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秋季養生,潤肺防幹燥(1 / 3)

立秋——益肺生津,養收順天地秋氣

黃帝內經立秋養生經

每年公曆的8月7-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農曆書日,“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穀熟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同時,中醫認為,立秋到秋分之間,屬於“入地戶”,氣化由陽人陰,天氣漸涼,熱漸退,晝漸短、夜漸長,氣溫由熱轉涼,大地逐漸轉為收藏。所以,從立秋起,要開始養陽。

在飲食調養上,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是秋天飲食之要。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燕窩、芝麻、鱉肉、藕、菠菜、梨、銀耳、甘蔗、烏雞、豬肺等。要吃些溫食,少辛增酸。因為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而辛味人肺,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強肝髒的功能。

立秋節氣的氣候變化

●禾穀成熟時天氣漸涼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時值公曆8月7日前後。中國民間有諺語“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從這一天起,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此時暑天的悶熱天氣已經沒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熱的感覺。

●“秋老虎”肆虐

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中國地域遼闊,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從其氣候特點來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9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

立秋節氣的人體反應

●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氣溫下降及空氣幹燥會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細小支氣管的阻力增加,黏膜纖毛運動減少,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發病數增多。

●情緒低落

秋應於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產生悲秋的情緒。

●易出現幹燥症

秋季氣候幹燥,燥邪傷津,津液受損,人易有肺燥、鼻幹、毛發皮膚幹枯、便秘等幹燥症的表現。

立秋節氣的養生原則

●避免傷肺氣

秋天養生以養陰為主。農曆秋季七、八、九月,陰氣已升。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人們要早睡,並要雞鳴即起,使情緒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完穀不化的泄瀉)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了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注意養護肺髒

深呼歎可清肺,可常做腹式呼吸法: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部,然後用腹部帶動來呼吸,這種呼吸方式可增加肺容量。或者用縮唇呼吸法,快速吸滿一口氣,呼氣時像吹口哨一樣慢慢“吹”出,目的是讓空氣在肺裏停留的時間長一些,讓肺部氣體交換更充分。支氣管炎病人可常做。

●內心應平和寧靜

這一節氣在精神調養上,要注意內心應平和寧靜,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多吃生津潤燥食物

●適當多吃酸味食物

在秋季養生中,《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飲食不要過於生冷

此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適當多吃生津潤燥食物

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也有養生家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乳製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應忌過燥的食物。

中醫學認為,燥熱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複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也應少吃,如辣椒等。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韌,都有發散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等。

推薦立秋養生菜譜

●冬筍煲烏雞

取西洋參10克,殺幹淨的烏雞1隻,冬筍150克,料酒、鹽、蔥、生薑、鮮湯各適量。將烏雞洗淨剁塊,下料酒醃15分鍾,用沸水燙去血沫;西洋參用溫水泡軟切片;蔥、生薑洗淨拍鬆;冬筍切花葉形。取壓力鍋,下人烏雞塊、冬筍片、料酒、鹽、蔥、生薑、西洋參、鮮湯,上火燒沸後10分鍾取出,放入容器中,並倒入適量原湯,再蒸10分鍾即可。此湯具有固精安神的功效。

●木瓜花生排骨湯

取鮮木瓜1/2個(約250克),鮮豬排骨250克,花生仁50克,薑1片,鹽適量。將鮮木瓜洗淨去皮除核,切成粗塊備用;花生仁用清水洗淨雜質;鮮豬排骨用清水洗淨血汙,砍成粗塊,並用鹽稍拌勻。將上述湯料同放進湯煲內,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後用小火煲煮,煮至花生仁熟透變軟即可。此湯具有清暑解熱、滋潤皮膚、潤腸通便的功效。

●桑葚葡萄粥

取桑葚、白糖各30克,葡萄幹10克,薏米20克,大米50克。將桑葚、薏米洗淨,薏米用涼水浸泡數小時。淘洗淨大米,置沙鍋中,加桑葚、薏米及浸泡水,加葡萄幹,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煨粥,粥成時加入白糖拌勻。每日1劑,早晚各1次。此粥具有滋陰補腎、健脾利濕、豐肌澤膚的功效。

