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天氣開始炎熱,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水。芒種炎熱的天氣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應當清淡而不是肥膩厚味,不要過多食用熱性食物。
為避免中暑,要常洗澡。“陽熱”易於發泄,洗浴以藥浴最能達到健身防病之目的。但需注意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換。另外,在夏季遊泳可以增強機體對外界的反應能力,提高耐寒及抗病能力,改善肩背及美節功能。
芒種季節的氣候變化
●進入梅雨季節
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75.這個節氣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在這一節氣,中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開始進入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黴。
●芒種的三候變化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侯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芒種時節,因感受到陰氣,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學其他鳥兒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節氣的人體反應
●代謝旺盛,元氣消耗大
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解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飲食宜以清補為主,輔以清熱解暑、護胃益脾和降壓、降脂的食品。
●容易疲倦
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映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人身之所及,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盛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
蓄積節氣的養生原則
●小心受寒
通常會在芒種節氣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這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氣溫還會有冷的時候,禦寒的衣服不要收起,以免受寒。
●保持情緒穩定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忌惱怒憂鬱,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汗後勿洗冷水澡
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陽熱”易於發泄。但需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在洗浴時如果采用藥浴,則會迭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
飲食要清淡和忌辛熱
飲食調養方麵應清補,勿過鹹、過甜。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大米為佳”。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飲食更應以清補為主,輔以具有降壓、降脂功能的食品。對女性而言,應少吃辛熱食品,多吃一些清利熱濕之品,如綠豆,還應常吃健脾利濕之品,如薏米、山藥、白扁豆、大米粥,以防婦科病纏身。同時,氣溫升高也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多食清淡食物
曆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可多吃新鮮蔬菜、瓜果等。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
●忌肥甘厚味辛熱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因此不宜食用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如人參等補品。這些藥材性辛熱,炎熱夏季過多食用後,會使人非常煩躁,同時也容易引起消化道及全身性的一些疾病或不適,如便秘、痔瘡、口唇幹裂、咽炎等。
●長夏飲食稍溫辛
中醫學認為,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中國一些南方地區,夏季炎熱多雨,疾病以暑病為多,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增強食欲,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裏增添一份涼爽舒適感。適當吃點生薑對夏季養生也大有好處。多吃補血養心、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小米、黃豆及其製品、大麥、胡蘿卜、南瓜、番茄、奶類、鯉魚、豬肝、豬肚、牛肉、鴿蛋等。
推薦芒種養生菜譜
●荸薺水鴨湯
取荸薺(馬蹄)100克,水鴨1隻,蔥20克,薑15克,料灑20毫升,鹽少許。將鴨洗淨,切塊,用沸水焯去血水;荸薺去皮,一切成兩半;蔥切段,薑切片。把鴨放入鍋內,放入荸薺、蔥段、薑片、鹽、料酒,加水適量,置大火燒沸,改小火燉熬至鴨熟即可。每日2次,吃肉喝湯,佐餐、單食均可。此湯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水鴨味甘,微寒而無毒,有補中益氣、消食和胃、利水消腫及解毒之功,對於病後虛弱、食欲不振有很好的食療功效。
