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研究讓林徽因對古建築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對她而言,那些建築早已有了靈魂,是一座城市的象征,也是中華古代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她提議,在重建時保留那些古城牆,將它們改造成為公園,並將北京的名勝古跡用一條主要的線路串聯起來,讓整個城市成為一個大型公園。為了建設新的北京城,林徽因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她甚至常常熬夜翻譯國外的資料,隻為能夠將最先進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設計中。
1949年7月10日,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到3個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開始向全國公布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到了這項任務後,便帶領清華大學的小組成員,沒日沒夜地進行起國徽設計來。考慮到民族曆史、國家特征等元素,林徽因最後設計出了由麥穗、紅綬帶、齒輪、天安門立麵圖、五星五種元素組成的國徽圖案。巨大的工作量讓她的身體超出了負荷,她卻全然不覺。直到設計完成的那一天,林徽因終於因為過度勞累病倒了,梁思成也病了,他們二人隻得派朱秘書代他們去參加評選會議。林徽因的設計當選了,這對她而言是莫大的榮耀。應邀出席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時,她激動地坐在台上,說不出一句話來。
1954年的夏天,林徽因住進了同仁醫院。醫院裏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對她都非常尊敬,所有人都知道,這位病人既是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又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和詩人。或許因為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躺在病床上,50歲的林徽因時常會追憶起過去的一些事情,她會想起少女時代的自己,那充滿夢幻和浪漫色彩的自己,想起這樣的自己竟然愛上了一個木訥、不善言談的“傻小子”,將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了他。她會想起自己年少時那些夢、那些美麗的詩句,如夢如幻,如今卻怎樣都寫不出來了。她會想起自己自從愛上建築,選擇了這樣一個不屬於女子的專業,便注定了一生要走不尋常的路。
梁思成時常來看她,陪她聊天,有時也會講一些小時候在日本生活的事情。無論他講什麼,林徽因都會饒有興趣地聽,看到林徽因聽得入神的表情,他喜悅,也擔心。他不想失去這個女人,不想從此一個人度過餘生,可他卻無能為力,除了讓她開心一些,他再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他拉起她的手,向她傳遞著自己的愛和支持,林徽因是感受得到的,她想用力握住這隻手,卻沒有足夠的力氣。
1955年春節前夕,梁思成也因病住院了,就住在林徽因的隔壁。一牆之隔,卻不得相見,這是最讓梁思成心憂的事情。身體稍稍康複,他便馬上來到林徽因的病房,輕輕地握住她的手,講那些她喜歡聽的事情。隻要能夠看到她的微笑,他便心滿意足了。
3月,林徽因突然陷入昏迷,醫護人員不停地出入她的病房,所有人都在與死神賽跑,盡力地搶救她的生命。由於林徽因的身體過於虛弱,醫生對她進行了暫時的隔離,禁止任何外人探視,以免影響她休息。那些日子裏,除了梁思成可以走進病房,坐在她的身邊,她的所有朋友都隻能隔著病房的門匆匆看一眼,便離去了。
3月31日的深夜,林徽因突然聽到孩子的呼喚,可是孩子們並不在身邊,又怎麼可能呼喚她呢?她看到白色的光籠罩在她的周身,可是當時已是深夜,病房的燈早已熄滅,又哪來的白色的光芒呢?她看到年輕的梁思成站在她的對麵,與她開著玩笑,可是梁思成已然人到中年,又怎會有少年時的樣貌呢?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她感到自己的力氣被一點點抽離身體,她不想這樣離開,她想再見自己深愛的人一麵。她努力將自己的聲音送到咽喉,卻隻發出了極其輕微的呼喚。護士聽到她的呼喚,向她走了過來,輕聲詢問她有什麼需要。她說,她有話要對梁思成講,想要見一見他。夜太深,梁思成已然睡下了,考慮到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需要休息,護士並沒有答應她的請求,請她等一等。誰知,這一等,就再也沒有了時間。她沒有等到見愛人的最後一麵,沒有等到女兒即將給她的驚喜,沒有等到第二天的陽光。
林徽因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再也看不見這個她熱愛的世界,再也看不見那個她心愛的人,她的愛,她的熱情,她的知性,她的感性,她的美……全部都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裏,或許在那個世界中,她會創造出另一片美好的天地,隻是身邊沒有了愛人的陪伴,她是否也會孤單?
4月2日,《北京日報》刊發了林徽因逝世的訃告。次日,她的家人和朋友為她舉辦了追悼會。這樣一位傳奇的女子,就這樣靜靜地離開了,如同她一貫的作風,靜靜的,不張揚,不鋒芒。
梁思成為她設計了墓碑,並於死後與她同葬一處。生亦同床,死亦同穴。
從此,世上再也不見那位女子,但她的事跡流傳甚廣;從此,世上再不見那朵白蓮,但她的芬芳卻流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