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脾經當令
脾經——巳時值班的“糧食局局長”
巳時(9:00-11:00)氣血流注於脾經。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把胃消化的精微物質輸送到腠理當中。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中醫講脾胃是“倉廩之官”,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整個消化係統,是生成營養物質供給五髒六腑活動的能量源泉,所以在中醫上有“脾土”“胃土”之稱。脾胃的功能正常,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
●脾經上的穴位
脾經一側有21個穴位(左右兩側共42個穴位),其中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麵,10穴分布於腹部及側胸部,首穴為隱白,末穴為大包。
●脾經的循行
脾經循行起於足大趾內側甲角旁的隱白穴。從足走胸,經足內側內踝前方,行於下肢內側前緣,在腹部行於任脈旁開4寸,胸部行於任脈旁6寸,止於腋下6寸大包穴。
脾經的養生調理之道
吃過早餐後,9:00-11:00需要依靠脾胃的運化。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氣充足,白天工作就幹勁十足。如果脾髒虛弱就容易出現胃口不佳、四肢倦怠、頭暈、麵色萎黃、腹脹、經常打嗝等症狀。上午是工作時間,但繁忙的工作之餘,不要忘了利用這一養脾的最佳時段調理脾經氣血。還要注意不要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不食生冷食物,以免寒涼損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
《黃帝內經·素問》認為“脾主全身之肌肉”水穀精微和津液等物質在脾的運化作用下被輸送到全身各處,並化生成氣血以滋養肌肉,為身體的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脾的功能正常,則肌肉發達豐滿,壯實有力。如果運化無力,帶不走水穀精微,就會造成脾虛或脾濕太重,甚至慢慢感到連吃飯都不香了。人上了年紀後之所以會出現肌肉鬆弛、四肢無力、食欲下降等症狀,就是因為脾髒衰弱、運化無力的緣故。巳時氣血正好流注脾經,此時脾經是最旺盛的。它吸收了胃傳來的食物,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肌肉得到足夠的營養就會“蠢蠢欲動”,這時人就會產生“活動筋骨”的意願。運動過程中肌肉的能量得到了消耗,就會迫使脾輸送更多的營養過來。老年人每天巳時鍛煉身體不僅能強健筋骨,而且一天下來都會特別有精神。
脾為後天之本
脾的重要功能是運化水穀
水穀,泛指各種飲食。脾運化水穀,是指脾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依靠脾的轉輸作用和散精功能,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由肺髒注入心髒的血脈化成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到全身,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
概括來說,脾主運化水穀,包括了消化水穀、吸收轉輸精微物質,並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
五髒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穀精微物質,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飲食水穀的運化是由脾所主,飲食水穀又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
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故《醫宗必讀》日:“一有此身,必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日後天之本在脾。”
脾氣健運才能身體健康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傳統醫學上稱作“脾氣健運”。隻有脾氣健運,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為氣、血、津液等的化生提供足夠的養料,使全身髒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如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會因此失常,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乃至身體倦怠、消瘦和氣直不足等症狀。
健脾法助你遠離“思傷脾”
中醫認為“思傷脾”,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結,運化失調,從而引發一係列疾病。對於思慮過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誌療法。按照中醫五行學說,肝木克脾土,所以若要緩和思慮對脾髒的傷害,隻要想一蝤可以令自己憤怒的事以怒製思就可以了。
思傷脾,以怒製思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誌,並與五髒相對應。其中脾之誌為思,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的說法。正常的思慮對人體並無不良影響,但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傷脾。脾氣鬱結,運化失健,就容易導致飲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個人就會消瘦下去。脾傷了氣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氣血虛弱,其他各髒腑也會受到牽連,從而使人百病纏身,甚至會威脅到生命。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相思病”。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倘若思慮太過,甚至空懷妄想,謀慮怫逆,皆可導致氣結不行,積聚於中,也會造成思傷脾。
思最怕怒。按照中醫五行學說,思為脾誌,怒為肝誌。脾五行屬土,肝五行屬木,因為木能克土,所以怒能克思。對於思慮過度而導致的疾病,可以采用激怒患者的辦法,但這種辦法最好在脾為思所傷較重的情況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