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的城市化與低碳城市構建(2)(3 / 3)

2008年,日本內閣“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公布了“低碳技術計劃”,提出了五大重點技術領域的創新。2009年,日本環境省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的低碳經濟。

(5)美國模式——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美國主張通過技術途徑解決氣候變化問題。2007年美國進步中心發布《抓住能源機遇,創建低碳經濟》報告,承認美國已經喪失在環境和能源領域關鍵綠色技術優勢,提出創建低碳經濟的十步計劃。同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2.2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國政府是第一個將節能減排列為國家發展重要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九五”計劃明確表明國家將節能率確定為每年5%,並削減主要的汙染物排放量。2009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上莊嚴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石化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結合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立科學發展觀,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中國地方政府,特別是城市一級政府在建設低碳城市方麵進行了多方麵積極有益的實踐。

(1)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

2008年1月,WWF啟動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和上海成為首批試點城市。

上海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過程中,著重對建築的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從辦公樓、賓館、商場等大型商業建築中選擇試點,公開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能源審計,提高大型建築能效。同時對公共建築的物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節能運行的能力。保定市於2008年開始推進低碳城市建設,依托保定國家高新區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基地,以可再生能源產業打造低碳產業結構,繼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世界自然基金會,2011)。

(2)中英“崇明東灘生態城”項目。2001年上海規劃將崇明定為生態島,明確“崇明是上海未來城市發展戰略空間”。

2005年11月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的見證下,中英雙方簽訂了宏觀合作協議,目標是把崇明東灘建設成為全球首個生態城市。

(3)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2007年年初,新加坡提出與中國政府合作建設生態城的意願。按照新方的設想,生態城應體現“三和”、“三能”。即“人與人和諧共存、人與環境和諧共存、人與經濟活動和諧共存”,“能實行、能推廣、能複製”。最終確定在天津濱海新區內選址建設中新生態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充分借鑒了當今世界上先進的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編製了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生態城指標體係、城市總體規劃、綠色建築標準、低碳產業促進辦法等規範生態城市開發建設的一係列規定。

(4)氣候組織的“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致力於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通過研究城市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麵所具有的優勢,以及麵臨的困難和挑戰,協助城市政府製定促進當地低碳經濟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建立低碳生態城市聯盟,發揮城市領導力,分享資源與最佳實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氣候組織計劃在中國發展15-20個“低碳城市”,如德州、貴陽等,建立低碳生態城市網絡體係。策略是與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民間組織和科研院所等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以城市為基礎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領導能力;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方麵的製度創新,並以此推動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考察當地的低碳技術水準,建立起國內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庫,因地製宜地向不同城市推薦低碳技術的解決方案。

(5)低碳世博。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為上海世博會關注的焦點。通過在世博園規劃、建設、運營中全麵落實低碳措施;集中展示全球最新低碳成果;創新體製機製搭建世博自願減排平台等成為全球傾力打造的低碳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