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時令養脾法
中醫有“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的說法,也就是說五髒都有適合自己的時令。小暑至立秋這一階段稱為長夏,也就是暑熱剛剛過去,開始下雨的那一段時間,這個時段的特點是暑濕,暑濕與脾土的關係最為密切。土要生養萬物離不開水,但如果水太多,又會導致澇。脾的特性便是“喜燥惡溫”長夏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脾此時是最脆弱的,同時也是最宜調養的。要多吃一些有健脾利濕功效的豆類食品,如四季豆、荷蘭豆、黑豆等。每天備上一碗熱騰騰的綠豆湯,既可防暑又可健脾,一舉兩得。
脾髒功能好,糖尿病治療效果佳
脾虛致消形成糖尿病
脾虛致消的糖尿病形成理論逐漸被臨床醫生接受。其實,早在《黃帝內經》就認識到了這個理論,並在臨床中運用。譬如《素問·本髒篇》雲“脾脆,善病消”,脾脆就是指脾氣虛弱。還有很多現代的臨床工作者,也認為脾虛乃糖尿病發病的根本,由於脾氣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水穀精微,失去“遊溢”與“散精”的作用,使吃進來的水穀鬱而化熱,又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令胃陰不足,從而導致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症狀。
糖尿病在中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公認原因在於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高蛋白高營養成分食物的比例增加,纖維類食物減少,腸蠕動減慢,食物在腸胃中停留時間延長,致使脾胃長期超負荷工作,造成脾氣的耗損,導致脾虛。脾虛使運化失常,氣血不足,髒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血糖升高,這是糖尿病發病的原因。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常表現為形體肥胖、四肢乏力、不耐勞累、神倦懶言、麵無光澤,或有脘腹痞滿、口淡乏味、渴不甚飲、腹不甚饑、尿清長多沫,舌淡、體胖大,或見齒痕、苔膩或潤、脈沉虛等一係列脾失健運、濕邪內盛之象,以脾氣虛為主要病理表現。
調理脾胃與降糖作用密切相關
調理脾胃藥物與降糖作用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很多。研究發現,健脾生津藥能顯著降低血糖,並對血小板的聚集有明顯的抑製和較好的解聚作用。
諸多健脾益氣藥,如人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粳米、生地黃、天花粉、麥冬、五味子、山茱萸、葛根、知母等均具有降糖作用。
改善高血脂症從健脾開始
脂輸布失常,變生濁邪而發病
血中膏脂是構成人體的重要部分,來源於五穀精微,對人體有濡潤、充養的功能。血脂正常代謝依賴於髒腑功能的協調平衡,尤以脾胃的運化輸布最為重要。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漂,津液輸布之樞紐。膏脂的化生、轉運、輸布都與脾密切相關,膏脂的輸化全依賴脾氣的“散精”功能。脾氣充足,輸化正常,水精四布,膏脂可發揮濡養作用。
人體攝人膏脂多,膏脂轉輸、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導致血脂升高,如飲食失節,肥甘厚味進食過多;或脾胃本虛,失其健運;或情誌不暢,肝鬱犯脾,脾失運化;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等,均可使膏脂輸布失常,混於血脈之中,而成高脂血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機。
健脾法治療高脂血症
主要表現1:頭痛、頭暈、頭重如裹,頭昏身重,胸悶、氣短,失眠,神疲乏力,或肢體困重便秘、脘悶腹脹,納差便溏,舌淡體胖並常有齒痕,舌苔多厚膩,脈沉緩無力,兼有沉遲或細澀或細數。益氣健脾選六君子湯;脾氣虛損日久,導致心脾兩虛,選歸脾湯。
主要表現2:麵色眺白、脘腹不適、腹脹食少、四肢不溫、神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緩。溫陽健脾法選方:證屬脾陽不足,治宜理氣健脾、溫陽除濕,可選理中丸加減;伴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腎陽虛證,以附子理中丸加減補腎健脾。
主要表現3:麵紅、神疲乏力、氣粗、口幹口臭、惡心、噯腐吞酸、小便黃、大便幹、舌苔厚膩、脈滑等。通腑瀉濁法選方:證屬腑氣壅滯,治宜通腑瀉濁,方子以五磨飲子為基礎,可選加火麻仁、蘆薈通腑瀉濁。
健脾也是在健腦
脾和腦是相關聯的
中醫學的脾實質上是一個多元性功能單位,包括了西醫學的脾髒、胰髒、消化道和神經係統的部分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與吸收營養,但與思維、意識活動密切相關。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脾在誌為思……思傷脾”,一方麵脾主導著人的意識以及思維活動,另一方麵人的意識、思維活動的變化會影響脾的功能。胃腸道的病變,亦會引起精神、意識活動的障礙,如《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中提出“胃不和則臥不安”,說明胃腸道功能失調,則睡眠不得安寧。
脾胃與意識活動可相互影響
老年性癡呆症及帕金森病患者,經常茌頭部和腹部發現同樣的組織壞死現象。大腦麵臨驚恐或生氣時,釋放出一種應激素,會引起胃痙攣而產生疼痛,應激素的過分刺激還會導致腹瀉。當情緒壓抑時,食管神經受到高度刺激,會讓人產生吞咽困難的現象。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鬱、恐懼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