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緒論 順時辰與節氣,天人相應養身體(1 / 2)

時辰對應自然養生法

古代養生學家根據前人延年益壽的養生經驗,將良好生活方式與規律作息相結合,總結了十二時辰養生法。在古代,人們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一晝夜中的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為2小時,具體來說分別是:子時23:00-1:00,醜時1:00-3:00,寅時3:00-5:00,卯時5:00-7:00,辰時7:00-9:00,巳時9:00-11:00,午時11:00-13:00,未時13:00—15:00,申時15:00-17:00,酉時17:00-19:00,戌時19:00-21:00,亥時21:00-23:00.這樣,十二時辰就細分為24小時,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一致。從古代起,“天人合一”的觀念就被用來解釋人體的各種自然規律,時間也不例外,不同的時辰有不同的養生法。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把人的髒腑在十二時辰中的興衰聯係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了解時辰與養生

古代著名醫典《黃帝內經·靈樞》中有載:“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中醫學的宇宙觀著重天、地、人合一。人體的健康,會受節氣變化、地理環境以及時間運轉的影響。每日的十二時辰與人體的十二經脈息息相關,而經脈又與人體的五髒六腑相配。因此,不同的時辰裏,人們需要養生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在兩幹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奠定了子午流注學說的理論基礎,其後經曆代醫家的補充、發揮和發展而不斷完善,從而形成極富特色的傳統時間醫學體係。“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數和第七數。它們分別是中國古代用來計時、標位以及記述事物生、長、化、收、藏等運動變化過程或狀態的符號。“流”“注”兩字,乃表示運動變化的概念。在防治疾病方麵,古人根據子午流注醫學理論創造出一整套子午流注針灸法。

從時辰養生這個角度來說,子午流注(也就是中醫時間醫學)可以充分發揮其獨到的優勢,突顯其特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十二時辰長壽養生法

1.卯時(5:00-7:00):見晨光即披衣起床,去室外打太極拳或練導引術。

2.辰時(7:00-9:00):起床健身後,飲一杯溫水,用木梳梳發百餘遍,有醒腦明目的作用。洗臉漱口,吃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以手摩腹。

3.巳時(9:00-11:00):此時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養花。疲倦時即閉目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數十口。不宜高聲與人長談,須“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00-13:00):午餐要求食物暖軟,不要吃生冷堅硬的食物,隻吃八分飽。食後用茶漱口,滌去油膩,然後午休。

5.未時(13:00-15:00):此時或午休,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或讀書(相當於現代人看報),或做家務。

6.申時(15:00-17:00):此時或讀名人詩文,或練書法,或去田園綠地散步,或觀落霞。

7.酉時(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飲一小杯酒,但不可至醉。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濕之功效。晚餐後漱口,滌去飲食之毒氣殘物,以利口齒。

8.戌時(19:00-21:00):輕微活動後安眠。睡時宜右側,“睡如弓”。先睡心,後睡眼,即睡前什麼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安睡以養元氣,環境宜靜,排除幹擾。“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不要隻固定一種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