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喬布斯的強悍或可貴之處就在於,他並不會僅僅這樣就敷衍了事,失敗再一次激起了他的旺盛鬥誌。
他立即在iMac上增加了CD刻錄光驅。但這還不足以洗雪恥辱。當時市麵上其他公司生產的音樂管理軟件(如微軟的WMP)和能夠播放MP3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如Rio)全都是喬布斯眼中的垃圾——界麵複雜,功能笨拙。喬布斯要求開發出一款能夠簡單便捷管理音樂的軟件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硬件。
當喬布斯將他苛求極致的標準和力求完美的品位運用到開發新產品上,奇跡的產生並不意外。比爾·金凱德(BillKincaid)、傑夫·羅賓(JeffRobin)和戴夫·海勒(DaveHeller)成功開發出了音樂管理軟件iTunes。僅僅幾個月後,喬納森·魯賓斯坦(JonathanRubinstein)和托尼·法德爾(TonyFadell)開發成功了便攜式音樂播放器iPod。當然,天才設計師艾夫也是功不可沒(有意思的是,喬布斯不再執著於成為“XX之父”,魯賓斯坦和法德爾兩人後來卻為爭奪“iPod之父”而吵得不可開交,直到魯賓斯坦憤而離開蘋果也沒吵出一個結果)。
在iTunes的無縫支撐下,iPod成為一個無論在外觀還是功能上都足以驚豔世界,讓所有競爭品黯然失色的神器!就是這一神器,將蘋果公司再度拉出了泥潭,並以無可抑製的速度向前(錢)飛奔!
iPod這個被逼推出的產品,在2001年10月發布後,很快超越了基本功能的限製,成為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文化韻律的時尚酷品。隨後,喬布斯又將iTunes擴展為網上音樂商店,他說服了五大唱片公司同意在iTunes音樂商店以每首99美分的價格出售歌曲,供音樂愛好者購買下載。
不過,iTunes隻能在iMac上使用,iPod也隻能與iMac相連。iPod再誘人,Windows的用戶也無緣得識芳容。
蘋果再一次“領先”了微軟,喬布斯再一次“戰勝”了蓋茨。iPod驚豔亮相後,微軟的工程師們最為擔心的事情就是蘋果會讓iPod和iTunes入侵到Windows的領地。事實上,蘋果的高管們——魯賓斯坦、法德爾、傑夫·羅賓都建議喬布斯讓iPod與Windows電腦兼容。
任何一個具備正常商業頭腦的人都會這樣想,這樣建議。畢竟,Windows電腦還是以絕對優勢占據了市場。蘋果電腦隻是一個小眾市場。但喬布斯顯然不是正常人。能認知到這一點的,還隻有喬布斯的老對手——比爾·蓋茨。
蓋茨毫不擔心喬布斯會這樣做。在接受采訪時,他公開說:“與蘋果計算機一樣,iPod的成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當初,蘋果的麥金塔電腦和圖形用戶界麵很盛行,和今天的iPod一樣,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
哈佛大學商業院著名教授克萊頓·克裏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與蓋茨所見略同:“如果蘋果繼續奉行這種‘專有製’結構,iPod很可能成為一個小眾產品。”
比爾·蓋茨正是將麥金塔踩在腳下才登上成功之巔的。蓋茨的成功,就是因為喬布斯為他鋪好了路。蓋茨知道,喬布斯有著比常人更為強烈的“敝帚自珍意識”,他怎麼可能會將自己的寶貝與他多次公開宣稱的“沒品位的Windows電腦”兼容?!
每一個人的心理機製中都存在著“敝帚自珍效應”。
卡內曼(Kahneman)1991年的時候曾經在大學裏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給班級裏的一半學生每人發一個空咖啡杯,然後請每個學生一人觀察一個咖啡杯(分到杯子的學生觀察自己的,沒有分到的觀察同桌的)。然後他讓有咖啡杯的學生寫下自己的最低賣出價,沒有咖啡杯的學生寫下自己的最高買入價。
結果,咖啡杯的持有者平均最低賣出價為525美元,與之相對的“購買者”的平均最高買入價僅為250美元。
按照常規,兩個群體對常見的咖啡杯的估價應該相差不大,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這足以說明,每個人都傾向於高估屬於自己的物品的價值。這就是“敝帚自珍效應”。
敝帚尚且自珍,何況神器?普通人尚且如此,何況喬布斯?
果然不出比爾·蓋茨所料,喬布斯堅決不同意讓自己最心愛的iPod與Windows電腦兼容。麵對高管們的一再堅持,他甚至放出這樣的狠話:“除非我死了,Windows的用戶才能使用iPod!”
盡管如此,他的高管們還是沒有放棄,他們堅持要讓這一神器打入整個個人電腦市場。他們請來專家,分析了多種銷售情況,結果每種情況都證明這樣做能帶來更多的利潤。互聯網泡沫給蘋果公司的重創還曆曆在目,如果不能將iPod的價值潛力全部發揮出來,在個人電腦日漸走向下坡路的大形勢下,蘋果公司的未來也很難有足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