多食用補氣養陰的藥膳

立秋注意滋陰潤肺,保津為重,要多喝白開水,多食用補氣養陰之品,如西洋參、麥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參等。不宜過度食用陽熱辛燥的藥物,如鹿茸、肉桂、附子。

秋燥咳嗽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溫燥的主要症狀為咳嗽少痰、咽幹不適、鼻燥口幹、手腳心熱等,治療宜辛涼甘潤,常用中藥為桑葉、杏仁、沙參、玉竹、麥冬、花粉、貝母、淡豆豉等。涼燥的主要症狀有幹咳痰少、咽幹唇燥、鼻塞、無汗、怕冷、頭痛、不發熱或輕微發熱等,治療宜化痰潤燥,常用中藥則為紫蘇、杏仁、半夏、陳皮。

●天冬蘿卜湯

取白蘿卜300克,火腿腸150克,天冬15克,蔥花、鹽、雞精、胡椒粉、雞湯各適量。夭冬切成小薄片,加約2杯水,以中火煎至1杯量時,用布濾過,留汁備用。

火腿切成長條形薄片,蘿卜切絲,鍋內放雞湯500毫升,將火腿片先下鍋煮,煮沸後,即將蘿卜絲放入,並將煮好的天冬藥汁加入,蓋鍋煮沸後,加鹽調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可加蔥花、胡椒粉和雞精調味。此湯具有咳嗽祛痰、消食輕身的功效。

●黃芪紅茶

把黃芪15克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約15分鍾;再放入紅茶3克一起煮約5分鍾,即可飲用。黃芪紅茶具有調和脾胃、潤肺生津、祛痰的功效,對脾胃虛弱,退腫排毒有很好的療效。黃芪味甘性平,有補氣生陽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自汗盜汗、充氣不足、退腫排毒等;有效補氣健胃,可改善身體虛弱症狀,對中樞神經、心血管有利,還可降血壓、利尿、抗病毒、抗衰老、抗腫瘤。

●潤肺生津杏仁粥

將大米400克、糯米100克一起淘洗淨,用涼水浸泡2小時。杏仁15克,用溫水浸泡15分鍾取出,搓掉皮尖洗淨,與大米、糯米一起加涼水250毫升磨成稀糊備用。將鍋內倒入涼水4000毫升,大火燒沸,將稀糊倒入鍋中攪勻,水沸後,約煮5分鍾即成杏仁粥,隨即舀人保溫桶。吃時將杏仁粥盛入碗內,放上適量白糖和糖桂花汁10毫升左右(糖桂花用溫水調勻)即可。以上藥物可製20碗。趁熱食之,每次喝1—2碗。此粥具有潤肺生津、消食化積的功效。

●清熱潤肺生津茶

將1個羅漢果切碎,用沸水衝泡,飲汁。羅漢果味甘、辛性溫,有清肺潤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咽痛咽癢,幹燥不適及痰熱咳嗽。

●沙參玉竹水鴨湯

取北沙參、玉竹各30克,殺幹淨的水鴨1隻,鹽適量。先將水鴨剖殺,去除毛及內髒,洗淨血汙,砍成粗件,用沸水焯去血水;北沙參與玉竹分洗淨;將上述湯料同放進湯煲內,先用中火,後用小火燜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此湯能養胃生津、補中益氣、和胃消食。

◆潤肺雪梨膏

雪梨性味清涼甘甜,入肺、胃經,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將雪梨500克去皮、核,加百合250克,拌勻,隔水燉至膏狀,放涼後加入蜂蜜250克即可。每次取2~3韙,衝服。常服對慢性呼吸道疾病有顯著療效,常覺口幹舌燥者亦宜。由於梨能生津清熱、潤肺化痰,所以曆代醫家常用於治療秋燥、陰虛咳嗽和傷津劫液之症。但脾虛便溏及寒嗽者忌食。

