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美麗絕唱:一身詩意千尋瀑(1)(1 / 3)

1.聚散兩依依

分離總是令人不舍,不忍,每每想到要與朋友分別,林徽因的心中都是難過的,可是,難過又有什麼辦法?在那個戰火連連的年代,在那個不知何時就會永遠地閉上雙眼,再也見不到這個美麗卻波折的世界的年代,豐富的感情隻是徒勞的。縱使擁有再多動人的情感,擁有再敏銳的直覺,也無法阻擋那些悲劇的到來,無法製止那些死傷的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情用事毫無意義,優美的文字也毫無作用,所有人都在掙紮,在喘息,在努力尋求一個可以繼續活下去的角落,沒有人再有心思去關注那些精神上的美,那些心靈上的雅,以及那些如夢如幻的故事……人們腦海中盤旋著的唯一念頭,便是如何才能活下去。

戰亂中的別離更令人感傷,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成為永別,再也無法相見。然而離別的匆忙,讓人無暇去在意那些感傷,匆匆一別,各奔東西,是否能再相見這樣的念頭隻能留給日後的想念。林徽因,一個生來感情豐富、細膩的女子,在一回回磨難中,在一次次炮火聲中,她漸漸變得沉默了,她收起透明的羽翼,生出一對堅強的翅膀,為一雙兒女搭起一個簡易的避風港。

逃亡的路上,林徽因早已失去了當初在學校教書時的優雅風姿,也失去了外出考察時的凝神專注,她不再光彩照人,身上的衣服也變得平實樸素,看上去隻是一位為家庭操勞著的母親。而她的心中那份感動卻並沒有泯滅,看到這個世界的悲傷和苦難,她仍會產生一些隻屬於她的情緒。她仍然會記錄自己的經曆和心情,仍然會為朋友的離開而傷感,也仍然會寫一些帶著憂傷的句子。她的心仍然敏感,卻不再脆弱。

“在轟炸之前,我們仍舊一起聚餐,不是到飯館去,而是享用我在那三間房子裏的小爐子上的烹飪,在這三間房子裏,我們實際上做著以前在整個北總布胡同三號做的一切事情。對於過去有許多笑話和歎息,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情緒還很高。”從她當時寫的日記中可以看出,有朋友在身邊,她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

她樂於在家中做飯,將朋友們邀請到家中一起用餐。有親朋好友的地方,就是家,所有人聚在一起,像以往一樣聊天、吃飯,就像戰亂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一樣,這使她在混亂的世界裏得到了一絲的安慰。

苦難中尋求的一點快樂並沒有持續太久,他們最後還是決定離開,動身前往雲南。離開前,林徽因在本子上寫下這樣的話:

“我們已決定離開這裏到雲南去。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健全到可以給我們分派積極的戰時工作的程度,因此我們目前仍然是‘戰時厭物’。因此幹嘛不躲得遠遠的給人騰地方。有一天那個地方(昆明)也會遭到轟炸,但我們眼前實在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一次又一次與熟悉的人相逢,再一次又一次與他們說再見,然後長時間失去音訊,有時,匆忙中,他們連一句告別的話都沒來得及說,便分隔兩地了。當初和他們一同離開天津的金嶽霖因為要進行聯合大學院係的組建,有一段時間沒有與他們在一起,而是留在了距離長沙還有一段距離的南嶽。那段時間裏,關於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長沙的情況,他總是知道得太晚,這讓他心中很難過,也很擔心。相識多年,相鄰多年,梁家早已成為他的另一個家,梁家的每一個人也早已成了他的親人。離開梁家後,他霎時間感到了強烈的孤獨和落寞。當他再次回到長沙時,得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失去了住所,隻能借住在一位朋友家裏,便立即邀請他們去長沙聖經學院與自己同住。

12月8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又一次踏上了逃亡的汽車,那汽車中,滿滿的都是人,他們擠在已經超載了的汽車中,思緒又回到了多年前。那時,他們還住在北京的宅子裏,隔牆而居的金嶽霖時常會到他們家串門,一坐就是好半天。其他的朋友們也經常會光臨他們家,而如今,這些朋友,這些已被他們視為家人的朋友們,卻不知身在何處。即使知道他們即將前往昆明,想要聯係得上,那也非常困難。這樣想著,林徽因的心中不禁又湧上一絲愁緒。她思念那些朋友,思念有他們相伴的日子,思念大家在一起為了理想共同努力的激情。

汽車緩緩地行駛著,窗外的景色緩緩地向後移動著。汽車行駛到沅陵時,林徽因記起沈從文曾在信中多次向她提及,希望她與梁思成去他的老家沅陵小住。與梁思成商量過後,他們便在此下了車,走進了這片美麗的湘西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