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浪蕩之初(2)(2 / 3)

當喬布斯滿懷信心地進入六年級的學習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就讀六年級的學校是山景城的克裏滕登中學(Crittenden)。這個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山景城東部邊界的低收入區,學校的學風很差,校內小無賴、小混混成群紮堆,有的學生甚至敢對老師發出威脅。當地的警察經常被叫到學校裏維持秩序。

在這個複雜混亂的環境中,喬布斯總算明白了什麼叫做“小巫見大巫”,他所擅長的那些惡作劇、小把戲和那群小無賴、小混混相比,根本不堪一擊。

喬布斯經常被欺負。在這個學校痛苦地煎熬了一年後,他決定要和父親談一談。

1966年暑假裏的一天,喬布斯對保羅說:“我要轉學!”

對於一個11歲的小孩來說,轉學是一件很正式的大事,似乎不應該是處於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所能提出的要求。

保羅很不理解,但他還是很耐心地解釋道:“這個學校離我們住的地方很近,如果轉到別的學校,上下學就很不方便了。”

保羅一個人要承擔養家糊口的重任,如果他的時間要分出一大塊來接送孩子上下學,恐怕家裏就有人要挨餓了。當初,他們家從南舊金山搬到山景城,就是因為保羅常駐帕洛阿爾托後,擔心上下班會耗費太多的路程時間。

但任性的喬布斯對父親的解釋置之不理,固執地說:“我一定要轉學。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不上學了!”

喬布斯對學校裏的小混混無能為力,但對付自己的父母已經很有一套。他從一貫的“鬥爭經驗”中得知,隻要自己堅持,父母沒有不答應的。但是,喬布斯此前所謂的要求,不過是一些孩子氣的想法。保羅和克拉拉就像所有溺愛孩子的父母一樣,對他“言聽計從”。

但轉學一事,對整個家庭的影響非常大,絕不是小孩子的“過家家”遊戲。保羅和克拉拉耐著性子想說服喬布斯,但喬布斯根本不為所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看著孩子那張稚氣又十分嚴肅的小臉,保羅和克拉拉的麵前又浮現出喬安妮的麵容。是啊,如果孩子連中學都不上了,將來怎麼兌現一定要讓他上大學的諾言呢?而克裏滕登中學的混亂景象也確實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保羅的心不由軟了下來。他和克拉拉決定,為了給孩子換一所學校,他們隻能另買一所房子搬家。對於一對藍領夫妻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這裏,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歎,這個孩子真是沒救了。這對父母真是沒救了。

保羅和克拉拉以為這樣就可以息事寧人了。他們不會想到,這僅僅隻是這個孩子提出的第一個“無理要求”……

保羅在洛斯阿托斯新買了一所房子,這所房子位於克裏斯特路(CristDrive)11161號,有三間臥室和一個寬敞的車庫(1983年,這所房子的門牌號被換成了2066號)。這裏距離正在飛速發展的惠普公司隻有10分鍾車程。

就這樣,喬布斯一家進入了日後被稱為“矽穀”地區的中心地帶。這是喬布斯家的第三次搬家,也是11歲的喬布斯主導的第一次搬家。喬布斯的新家屬於庫珀蒂諾中學的學區。這樣,喬布斯就開始在庫珀蒂諾中學上學。這所中學距離他日後掌管的那家世界500強大企業的總部隻隔了3條街道,相距16英裏。

為什麼一個任性的11歲孩子竟然可以說動(甚至可以說是脅迫)年近半百的父母作出搬家轉學的舉動呢?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的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曾經在1972年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當時他在紐約市立大學(CUNY)任教。他派學生到地鐵上去做一個要求他人讓座卻不說明任何理由的實驗。其結果令人驚撼不已。

在隨機選擇的地鐵乘客中,有56%的人給陌生、唐突而且毫無理由的要求讓座者讓出了自己的座位。另外還有12.3%的乘客雖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座位,但也往旁邊挪了挪,與要求讓座者共享了一個座位。這樣算起來,一共有68.3%的乘客給米爾格拉姆的學生讓了座。

這個實驗揭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驚人秘密。

我們往往以為,一個人要讓另一個人服從,要麼必須具備崇高的威望,要麼必須具備充足的理由。但地鐵讓座實驗表明,那些都不是必要的條件。實際上,你隻要敢於提出要求,就能得到更多。你隻要敢於堅持己見,就能讓他人妥協讓步。

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少有人在麵對外部的權威、壓力時敢於提出要求,堅持己見。11歲的喬布斯之所以能以強硬而絕不讓步的姿態來麵對父母,很大程度上是保羅和克拉拉溺愛縱容的結果。

蕭伯納曾經說過:“賣花女和淑女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其行為舉止,而在於她被如何對待。”

如果保羅和克拉拉對喬布斯的要求加以“強硬鎮壓”或“柔和婉拒”,喬布斯也許會將家裏鬧個天翻地覆。但最終的結果隻能是他的“乖乖就範”,按照父母為他設定的軌道走下去,直至成年。如果真是這樣,喬布斯的個性與行事風格也許會和現在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