●枸杞滑溜裏脊片
豬裏脊肉250克,枸杞子30克,水發黑木耳、水發筍片、豌豆各30克,雞蛋清1份,水澱粉、植物油、蔥、薑、蒜、醋、料酒、鹽各適量。將枸杞子等量分2份,一份加水煮,提取枸杞子湯汁約25毫升,另一份洗淨蒸熟。豬裏脊肉抽去白筋切成片,用雞蛋清、水澱粉、鹽拌勻漿好,投入熱油中,待滑透撈出瀝油。等鍋內油熱時放入黑木耳、筍片和豌豆、蔥、薑、蒜、醋、料酒、鹽翻炒片刻,加入熟枸杞子、肉片、枸杞子湯汁和清湯,翻炒片刻即可。此菜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番茄炒雞蛋
取番茄300克,雞蛋3個,鹽、雞精、植物油、白糖各適量。番茄洗淨切片,雞蛋打入碗內攪勻;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人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化開,把番茄倒入鍋內翻炒2分鍾後,將雞蛋、鹽入鍋同炒1分鍾,放少許雞精出鍋即可。此菜可生津止渴、養心安神。
涼血祛濕需靠藥浴和茶飲
芒種時節藥物養生應涼血祛濕。適合使用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涼血祛濕功效的中草藥,如甘草、土茯苓、玉竹、薏米、白茅根、荷葉、淡竹葉、扁豆、燈心草、桑葉、蘆根、魚腥草、(野)菊花、木棉花、綿茵陳、夏枯草、金銀花。不過如果是體質虛寒上火的人則不適合用。
●涼血祛濕五枝湯
用涼血祛濕五枝湯做藥浴。所謂藥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湯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湯藥,以蒸汽沐浴方法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用五枝湯做藥浴時,先將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用10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鍾,然後煎煮30分鍾,再將藥液倒入浴水內,即可浸浴。可每日浸泡1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於局部泡洗。五枝湯藥浴可涼血祛濕,防洽皮膚病、痱子。
●山楂甘草茶
用鮮山楂50克、甘草10克、側柏葉15克水煎後服用,每日1劑,代茶隨意飲。能健脾祛濕,涼血解毒,主治濕熱型脂溢性皮炎。
●綠豆土茯苓飲
綠豆土茯苓飲祛濕解毒涼血。綠豆、土茯苓各50克,紅糖適量。先將綠豆、土茯苓洗淨,加6碗水煲至豆黏,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即可飲用。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如果得癤瘡還可加速愈複。
勿露脊梁,多練調息功
●芒種時節的穿衣指南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應該穿透氣好的棉、絲織衣服,使衣服與皮膚之間存在著微薄的空氣層,而空氣層的溫度總是低於外界的溫度,這樣就可達到防暑降溫的效果。另外,此時人體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換。
◆不宜裸露脊梁
在這個節氣中,大街小巷開始有些人光著脊梁,認為這樣涼快,其實並非如此。眾所周知,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麵,具有保護、感覺、調節體溫、分泌、排泄、代謝等多種功能。
在人體皮膚上有幾百萬個汗毛孔,每天汗液在皮膚表麵蒸發可帶走身體不少熱量。當外界氣溫超過35℃,人體的散熱主要依靠皮膚汗液蒸發,加速散熱,使體溫不至於過度升高。此時若光著脊梁,不穿衣服,皮膚就會從外界吸收熱量,而且不能通過蒸發的方式達到散熱的目的反而感到悶熱。
●晚睡早起
起居方麵,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有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於健康。
●練毛孔調息功
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兩眼微閉或兩眼平視,但要視而不見,兩膝蓋微屈,呼吸綿綿,呼氣時意念全身毛孔都張開,向外排氣,使一切病氣、濁氣都排出去,吸氣時意念全身毛孔都在采氣,內髒各器官也與宇宙之氣同呼吸。每次20分鍾,可達到去病延年之目的。
按摩極泉穴,午睡護心經
●心、胸、神誌病找心經
中醫認為芒種時芾對應人體的手少陰心經(見本書第49頁)。《黃帝內經》中說,外邪侵犯心經,心經異常,則人的咽喉就會幹燥,老是口渴想喝水,心也會感覺痛,這是臂間氣厥逆的現象。如果本經所主的心髒發生病變,會出現眼睛發黃,肋脹肋滿疼痛,上臂和小臂內側後緣也會疼痛或者發麻,手掌也會熱痛。
●午睡可養手少陰心經
中午11:00-13:00時,氣血流注心經,心經旺,氣血充盈。此時宜靜不宜動,應該調養休息,使心火下降;反之,則易造成胸悶、心悸、煩躁等心火旺症候。所以,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午休最有益。午休也有助於消化。
當然,午睡時間不要太長,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需要注意的是,手少陰心經的養生之道是減輕心髒負擔,避免心髒過度興奮。
●極泉穴,強健心髒的大穴
極泉穴(見本書第49頁)位於人體的兩腋窩正中,在腋窩下的兩條筋脈之間,腋動脈的搏動之處。極,高、極致的意思;泉,心主血脈,如水流之,故名泉;“極泉”的意思就是指最高處的水源,也就是說這處穴位在心經的最高點上,所以叫“極泉穴”。如果一個人常常鬱悶,他的腋窩下,即極泉穴上,就會長出一個包,這是心氣鬱滯的現象。或者一個人總是被別人的一個小動作,或者一件突發性事件嚇倒,心跳加快,並且感到胸悶、頭暈、頭疼、出汗、渾身無力,甚至不想吃飯,這就是心悸。這說明心髒已經過度疲勞了。這時,隻要彈撥腋窩下麵的極泉穴,就能把包塊化解掉,緩解心經鬱滯的疾病。
