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醜寅(1:00-5:00):此時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製房事,但也不宜抑製。
循四時順節氣養生健康一生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將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時段,每個時段相隔約15天,每一段就叫做節或氣。居於月首的稱為“節氣”,月中的稱為“中氣”,二十四節氣就是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的總稱。二十四節氣是曆經幾千年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來的文化遺產。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遷,會帶來風、寒、署、濕、熱等氣候環境,對人體的髒腑、氣血、經絡、生物鍾等都會產生影響。掌握二十囚節氣變化的規律,遵循陰陽五行生、長、化、收、藏的變化規律,以大自然的四時變化來調節人體的五髒氣血,能使人保持健康。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節氣,不僅僅指導著古人的衣食住行,也指導著如何祛病養生、延年益壽。《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人生天地間,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和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更替,還是日月星辰運轉,都會對人體的五髒六腑和生物鍾產生影響。人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才能生存,同時也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健康地發育成長,因此產生了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健康理念,這也是中醫祛病養生的理論基石。《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節氣的更替變化反映氣候的變化差異,這種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體的五髒六腑、生老病死。根據二十四節氣各自的氣候特點,循序漸進地施行身體保養,對疾病預防有積極的意義。
比如“霜降”這一節氣,所代表的氣候含義是氣候日趨寒冷,露水逐漸凝結成霜,將要到來的低溫會危害秋收作物,農民應抓緊收取田間作物。同時,對於息有心腦血管疾病及胃腸疾病的患者,應該注意保養身體,調整作息、飲食,順應氣候變化,防止疾病發作。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平衡陰陽最關鍵
二十四節氣生生不息的循環是靠什麼推動的呢?“陰陽”是《黃帝內經》養生理念中最核心的基礎,二十四節氣就是陰陽相互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它們互相轉化、互相製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也是陽氣開始增長的時候,夏至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陰氣開始增長的時候。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人的五髒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春(風)氣通於肝,夏(火)氣通於心,長夏(濕)氣通於脾,秋(燥)氣通於肺,冬(寒)氣通於腎。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總結出來的。
大自然的陰陽是平衡的,大自然維持陰陽平衡是通過陰陽氣化來表現的。陰陽弋化也叫陰陽的消長轉化。從冬至開始到夏至陽長陰消,就是說從春天到夏天是陽長陰消的階段,因為冬至是陰極,夏至是陽極,陰極則陽,陽極則陰。從夏至開始,又進入了陰長陽消的氣候。所以,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它主要是陽長,陽,虛的人就應該在春夏的時候注重養陽。反之,在秋冬的時候,大自然的陰陽氣化,是陰長陽消,樹葉開始凋落了,天氣也開始變冷了,陰開始長,陽開始消,陰虛的人就應該利用大自然的規律,在秋冬的時候養陰,這比其他任何時候養陰的效果都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