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焦通利,才會氣血清順,津液流通,就不會產生痰濁。氣順表現在心情愉快、食欲好、大便通暢。氣和血是人體兩大重要物質,陽氣率領血液運行,血液可以運載陽氣。氣順血順,氣虛血淤,最終變成痰濁。
平衡陰陽,保持元氣不再流失
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黃帝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暴怒傷陽,暴喜傷陰,情緒的強烈波動對身體傷害很大。
要節製性生活。過度頻繁的性生活會使精血的耗傷過多,陽氣損失,可能會導致白天精力不足,腰膝酸軟甚至疼痛。
少上火,《黃帝內經》講“壯火食氣”。身體某一機能過度亢奮,會對元氣造成損傷。比如胃火大的人食量大,若要把大量的食物消化吸收,主要依靠人體的元氣。
臨睡前艾灸加泡腳,告別手腳冰涼
手腳冰涼,是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如果血液循環良好,把熱量帶到了四肢的末端,手腳自然就暖和起來了。手腳冰涼也是因為弋血淤滯,循行不暢,氣血不能正常地到達四肢末端造成的;加上自身陽氣虛弱不足,火力不夠,手腳就會經常冷冰冰的。不僅如此,手腳冰涼的人冬天時手腳上還愛長凍瘡。如果從中醫體質辨證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多屬陽虛體質,明顯的陽氣不足。
《黃帝內經》中講“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末”。意思是說,頭是陽氣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陽氣最弱的地方。按照中醫的劃分,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頭是最高的地方,是陽中之陽;而四肢是諸陽之末,是陽氣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氣血最難到達的地方,當然根源其實還是因為陽氣不足。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氣血通則百病愈”,陽氣不足,沒有力量推動血液的運行,血液行動無力而發生淤滯,也就不能將從飲食轉化而來的熱量帶到四肢,所以手腳必然會發涼,如果氣血旺盛通暢,疾病就很容易自愈。
選擇艾灸的原因
通過陽池穴補益陽氣的方法很多,針灸、按摩、艾灸都可以,但補益陽氣效果最好而又最適合一般人操作的要數艾灸。所謂艾灸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炷點燃之後來灸烤,給穴位以熱刺激,同時又取艾葉之特殊藥性,實現“藥穴”聯合。艾葉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辛溫性質的中藥,它一般采摘於北半球天地陽氣最旺的端午節前後,入肝、脾、腎經,而且這三經都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根本所在,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再加上用火把艾炷點著之後來烤,火是熱性的,這樣溫陽的作用就更勝一籌。所以艾灸陽池穴,乃是最佳提升陽氣之策,尤其是對於手腳發涼這種情況。因為陽池穴位於手上,距離最近,傳導最快,這裏一灸,陽氣一起來,就會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顯。另外,中醫上講,四肢是兩兩對應的,左右對應,上下對應,也就是說手與腳是對應的,手上氣血順暢,暖和起來了,腳上的氣血也就到位了。
艾灸陽池穴
位置:該穴位於腕背橫紋中,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艾灸方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使其距離皮膚2~3厘米,以周圍皮膚有溫熱感而不灼痛為宜。每次灸的時間以10N15分鍾為宜,每月連續灸10次。
功效:“三焦主氣”,是人體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中醫講,氣屬陽,血屬陰,元陽之氣足人體的根本。通過艾灸三焦經之原穴陽池,增強了身體的元氣,使元氣的運行更加順暢,輸布更為有力,有效到達四肢末端,對手腳起到很好的溫煦作用。
提示:艾灸陽池穴最佳時間在晚上臨睡前,也就是亥時(21:00-23:00)。這時候人體氣血之洪流正好流注三焦經,此時三焦經的氣血最旺,功能最強,調理的效果最好。
艾灸後薑水泡腳通氣血
腳為人體之根,又是經絡會聚之處,用薑水泡腳具有排寒濕、通氣血的功用,尤其是對因為寒凝氣滯引發痛經、月經不調的女性以及腿腳不靈便、關節痛的老年人來說,效果更佳。泡腳的水要用薑水(每次往水中加入四五片生薑燒開)。泡腳要用至少1尺高的桶,在泡的過程中身邊要準備一壺開水,不斷往桶裏加,使水溫始終保持在有點燙腳的感覺。每次至少要泡15分鍾以上,至頭上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每次泡完腳之後最好在10分鍾內上床睡覺,並且要注意腳部的保暖。必須每天堅持,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
將此泡腳之法與艾灸陽池穴結合起來,每天晚上先灸陽池穴,再泡腳,然後上床睡覺,對任何陽虛體弱、氣血淤滯、寒濕凝結之證都有良好的療效。特別是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陽虛體衰的老年人,效果十分明顯。
下篇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