●按摩極泉穴治療心髒疾病
按摩時,用一隻手的中指指尖按壓另一側腋窩正中的陷凹處,有特別酸痛的感覺;再用同樣的方法按壓另一側的穴位;先左後右,每次早晚各按1次,每次揉l—3分鍾。能夠有效治療各種心髒疾病,如心肌炎、心絞痛、冠心病、心悸、心痛等。
芒種時節口舌易生瘡,拔罐治療效果佳
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裏,芒種開始,濕熱更重,如濕熱內積,心火重,小腸積熱,就會出現口舌生瘡,小便短黃,吾紅苔黃,大便秘結。
潰瘍點一般是在口腔的唇、頰、軟齶或齒齦等處的黏腆,通常有2~3個,大小不等,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有紅暈,表麵覆蓋灰白色或藍色假膜潰瘍,有燒灼樣劇痛。可用拔罐法治療。具體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常規消毒法對大椎、太陽、合穀、少海四穴進行消毒,然後用三棱針在各穴點刺2~3下,至微出血,再用閃火法吸拔於點刺部位,留罐10N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或用竹葉、銀花、連翹、甘草各5克泡水飲。
同時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加強身體鍛煉,注意勞逸結合。注意生活規律性和營養均衡性,養成定時的排便習慣,防止便秘。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
按摩加食療可治芒種時節易得的婦科病
女性在此節氣易患白帶增多,或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的婦科病。這是因為芒種時節濕氣加重,脾虛濕困,或者濕熱下注等引起。中醫可用灸罐法治療。具體方法:先艾灸命門、次修、帶脈、氣海、三陰交、太溪穴,各穴15分鍾,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然後拔罐,留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此法對脾腎虛弱引起的白帶異常療效顯著。飲食上應少吃辛熱食物,多吃一些清熱利濕之品,如綠豆,還應常吃健脾利濕之品,如薏米、山葤、白扁豆、大米粥等。
夏至——調養身心,睡好午覺精神足
黃帝內經夏至養生經
夏至節氣在每年公曆的6月21-22日。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三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好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夏至與心氣相通,因為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中醫又有“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損的就是心氣,因而中醫有“春養肝,夏調心,秋養肺,冬養腎”的四季養生學說。精神養生方麵,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鬱。《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立夏日,吃補食”。可見,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氣候炎熱也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這個季節的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髒腑的關係,有目的地補充心髒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夏至節氣的氣候變化
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
夏至時,雨量增加。中國的主要降雨地區仍在江淮流域。有時暖濕空氣抵達華北,冷暖空氣相遇,午後到夜間時常出現雷雨、大風,有時甚至產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結束,華北大地由南至北開始進入雨季。
夏至節氣的人體反應
●易患上各種疾病
在夏至節氣中,盡管天氣炎熱,可是陰氣已經開始有所生長。由於陰氣的生長,使人體在此節氣中便顯得極其脆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冬病極少發作
一些因寒冷而發的疾病到了夏季開始慢慢轉輕,如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這些疾病在冬季發作頻繁,而到了夏天則發作較少或不發作。
夏至節氣的養生原則
●精神調養
夏季要神清氣和,心胸寬廣,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調養心腦
中醫理論說“心主血脈”。心髒通過血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輸送養料,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許多心腦疾病,其治療也先從“心”的調養開始。
●控製血壓
夏季氣溫高,心腦血管疾病不會像冬季那麼容易暴發,但易直接影響血壓波動,因為高溫酷暑容易使人煩躁不安,大量出汗又會導致血液濃縮,進出空調房間又會受到不斷的冷熱刺激,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血壓升高。嚴重者可引起中風或心肌梗死。
