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子時養護膽經(00-1:00)——氣血流注,保護體內的暖陽(1 / 3)

子時膽經當令

膽經——子時值班的“法官”

子時(23:00-1:00)氣血進入膽經。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膽的生理功能是供應內髒膽汁,幫助食物消化代謝。不注意按時睡眠,會影響氣血回流膽經。

從經絡循行線路圖上可以看出,膽經在頭側部循行分布異常密集,膽經氣血異常容易出現頭暈目眩、耳鳴、皮膚粗糙、胸脅疼痛、失眠多夢、易驚、憂愁、神經官能症等問題。所以成年人最好養成每天子時就寢的習慣,否則容易衰老。

●膽經上的穴位

膽經單側44個穴位(雙側共88個穴位),其中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側,29個穴位在臀、側胸、側頭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膽經的循行

膽經的循行起於眼外眥角的瞳子髎穴。上行至額角,環繞側頭部,向下循行於耳後,至肩入缺盆,下至腋窩,過胸部到季肋,下行至髂關節環跳穴,再沿下肢外側中間,經膝外側腓骨前緣,外踝前方到足背。止於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穴。

膽經的養生調理之道

子時陰氣最盛,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時候,也是人體氣血陰陽交替轉換的一個臨界點。陽主動,陰主靜,此時最需要安靜,不要熬夜,要及時上床睡覺。子時睡眠養膽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寧舍一頓飯,不舍子時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讓身體補充能量、恢複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還能讓頭腦清醒起來。否則,膽經就會出現問題,表現為口苦、時常歎氣、胸脅部作痛以致身體轉動困難等。病情嚴重時,還會表現為麵部毫無光澤,全身皮膚幹燥,以及足外側感覺發熱等症狀。膽的主要功能是儲存、排泄膽汁,中醫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淨之液,即膽汁。膽汁味苦,色黃綠,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食物消化,是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黃帝內經》說,“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全身氣血取決於膽氣生發。子時睡眠好了,對一天至關重要。理論上說,在膽經最旺的子時按摩膽經是最好的進補,但實際上,子時強調要熟睡。因為同名經同氣相求,退而求其次,可以在手少陽三焦經經氣旺時(就是晚上21:00-23:00),敲打或揉搓手足外側的少陽經。

調暢膽氣能促進健康和睡眠

調暢膽氣不容易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意思是說,同樣有外來的恐嚇,對勇敢的人來說,膽氣行暢,恐嚇引起的身體變化就消失了;而對於膽怯的人來說,膽氣不暢,恐嚇引起的身體不良變化就會留下來,逐漸形成各種疾病。所以膽氣調暢了,就不容易因外界驚恐而生病。

現代醫學表明,人體的情緒表現與一定的生理活動相聯係,情緒的反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過程,驚嚇、憤怒、不滿、冤屈等不良情緒因素會引起身體生理活動的異常,從而出現軀體疾病。對於膽氣調暢的人,這些不良情緒不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過程,或者影響比較小,身體能夠自行調節,消除或削弱不良情緒對生理過程的影響。

生病的人更容易膽氣不暢

現代醫學表明,人在疾病期,由於疾病的影響,也會產生相應的不良情緒。譬如,許多膽結石症、膽囊炎等膽病患者都具有膽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如疼痛、胃腸不舒服、大便不順暢、消化不良等。由此整日憂心忡忡,有脅肋疼痛就懷疑為肝癌,咽部不適就懷疑為喉癌、食道癌,頭昏就懷疑為腦部腫瘤等,這些都是生病的人更容易膽氣不暢的臨床表現。

具體調暢膽氣的方法有:在膽經旺盛的時辰進入睡眠,以保持愉悅心情,舒暢意誌;經常敲擊膽經的穴位,有針對性她補益膽氣,祛除膽腑的痰熱、痰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