早起早睡,靜心練功

●增加夜裏的睡眠時間

此節氣中增加夜裏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立秋時節,早晚溫差大,要根據天氣變化,注意穿脫衣服,夜間睡眠要蓋好被子,防止感冒和著涼。

◆應早起,著衣不宜多

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之初,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異常,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選擇清幽之地晨練

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氣溫宜人。淩晨5點起床,選擇清幽之處,或河畔江邊,或林蔭大道,進行鍛煉,有益身體健康。

立秋後,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內心應平和寧靜

立秋節氣在精神調養上,要注意內心應平和寧靜,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按陽陵泉穴護膽經,刮痧去陰暑

子時睡眠養膽經(見本書第9頁),晨醒後頭腦清。中醫認為,立秋節氣對應的是人體的足少陽膽經。中醫認為“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就是說膽髒健康往往決定了其他髒腑的健康,膽汁分泌正常,是脾胃功能運行正常的基本保障,有“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之說。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

●敲膽經

敲膽經能刺激膽汁分泌、提升吸收能力。’每天在大腿外側的四個穴位點,分別是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也就是左右各200下。由於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須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2下的節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敲膽經主要在刺激膽經,可增進膽汁分泌,提升人體吸收能力。

●按摩陽陵泉利膽舒筋

陽陵泉(見本書第9頁),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它有舒筋脈、清膽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濕滯之功,是治療下肢筋病要穴。多數人常有抽筋的毛病,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強直收縮,造成僵硬疼痛,往往讓人難以忍受。有抽筋發生時,可以用手指指腹或者握拳用指壓陽陵泉穴,就可加速複原,減輕疼痛。

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肩,上病下取,通過按摩刺激陽陵泉穴還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解除經筋淤阻,緩解疼痛。具體方法是:先點按陽陵泉穴3~5分鍾,然後做肩關節的前舉、後伸、旋前、旋後、外展、內收、上舉運動各10~15次。每天1次,每周5次。

●刮痧去陰暑

這個節氣人體易患陰暑病症,民間刮痧法能有效治療這一病症。可以在背後膀胱經以及肘窩、胭窩處刮痧。而有發熱惡寒、腹瀉腹痛、惡心嘔吐、身重疼痛、神疲怠等症狀的陰暑患者,除了在後背膀胱經刮痧外,還應按摩腹的神闕、關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輕,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過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

立秋要防肺燥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早晚溫差比較大,氣候幹燥,空氣濕度小。秋季對應的內髒為肺,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而秋季的主氣為燥,燥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燥邪每從口鼻侵於肺,耗傷肺陰,出現肺燥,可表現為口幹、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幹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係列呼吸係統病證。

立秋防肺燥應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對應,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與支氣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時腸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膚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蘿卜、白菜、菜花、銀耳、甘蔗、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按摩操護肺。叩肺俞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閑,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數十下,同時用掌從兩側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鍾。此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如何調理處暑易得的便秘

燥氣為秋季主氣,中醫學認為燥易傷肺。此外,肺與大腸還有密切聯係,它們“互為表裏,”而肺燥下移於大腸,腸燥則便秘。應服用養陰生津、清熱潤肺的順安湯。順安湯全方為9味藥,一起煎成湯飲用能夠起到養肺、養陰、養津、養收、潤燥、護肝的功效。

順安湯配方為五味子、天麻、荷葉各2克,薏米、百合、金銀花、西洋參各3克,麥冬、石斛各5克。宜於每日卯時(5:00-7:00)、亥時(21:00-23:00)衝水服用。每日2次,每次1劑。

另外,生活中應注意調理,食物不要過於精細,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膳食纖維含量,以刺激腸蠕動。每天清晨空腹飲1—2杯溫水或蜂蜜水或果汁,以軟化糞便。

處暑——調理作息,潤燥慎防“秋老虎”

黃帝內經處暑養生經

每年公曆的8月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50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溫度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民間諺語也說“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

處署時節,秋燥也逐漸明顯,人容易出現口鼻幹燥、咽幹唇焦的燥證。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暢。

在精神調養上,時至處暑,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誌安寧,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這些活動能安神定誌。