●及時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使人體排汗量增加,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泌尿係統內便會有結晶物產生,進而形成結石。多喝水能預防結石。
●運動調養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舍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黃汗等多種疾病。
宜酸味和鹹味食物
●適當多吃酸味和鹹味食物
夏季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髒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說“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不宜多吃過寒食物
從陰陽學說的角度看,夏季體外越熱,體內越冷,因此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宜少不宜多,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推薦夏至養生菜譜
●清炒苦瓜
苦瓜2個,青椒1個,幹紅辣椒2個,大蒜2瓣,植物油、鹽、雞精各適量。苦瓜洗淨,對半剖開去瓤、去子,切片;青椒洗淨去子切絲;幹紅辣椒剪成段;大蒜瓣切片。起油鍋,油溫升至五成熱時,放入幹紅辣椒、大蒜片爆香,再放入苦瓜、青椒大火快速翻炒2分鍾,加鹽、雞精調勻即可。此菜具有清暑利濕的功效。
●蠶豆燉牛肉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牛肉500克,鹽、雞精、香油各適量。牛肉切小塊,先在鍋內焯一下,撈出瀝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人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小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雞精、香油,出鍋即可。此菜可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宜用滋陰養心的藥膳
中醫認為,夏季陽氣旺盛,陰氣乜從夏至開始滋長。藥膳養生應保護陽氣,不應讓心火過於旺盛,宜選用滋陰調息、養護心髒的中草藥,如荷葉、扁豆等。
●荷葉灰方
取鮮荷葉洗幹淨,剪去邊緣及蒂,曬幹後將其撕成塊,放到鍋中,在鍋上蓋一隻口徑略小的鍋,兩鍋交接處用鹽水調黃泥封固,在小鍋上再貼一張白紙,以判斷火候。然後點火煆製,以白紙變成焦黃為度。待冷後取出,研成細末備用。米湯調服,每次6克,每日3次。此方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的作用。
●清暑利濕茶
將白頭翁、葛根各20克,馬齒莧10克,厚樸9克,薏米30克,一起用清水煎煮,每日1劑,早晚分服。此茶具有清暑利濕,止瀉的功效。要注意素體陽虛、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協調作息,溫浴強身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
●溫水洗澡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這是因為溫水洗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係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合安排休息時間
在夏季應該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消除疲勞之感。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吹風扇,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三浴法
天氣熱起來,正是進行“三浴”鍛煉的好時機。所謂“三浴”是指空氣浴、日光浴、水浴。每天多通風,並開窗睡覺,進行空氣浴;夏季在每天早9:00左右到戶外進行日光浴,日光中的紅外線照到皮膚上,對心肺功能會起到有益的作用,紫外線照到皮膚上,可使全身功能活躍且循環加速,並能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防止貧血,此外尚有殺菌消毒作用。還有就是水浴.天氣熱了,正好可以通過洗澡來降溫,注意水溫在35℃左右。、要天天洗澡,不隻為了幹淨,還為了增強體質。
老年病找神門穴和少府穴
●神門穴安神怡心
穴如其名,神氣出入之門。心藏神,神門穴(見本書第49頁)實為心氣所出入之門。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神門穴可以說是人體的安心枕,特別對經常失眠的老年人,此穴非常重要,平時可用大拇指指腹緩慢、輕柔地按摩神門穴。有條件的也可以艾灸,直接灸1—3炷,溫和灸10~15分鍾。有心絞痛、冠心病的老年人,可針剌神門穴,刺法為直剌0.3~0.5寸,可改善冠心病,緩解心絞痛。
●少府穴清心除煩去心火
少府穴很好找,在手掌麵,第4、5掌骨之間(見本書第49頁),握拳時當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少府穴,少,陰也;府,府宅也。該穴名意指本心經氣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少衝穴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雲集府宅,故名。少府穴主要防治原發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它有清心瀉火、行氣活血的功效,最強的功效是清心除煩。平時多注意用大拇指按揉少府穴,能讓心靜下來。另外,如有手腳總愛發熱,莫名地恐懼焦慮,腦部充血所引起的眼睛紅赤、眼睛充血、眼睛痛、鼻黏膜充血等症狀,也可多揉揉少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