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巔峰之上(7)(2 / 3)

終於,喬布斯做出了他這一生中最偉大的妥協,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改變。在一次會議上,他終於不再固執己見,說:“去他的!我已經厭煩了聽你們這群混蛋說話。你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無論是罵自己笨蛋,還是罵下屬混蛋,都是出於緩解內心認知不協調的需要。讓喬布斯放棄控製權,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高管們聽到這一句罵聲,個個笑逐顏開,如奉綸音。

喬布斯也許不會知道,就是這一次妥協,成就了他這一生中最大的輝煌。否則,他,他的iMac、iPod,他的蘋果公司,都將不出所料地成為克裏斯坦森所說的“曲高和寡的小眾”。

比爾·蓋茨終於還是判斷錯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老對手,已經在曆經滄桑後真正懂得了人生之道:並不是所有的妥協都代表著無能和軟弱。那種順應時勢的妥協,會讓強者成為不可戰勝的贏家。

2003年10月,喬布斯發布了Windows版本的iTunes,這意味著占據了整個市場95%份額的Windows電腦用戶不必等到他死後才能使用iPod了。這也使蘋果公司在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最廣泛的大眾市場。

就在同一年,神經學家萊德·蒙泰克(ReadMontague)揭開了“可樂之謎”——為什麼盲測時人們更喜歡百事可樂,在實際購買時卻更喜歡可口可樂。

蒙泰克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機器對顧客的大腦進行觀測,追蹤血液在大腦各個部位的流向。在進行口味盲測時,有一半人的大腦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歡百事。但當明測(明示測試者哪杯是可口可樂,哪杯是百事可樂)時,有四分之三的人大腦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歡可口可樂。

這是因為,“可口可樂”這四個字使大腦內側的前額葉皮質層(FrontalCortex,大腦控製高等思維的部分)的神經元變得極為活躍。這個區域中有一個叫做“布羅德曼10區”(Brodmannarea10)的區域與人類的自我認知和社會情感有關。

當人們購買“可口可樂”的那個瞬間,他們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態全都因著這個品牌而被表現出來。他們知道,“可口可樂”妥帖地展現了他們已經實現的自我,或者是他們正孜孜以求想要實現的自我。正因為“可口可樂”這四個字與大多數人大腦中的“布羅德曼10區”建立了聯係,“可口可樂”才能一直力壓“百事可樂”,在可樂市場上獨占鼇頭。

蘋果也是如此。

蘋果的死忠顧客也早已牢牢地將蘋果的產品與自己大腦中的“布羅德曼10區”建立了聯係。購買蘋果產品就代表著精英、新潮、時尚、炫酷。這讓蘋果迷們極度滿足、極度癡迷。也正是因為有這個群體的存在,蘋果公司才能挺過風雨飄搖的歲月。但是,蘋果的產品是個不爭的小眾市場,和Windows電腦的大眾市場老死不相往來。這使得蘋果的魅力隻存在於一個封閉的小眾群體中。

喬布斯的妥協使得iPod第一次打通了Mac和Windows之間戒備森嚴的壁壘。蘋果的魅力頓然傾向了更為廣闊的大眾市場。很多Windows電腦的用戶在使用了iPod後,立即背棄了原先的立場,癡迷上了蘋果的Mac電腦以及其他的產品。

iPod迅即以一瀉千裏的姿態橫掃大眾市場。此後,截至2007年1月,iPod的銷售收入占到了蘋果總收入的一半。2007年4月,上市才5年半的iPod在全球範圍內賣出了1億台。到了2010年2月,iTunes音樂商店銷售了100億首歌曲!整個蘋果電腦公司也因為iPod的巨大成功而改變:公司名稱中的“電腦”二字被去掉,以更吻合實際的運營狀況。

不過,iPod最偉大的成就還不在於這些數字,而在於它幫助蘋果公司攻占了廣泛大眾頭腦中的“布羅德曼10區”。喬布斯通向神壇最為關鍵的一步就這樣邁了出去。這也正是後來蘋果公司iPhone、iPad等產品風靡天下,令顧客趨之若鶩的真正原因。

可是,就在喬布斯欣喜若狂於自己的成功之際,命運對著他拍出了最大的一塊磚頭……

心理感悟:弱者的妥協是為了後退,而強者的妥協是為了更向前進。

57死亡之狼真來了

喬布斯17歲的時候,曾經讀到一段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這句話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裏。從那時起的31年間,喬布斯經常會在早晨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這個設問,讓喬布斯有效擺脫了很多“投入陷阱”,將精力集中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但是,對於正值青春年少的喬布斯來說,死亡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這個設問貌似威勢赫赫,其實不過是放羊孩子的那句“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