在飲食調養方麵,這個節氣肝心少氣,肺髒獨旺,飲食上宜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處暑時節運動不宜太過,較小的運動量、避免大量出汗是這個節氣運動的首選原則,以免傷陽氣。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權拳、散步等。

處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暑氣下降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顯著變化階段,已不再暑氣逼人。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

●下午仍炎熱

“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即表明暑天的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但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全國天氣變化差異大

北方氣溫下降明顯,南方開始感受“秋老虎”。華南、西南、華西地區雷暴活動較多,尤其以華西地區秋雨偏多,但在9月份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始進入少雨期。

:鬻麟黼黼黼黛

依照自然界規律,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導致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秋乏”。同時容易出現口鼻幹燥、咽幹唇焦的燥證。

●早晚溫差大,人體不適應

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情緒穩定

秋天主收,這個季節的情緒會慢慢地收斂,表現出不亢奮、不鬱結的特點。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逐步調節自己的脾氣、習氣和個性,情緒就能穩定。養生專家都強調“身心要雙修”,身體不好容易影響心理。中醫養生很注重“氣和”,氣順了,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處暑節氣的養生原則

●調整作息

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眾所周知的。

●秋季養生貴在和

立秋標誌著秋季的開始。此後,氣溫開始下降,空氣中的濕度也隨之下降。由於人體的生理潘動與自然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秋季人體內陰陽也隨之發生改變。秋季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麵進行調節時,應注重一個“和”字,即“調和陰陽”,並結合“秋收”的特點進行養生保健。

●防秋燥

處暑時節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對濕度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c7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幹澀粗糙、鼻腔幹燥疼痛或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需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展為秋燥症。

寒涼解秋燥,多喝水

●多食寒涼食品

飲食養生的方法對“秋燥”有很好的預防效果,特別提出要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黃瓜、番茄、冬瓜、百合、白蘿l、、胡蘿卜、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紅棗和湯、粥等,這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要盡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狀。

●養陰潤肺早滋補

秋季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補品容易吸收藏納,有助於增強身體素質。因此,秋季是最佳的進補季節。秋季應當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采取平補、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養陰潤肺的目的。在此期間可適當多吃鴨肉、烏雞、雞肉、牛肉、豬肺、紅棗、蓮子、蜂蜜、山藥、桂圓、薏米等食物。

推薦處暑養生菜譜

●芝麻菠菜

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雞精各適量。菠菜去根洗淨,在沸水鍋中焯燙一下,過涼後撈出瀝幹水分,切成段;將菠菜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雞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段上即可。此菜可補肝益腎、舒心潤燥。

●青椒拌豆腐

取豆腐1塊,青椒3個,香菜10克,香油、鹽、雞精各適量。豆腐用沸水燙透,撈出涼涼,切成1厘米見方小T;青椒用沸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將豆腐丁、青椒末、香菜末及香油、鹽、雞精等攪拌均勻,盛人盤內即可。此菜可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欲不振者尤其適合。

●肺燉百合

取鮮豬肺200克,百合50克,料酒、鹽各適量。將豬肺洗淨後切成塊狀備用。燉盅中加入切好的豬肺、百合、料酒、少許鹽,置蒸鍋裏燒沸後改小火燉約1小時,早晚趁熱吃。此湯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薏米黨參粥

取薏米30克,黨參15克,大米100克。薏米洗淨,去雜質;黨參洗淨,切片;大米淘洗幹淨。將大米、薏米、黨參片一起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置大火上燒沸,再用小火煮45分鍾即可。每日1次,早餐時食用。此粥可健脾利濕、補氣補血。

宜用滋陰潤燥的藥膳

處暑季節應常用滋陰藥潤燥藥,如沙參、麥冬、生地、玄參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如養陰清肺湯、麥冬湯、增液湯等。

●滋陰潤肺雪梨川貝湯

用去核的雪梨1個,將3克川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後,放入梨心中,隔水蒸熟後,食梨飲湯水。雪梨生食能夠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陰潤肺。川貝在用之前,一定洗淨後浸泡10分鍾,再把浸泡的水倒掉,用新的清水來煮。如果用浸泡的水來煮,會有一股苦味。

