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在蘋果公司裏扮演的其實是垂簾聽政的“太上皇”的角色。以他的個性,一旦入戲,做起事當然是一如既往地強硬苛刻,霸氣十足,絕不拖泥帶水。
喬布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止住蘋果高層員工的流失。他的對策就是要給他們的股票期權重新定價。蘋果的股票暴跌後,這些股票期權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喬布斯想要降低這些高管手中的期權價格。當時,這樣的做法並不違法,但會被視為公司的不良行為,招致外界非議。
董事會對此猶豫不決。喬布斯最堅定的支持者——董事會主席伍拉德也表示反對,因為在杜邦公司,他們從來沒這麼做過。
喬布斯沒有讓步,他蠻橫地說:“你們是讓我來解決問題的,而人才是問題的關鍵。”董事會讓步了,他們建議進行一項調研後再來做決定。這項調研可能會耗時兩個月。喬布斯暴怒了:“你們是不是發瘋了?!如果你們不願意降低期權價格,我下周一就不會再來上班了。我將要麵臨成千上萬個比這困難得多的決定要做。如果你們在這樣的決定上都不支持我,我注定會失敗。所以,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就辭職!”
喬布斯預留“後門”是為了在形勢不妙的時候撤退用的,但現在倒成了最強硬的逼宮手段!談判中,一般而言,有退路的人比沒退路的人更占上風。
喬布斯是有退路的,他這時候抽身而退,對他沒有什麼太壞的影響。董事會是沒有退路的,喬布斯一走,媒體的負麵報道一起,蘋果隨時可能倒閉。
而更重要的是,董事會此前所做的“趕走阿梅裏奧,讓喬布斯上台”的決策本來就是一個冒險的決策。董事會成員非常擔心外界會將他們的這個決策視為愚蠢之舉。喬布斯不肯接任CEO已經讓他們如坐針氈,如果他真的甩袖而去,那麼董事會的這個醜就出大了。為了維持內心的認知協調,董事會隻能選擇向喬布斯妥協,讓他們自己看上去不那麼愚蠢。
董事會屈服了。伍拉德給喬布斯打電話:“我們準備批準這項計劃,但是一些董事會成員並不喜歡它。我們感覺好像你在拿槍頂著我們的腦袋。”
確實如此,喬布斯不但拿著槍頂著董事會成員的腦袋,他馬上還要扣動扳機!
心理感悟:每個人都是角色的傀儡。
52找來了一群瘋子
喬布斯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幹掉整個董事會。
他毫不客氣地對伍拉德說:“這家公司岌岌可危,我沒時間哄董事會玩兒,所以我需要你們全部辭職。要不然我就辭職,下周一不回來上班了。”喬布斯還說,隻有一個人可以留下,那就是伍拉德。
一方的退讓與妥協往往換來另一方的得寸進尺。董事會的妥協,激發並助長了他個性中本來就有的唯我獨尊。(還記得嗎,就在不久前,他為了能讓蘋果收購NeXT,對阿梅裏奧和對董事會是何等的謙恭有禮?)
整個董事會都被氣瘋了!什麼叫作繭自縛?什麼叫請君入甕?什麼叫過河拆橋?什麼叫翻臉不認人?喬布斯給他們上了最好的一課。但是董事會在做出了最初的讓步後,就已經很被動了。他們本來有權否決喬布斯改變股票期權的提議。但是,當他們被迫放棄了這一權力後,他們隻能放棄更多,直至全部。
擔任董事會副主席的馬庫拉是最了解喬布斯的,他當年曾對喬布斯寄予厚望,後來卻極度失望,最終站到斯卡利的一邊,剝奪了喬布斯的權力。他知道,在喬布斯沒有滿足報複心之前,是不可能施展其抱負心的。看在手中大量蘋果股票的份上,馬庫拉第一個妥協了。有了第一個,從眾的人就多了。不過董事會也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喬布斯在除伍拉德之外再留下一個人,這樣外界看起來多少好看一些。
喬布斯同意了,伍拉德和張鎮中(GarethChang)留了下來。喬布斯開始重組董事會。他的好友埃裏森當然是頭號必選之人。當年拍板播出《1984》廣告的營銷負責人坎貝爾此刻已經是另一家公司的CEO了,他也被選入了董事會。喬布斯本來還想邀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亞瑟·萊維特(ArthurLevitt)加入。萊維特很激動,他在1984年買了一台麥金塔後就成了蘋果的忠實粉絲。但是,當喬布斯偶然看到萊維特在一場演講中提出“董事會應該承擔強勢而獨立的角色”的觀點後,立即收回了成命。萊維特備受打擊,失望地說:“很顯然,蘋果的董事會不是為了獨立於CEO行事而設計的。”
喬布斯就是要大權獨攬,一手遮天。當年他被董事會剝奪權力的那一幕,以及隨之而來的痛苦煎熬、困頓掙紮,他是連想也不願想了。
搞定了董事會,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束縛他的手腳了。他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再拍一個像《1984》那樣成功的廣告,來提振外界對蘋果的信心。
喬布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
這首先是因為他還沒有想到其他的可行辦法。而每個人其實對於過去的成功都是念念不忘的。目前,喬布斯口袋中的成功法寶確實不多,拍廣告就是其中最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