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胡漢民討蔣抗日(1 / 3)

胡漢民以國民黨元老之尊、以立法院院長之尊,僅因政見有異,被蔣介石說抓就抓,軟禁七個多月之久,痛定思痛之餘,決心要打倒蔣介石個人獨裁,並不是僅僅為了雪個人之憾,在他看來,亦要為黨國除去“一大毒瘡”。他在一封密函中用暗語說:

門與門係為中國致命一大毒瘡,能請西醫割去,是一治法,否則用中醫拔毒(什麼內托外消)、打消方劑,抑或見效。除卻二者便無是處也。(《胡先生親筆函電及批注》,哈佛燕京學社圖書館藏,轉引自楊天石《尋求曆史的謎底》,第565頁)

門,用《水滸傳》“武鬆醉打蔣門神”典故,隱指蔣介石,即不惜以“外科”或“內科”手術,來取掉蔣介石這個“大毒瘡”,銜恨之深,可以想見。

胡漢民於1931年10月14日被釋放後抵達上海,翌日馳電廣州非常會議委員,承認國民黨內“糾紛迭乘,政治舉措失當”,希望黨人“徹底覺悟,力圖團結”。再過一日,公開批評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應付日帝侵略,隻有“三無主義”,即“無辦法、無責任、無抵抗”。這樣下去,“則必至國亡種滅而後已”。(參閱胡漢民《亡國之三無主義》,載《胡漢民先生政論選編》)蔣介石不抗日足以亡國,所以他要抗日反蔣以救國。他不會再與蔣合作,可見之於10月30日的《致粵中央電》,他明言不會與汪精衛入京任職,而力言“迫某(蔣)辭職,並促製度上限製個人權力,打破獨裁”!

胡氏“打破獨裁”的立場,自然更堅粵方要求蔣介石下野的決心,胡於12月5日與粵方非常會議選出的中委,聯名領銜通電,催蔣下野,解除兵柄。蔣果於十天之後,通電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陸海空軍總司令本兼各職。

蔣介石下野之後,寧粵合流,表麵上出現各方合作,蔣汪胡攜手的形象,但事實上,胡漢民留居香港,拒絕入京。他對蔣之複出以及蔣汪合作,不僅厭惡,而且決心倒之。當時剛辭去行政院長的孫科,對於蔣汪的向日退縮政策甚表憂慮,曾於密電中告訴胡漢民,蔣曾責令十九路軍將領,不得“擅起戰端”,後來軍民奮戰,“乃表示抵抗,然仍令十九路軍將領隻準抵抗,不必擴大”,認為“日方計劃摧毀長江一帶軍事勢力,結果南京中央必然崩潰”,所以建議在粵中另立政府。(電文全文可見於楊天石《尋求曆史的謎底》,第568頁)胡漢民雖然沒有另立政府,但繼續積極活動倒蔣。他想統一西南各地實力派的力量,以與蔣汪南京政府抗衡,以抗日為號召,並借此攻擊蔣汪的不抵抗政策。他還與華北的馮玉祥取得聯係。馮主抗日甚力,對蔣之向日本委曲求全,甚表悲憤,也想聯絡西南倒蔣。(見張允榮1932年8月18日《致展黨先生函》)此時馮已自徐州移居泰山,名為養病讀書,實與在山東的韓複榘有所密謀,與胡自亦一拍即合。胡於1932年5月5日複函馮玉祥,有謂“過去四五年,隻見有個人,而不見有黨”,“凡所措施,無不出於個人私意”,此個人即蔣介石也,暗示如果倒蔣,“必竭誠襄助”。(胡函原件藏哈佛大學東亞圖書館)胡與北方的張學良、韓複榘、閻錫山、孫殿英、石友三之間,也互通音問,設計如何抵禦氣焰方張的日寇,如何去除劫國的“獨裁之魁”蔣介石。(參閱楊天石《尋求曆史的謎底》,第570頁)他還取得國民黨海外支部的支持,同情他抗日反蔣的立場。可見他發展“反蔣”關係,十分廣泛。事實上,他已著手組織新國民黨,強調紀律、團結與反蔣,活動範圍擴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七省。

南京政府的蔣汪合作,蔣主軍、汪主政,也不如表麵上看來那樣和諧地分工合作。如周德偉所指出的,蔣仍遙控政治,“不脫軍閥素習”,“軍費占歲入百分之八十以上,各省封疆大吏,則一仍其舊,汪氏無置喙餘地”。蔣“又推薦孔祥熙為中央銀行總裁,兼中國銀行董事長”,後“又推薦陳果夫為江蘇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早已任浙江省主席”,“中央之黨務則有葉楚傖、陳果夫操縱,陳立夫尤橫,一意為蔣氏鷹犬,與汪立異”。(周德偉《餘之一生與國民黨點滴》手寫稿本第十六章)然則蔣汪合作其名,蔣氏一人獨裁其實,無論政、軍、黨、特都在他的手裏。

1933年年初,日軍突襲山海關,榆林失守,張學良決心抵抗,與胡漢民關係趨密。張曾告訴胡“不抵抗”的原委,故胡於回函中說:

兄前以不抵抗而喪失東北,茲又以不抵抗而喪失榆關。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雖示負最終之責任者當別有人在,顧兄身當其任,究何以自解於國人?縱不為個人計,將不為數百萬人民之身家性命計耶?(原函藏哈佛大學東亞圖書館)

胡雖希望張學良結合華北將領,抗擊日帝,但是“別在”之人乃全國最高統帥蔣介石,仍一心想“剿滅”共產黨,全無意緒抗日。日軍遂於3月4日侵占承德,無可奈何的張學良唯有引咎辭職,黯然出洋。胡漢民針對此一局勢的對策是積極組織西南抗日聯軍,聯絡北方抗日將領,以便北上救援熱河;不過,其意不僅在抗日,而且還要倒蔣,可見之於另一封密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