,切小片;番茄洗淨,切小塊備用。大米洗淨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置火上煮沸,改小火煮至八成熟;放入絲瓜、蔥末、薑末、鹽煮至粥熟,再放番茄、雞精稍燉即可。此粥可清熱解暑、化痰止咳、生津除煩。
宜飲用養心安神、清熱解暑的藥膳
小暑節氣的藥膳調理,既要能清熱解暑,又要能養心安神。宜用浮水麥、炙甘草、荷葉、金銀花、淡竹葉、桂圓、百合等做成藥茶經常飲用。
●寧神養心茶
取浮水麥、麥米粒各50克,炙甘草25克,紅棗5顆,花生100克,加水共煮,30分鍾即可,代茶飲用。此茶有養心寧神、潤燥和中的功效,對失眠、神經衰弱、精神緊張或精神恍惚的人療效好。適合平時多飲用,長期堅持效果更好。
●清絡飲
將鮮荷葉邊、金銀花、西瓜翠衣(西瓜皮)、絲瓜皮、鮮竹葉心各6克,鮮扁豆花l枝,用400毫升水共煎,煮取汁200毫升,可代茶飲用。此飲具有清透暑熱的功效,可預防暑病。
●桂圓百合養心茶
將桂圓肉10克、百合5克加適量水煎煮10分鍾後,加入玫瑰花3克當茶飲用,可加糖調味。桂圓肉味甘,性溫,具有補心脾、益氣血之功效。《本草綱目》講此茶“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百合人心、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的作用。玫瑰花味甘性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和血、止痛作用。三者合用可治心氣不足,心神失養導致的心慌、氣短、身體疲乏無力的症狀。
小暑節氣的起居養生
起居應少動多靜,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利用午睡彌補夜晚睡眠不足。夏季人體能量消耗很大,運動時更要控製好強度。運動後勿用冷飲降溫。
●晨練不宜過早
夏季天亮之前,空氣並不清新,是汙染的高峰期。在日出蒔沒有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周圍並沒有多少新鮮氧氣,不利於健身;並且清晨氣溫偏低,如果衣著較少,易患感冒,或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故夏季晨練的時間不宜早於上午6點。
●應正確使用空調
夏季使用空調時,室溫應控製在26~28℃,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8℃;定時通風換氣,禁止在空調房抽煙。長時間在空調房間的人,每天要到戶外活動3~4小時;年老體弱者、高血壓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調房間。
●夏不坐木
小署節氣時,因為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裏的木料,如公園、小區裏的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表麵看上去是幹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體虛或老年人如果在上麵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所以,在小暑節氣中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地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養護肺經,喉嚨痛找少商穴
●手太陰肺經養生法
中醫認為,小暑對應的是人體的手太陰肺經(見本書第23頁)。該經主治呼吸係統的疾病和五官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咳嗽、胸痛、咽炎、鼻炎、鼻出血等。手太陰肺經是走行於手臂內側的一條重要經脈,屬肺髒。而中醫認為“肺為嬌髒”,這是因為肺通過口鼻直接與外界相通,易受侵邪,不耐寒熱。肺的主要功能是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使衛氣散布全身,保護肌表,輸送水分和血液。
●少商穴是治療咽喉腫痛的要穴
少商穴在拇指末節橈側(見本書第23頁),距指甲根0.1寸。取穴時伏掌於桌麵,伸出拇指,並沿拇指指甲底部與橈側緣各引一條直線,其交點即為少商穴,可用來輔助治療咽喉腫痛。可以自己指壓少商穴治打嗝,效果也是不錯的。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穴,直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指壓半分鍾至1分鍾,打嗝一般都可以停止。
要預防三伏天的中暑
在炎熱的伏天,最易發生的季節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為氣溫高,而環境通風差,使體熱不能及時向外發散造成的。中醫認為,夏天署氣大,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暑氣傷人先傷於心,並有“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之說。
如果身邊有中暑的人,可用風油精把手塗溫或取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後心八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鬆而愈。上述方法適用於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後,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中醫小偏方助你三伏天輕鬆度苦夏
苦夏,中醫稱為“疰夏”,主要症狀為不思食、惡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中醫認為,小署時節氣候炎熱,令人體的氣血也由髒腑大量輸.送到體表,這時髒腑的氣血就顯得相對虧虛。另外,三伏天因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於脾胃,脾胃功能也隨之減弱,從而出現了疰夏的症狀。對苦夏的人,可服藿香正氣丸,醒脾化濕;或薏米、白扁豆、荷葉、大米粥以養脾胃;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可用黨參、五味子、麥冬、當歸、陳皮、青皮、甘草、黃柏、神曲煎湯,每日服用2次,連續服用1周左右,能有效預防疰夏。
大暑——謹防濕熱,三伏天遠離中暑
黃帝內經大暑養生經
每年公曆7月22-24日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個節氣雨水多,諺語說“三伏之中無酷熱,五穀田禾多不結,此時若不見災危,定主三冬多雨雪”《管子》中也說,“大暑至,萬物榮華”。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裏;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暑氣逼人,心氣易虧耗,尤其老人、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苦夏、中暑等症狀。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腹瀉、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風濕痹症等陽虛證,此時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大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常有雷雨
每年7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這個時候天氣比較複雜,時而有陣雨、雷雨、強對流天氣,時而有多雲轉晴天氣。高溫天氣時有發生,但是隨著雷陣雨天氣的到來,高溫又有所緩解。