●養陰清肺湯

取大生地12克,生甘草、薄荷各3克,貝母(去心)、丹皮、炒白芍各5克,麥冬、玄參各9克,以上各材料一起水煎服,有養陰清肺的功效。

●麥冬湯

取麥冬30克,半夏9克,人參6克,甘草4克,大米10克,紅棗12顆,以上六味以水1200毫升煎煮,煮取600毫升,分3次溫服。此湯具有滋養肺胃、降逆和中的功效。

方中重用麥冬滋養肺胃,清降虛火為君;人參益氣生津為臣;半夏降逆化痰為佐;甘草、紅棗、大米益胃氣,生津液為使。諸藥合用,使肺胃氣陰得複,則虛火平,逆氣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黑芝麻茶

取黑芝麻8克、茶葉5克。製作時,先將黑芝麻放入鍋中以小火炒黃,然後將芝麻壓碎。再將茶葉衝泡成茶汁,然後加入芝麻粉中調勻即可飲用。此荼養血效果好,可以滋補肝髒與腎髒,改善皮膚粗糙的現象。

●人參旱蓮草粥

用人參、旱蓮草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旱蓮草煎湯,去渣後人大米、白糖煮成粥;人參另燉,加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連服數日。對氣陰兩虛的女性有良好的補益作用。

●旱蓮草紅棗湯

取旱蓮草30克,紅棗20克。將旱蓮草、紅棗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飲湯。此湯具有滋陰補血、止血、補肝腎的功效,特別適用於女性血氣不足引起的麵色無光、血虛等。要注意的是,旱蓮草性涼,故本方適用於平素體質偏熱者,倘身體素質一貫虛寒者不宜用本療法。

早睡早起,防秋凍,多跑步

●睡眠充足

夏天晝長夜短,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處暑後天氣變涼,應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晚上10點前入睡,以提前進入睡眠狀態,防止上班犯困。適當午睡有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年人要午休,因為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

●正確防“秋凍”

中國自古以來流傳“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不可機械套用。深秋季節,天氣較冷,體質虛弱者及老年人夜間睡覺要關好門窗,入睡後腹部要多蓋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涼,誘發感冒、腹瀉。

●多在室外跑步

跑步是一年四季都適合的健身方式,尤其在冷天。由於冷空氣的刺激,身體的造血功能發生變化,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所以,冷天堅持跑步的人很少患貧血、感冒、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冷天一般陽光較微弱,在室外跑步能彌補陽光的不足,陽光可促進身體對鈣、磷的吸收,有助於骨骼健康。

降壓找陽陵泉穴和風池穴

●陽陵泉降壓的作用明顯

曾有人在刺激陽陵泉(見本書第9頁)前後進行血壓測量,發現刺激5分鍾後血壓顯著下降。所以高血壓病人也可以常按此穴。研究發現,刺激陽陵泉還可調節腦部的血流量,對急性缺血性申風患者有一定療效。

●妙用風池穴治療多種疾病

風池穴(見本書第97頁)位於頭部,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的用處很大,當工作壓力過大而導致失眠時,睡前按壓風池穴能減輕壓力,起到催眠的作用;當用眼過度時,按壓風池穴能緩解眼部疲勞,長期堅持還對糾正假性近視有極大的幫助。此外,像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落枕、肩膀酸痛等,都可以按摩風池穴進行治療。

●膝關節痛拔罐療法

讓患者保持仰臥位或端坐。選用中號玻璃火罐,在患側委中穴、足三裏穴、膝眼穴、阿是穴拔罐,留罐10分鍾左右。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通膽經緩解關節痛

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膝(見本書第9頁),故按摩膽經可以治療寒濕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具體按摩方法如下:點揉膝關節周圍壓痛點。手法由輕到重進行按揉,有酸脹感最合適,每個壓痛點大約按揉1分鍾,3~4個壓痛點按摩3~4分鍾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