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美麗絕唱:一身詩意千尋瀑(2)(1 / 2)

當第一個月的薪水握在手中時,她的心才有了些許踏實和滿足。雖然不多,但至少可以給孩子們添置一雙新鞋子,給母親買頂帽子,給丈夫買上一件稱心的測量工具,再給家人增加一些營養。想到自己,自然她也是有想要的東西的。可相比於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己的那點需要又算得了什麼呢?自己早已不是那個衣食無憂、不食人間煙火的林家小姐了。她拿起那塊心儀了很久的紮染布,靜靜地看著它,撫摸著它,最後還是將它放回了原處,將那別致的圖案和獨特的質感都深深地印在了心裏。

梁思成的身體漸漸好起來,這讓林徽因感到欣慰,有時,她會攙著他去湖邊散步,兩人緩緩移動的身影在湖邊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讓人見了不由心生羨慕。人們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他們還年輕,卻已經曆了太多滄桑,那些滄桑讓他們對彼此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刻進了彼此的生命,心係在一起,人也係在一起了。

林徽因的三弟有時會來探望他們,帶著孩子們玩,給他們講故事。過了不久,楊振聲及子女、蕭乾、金嶽霖、沈從文一家、朱自清等朋友們也陸續來到了昆明,之前北京那個小圈子裏的人又一次聚集在了梁家,這讓梁思成和林徽因又找回了一點當年的樂趣。而工作方麵卻不理想,那些請他們幫忙設計住宅和庭園的人從不給他們應有的報酬,而那些專門的機構又不接受他們想要服務的請求。

這樣的日子裏,林徽因又開始了文學創作,卻不再是那些柔美的抒情詩了。紀事性的詩歌在她的創作中占了主要地位。在詩中,她描述了靜悄悄的庭院,辛勞的人們,記錄了朋友們的聚會,熱鬧的討論,喝著茶聊著天的悠然,忙碌熱鬧的一天……這些都來自於她的生活。她將生活中每一次感悟、每一次見聞都變成了文字,組成了詩。而梁思成仍然忙於營造學社的重建,他在北京的一些朋友都已經來到了昆明,他與他們一起忙著籌備經費,一起寫信給各個基金會,請求他們的支援。終於,營造學社又一次成立,並得以運營。

一個沒有一絲現代化氣息的小城,因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行人的到來而發生了變化。他們不但考察了周圍的那些古代建築,也在城內設計了不少新的建築。身體康複後的梁思成又一次開始了野外的考察,對於這種家中沒有一個男人的生活,林徽因已經漸漸習慣了,她淡然地麵對這一切,一個人料理好家務,照顧好孩子,同時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昆明的日子裏,梁思成和林徽因第一次為他們自己設計了一幢房屋,那是一幢有著三間住房和一間廚房的小屋。金嶽霖仍然是他們的鄰居,每天來往於學校與住所之間,雖然辛苦,但他心中感到無比滿足。

北京的那座宅院,雖然經過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改造,但房子還是舊時留下的,他們隻是重新設計了院內的窗戶及擺設。而這一次,從選擇位置到整座房子的設計,都是他們兩人的主意。

林徽因曾這樣描繪他們在昆明的這幢房子:“這時候的天氣已轉涼爽,在越來越強的秋天泛光照射下,風景真是美極了。空氣中到處散發著香氣,而野花使人回想起千千萬萬種久已忘懷了的美妙感覺。隨便一個早上或下午,太陽都會從一個奇怪的角度悄然射進,人們在一個混亂和災難的世界中仍然具有的受了創傷的對平靜和美的意識。可是戰爭,特別是我們的抗日戰爭,仍然是君臨一切,貼近我們的身體和心誌。”

對於生活在戰爭中的人們來說,遷移是件太平常的事情,而擁有一個安穩的家,也是處於戰爭中的人們日夜都渴望的事。那溫馨的小家沒有成為梁思成和林徽因最終的港灣,當又一次轟炸來臨時,他們不得不再次離開,踏上了遷移的旅程。

3.雪後殘酷的寒流

1940年11月底,林徽因帶著兒女和母親離開了昆明,突然發燒的梁思成沒有與他們同行,而是遲了幾日才動身。孩子們似乎在不斷的遷移中變得格外懂事,他們沒有哭鬧,隻是靜靜地跟在母親身邊,這讓林徽因既欣慰又心痛。

沒有可以飲用的清水,想要喝水必須去幾裏地以外挑回;沒有電,夜晚的燈光完全要靠微弱的菜油燈;沒有交通,泥濘的小路上隻能見到不成形的腳印;沒有什麼食物,可以吃的東西總是那樣稀缺。這裏是李莊的上壩村,一個極其偏僻的地方。這裏是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的新據點,也是梁思成一家新的落腳處。

一間極其簡陋的小屋,一席破舊的屋頂。抹著泥巴的竹篾牆咧著嘴,在黑夜裏顯得格外恐怖。老鼠是這裏的常客,卻每次隻能匆匆地來,失望地歸。它們在這裏找不到一點多餘的食物,甚至連水都難以喝上幾口。這樣的一間小屋便是梁家的新家。梁思成出外考察時,這間屋子裏便隻剩下林徽因陪著老老小小。窗戶破了,她尋來紙和糨糊,小心地將它補好;菜沒有了,她隻身一人去數裏以外的鎮上采購;哪怕是去遠處挑水,都要由她一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