◆多高溫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中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西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有些長江中下遊的城市甚至會出現“火爐”天氣,讓人感到酷熱難耐。
大暑節氣的人體反應
●氣血運行和心髒功能都旺盛
夏季主陽,是陽盛之極,陽氣盛、氣溫高,充於體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心通於夏,人體心髒與夏季相應,心髒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
●易中署
此時大量出汗津液外泄。大暑節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承受,導致中暑。夏季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遠遠大於其他季節。
大暑節氣的養生原則
●切不可急躁或大怒
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困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之時便開始入睡。不可露宿,室溫要適宜,不可過涼或過熱,房中也不可有對流的空氣,即所謂的,“穿堂風”。早晨醒來,可先在床上做一些保健的氣功,如熨眼、叩齒、鳴天鼓等,再下床活動。早晨可到室外進行一些健身活動,但運動量不可過大,以身體微出汗為度,可選擇散步或練習靜氣功。日常生活中,氣溫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工作量不宜過大。
●防止“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養生要注意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多吃防暑濕、益氣養陰的食物
●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
可用橘皮10克(鮮皮加倍),冰糖適量,用開水浸泡後代茶飲。此飲具有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暑濕所致的脘腹脹滿、飲食無味者食用。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
◆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機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傷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紅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等,都是夏日進補的佳品,可根據個人喜好選用。
推薦大暑養生菜譜
●山藥西瓜炒百合
取山藥200克,西瓜、鮮百合各150克,大蔥、薑各10克,植物油20毫升,鹽3克,雞精2克,水澱粉、香油各適量。山藥去皮切丁,西瓜取瓤(去子)切丁,山藥丁與鮮百合分別用沸水焯出。鍋內加植物油燒熱,加大蔥、薑烹出香味,放山藥丁、百合炒,隨加鹽、雞精,加西瓜丁大火快炒,用水澱粉勾芡,淋香油即可。此菜可清熱解暑。
●西瓜番茄汁
西瓜1/2個,番茄3個。西瓜去皮、去子,番茄用沸水衝燙,剝去皮。二者同時絞汁,兩汁合並,隨量飲用。這款果汁可清熱生津、止渴除煩。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藥補以清熱補氣為主
大暑時節藥膳養生應注意清熱補氣。可服用涼性的補氣藥,以達到清補的功效,也就是補而不熱。這樣的中藥有西洋參、沙參、山藥、白芍、太子參、扁豆等。
●益氣養陰生脈湯
取人參3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將各藥加水煎取汁,連煎3次,然後將3次汁混合備用。每日1劑,分數次溫飲。方中人參補肺益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斂肺止汗麗生津,並能收耗散之氣。三物合用,能益氣複脈、養陰生津。適宜於心悸不寧、少氣懶言、夜寐不安、多夢健忘、口幹舌燥等症。
●蓮梗薏米扁豆粥
取蓮葉梗30克,柳葉3克,薏米15克,扁豆20克。加水3碗,煎至1碗服用,每日1劑。常食有祛暑清熱、健脾利濕的作用。‘
寡言養氣,在家練養生功
●寡言以養氣
大暑時節,人體元氣不足,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係統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致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隻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因此,這個時節應寡言少語,以養元氣。
●常靜坐轉頸叩齒
大暑季節要慎外出,可以在早晚進行身體活動。可以練習以下功法:坐姿,雙拳撐地,頭部向肩部方向扭動,遠視,左右方向各做20次。叩動牙齒40次,調息,津液咽人丹田10次。可治頭痛、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咳煩心、胸膈脹滿、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中風、多汗、心情鬱結、健忘等症。
按揉中卒穴和太淵穴
●中府穴調氣豐胸
中府穴在胸部(見本書第23頁),橫平第1肋間隙處,鎖骨下窩外側,雲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中府穴是肺經的募穴,就是肺氣血直接輸注的地方,所以用中府穴來調節肺所主的“氣”,如咳嗽、氣喘、胸滿痛、氣脹、呼吸急促等肺部病,經常按揉中府穴是很有好處的。如劇烈運動後氣喘,可馬上按揉中府穴,隻要找對穴位,一般2分鍾左右,氣喘就能緩解。另外,按摩中府穴也有治療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病症的作用。
●太淵穴宣肺解表、益氣通脈
本穴位於上肢(見本書第23頁),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有宣肺解表、益氣通脈的作用,可治療感冒、咳嗽、咯血、咽痛、哮喘、肺結核等病症。太淵為肺經的原穴,補氣的效果非常好,為一個大補穴。一方麵,氣不足,肺氣虛,喘不上氣可以按揉這個穴位;另一方麵,肺朝百脈,這個穴位叉是脈之會穴,人體的脈都在這裏彙集,所以無論是靜脈曲張,還是心血管疾病,隻要跟脈有關的,都可以揉太淵穴,均可達到緩解之功效。
大暑進行冬病夏治療效佳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上述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並舉,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連服1個月。外敷藥可選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薑汁調糊,分成6份,每次取1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穴、百勞穴、膏盲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需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3個伏天)貼1次,每年3次,連續貼3年,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