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時代旋渦:俯瞰人生的繆斯(3)(1 / 2)

1935年到1937年之間,生活仿佛稍微平靜了一些,然而這種平靜就好像暴風雨之前的寧靜,好像在底部打著旋渦,表麵卻看不出絲毫的海麵。梁家沒有搬走,仍然留在北京度過了安靜的兩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生活也似乎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隨著弟弟妹妹們平安信息的傳來,他們二人的心也稍稍地放下了,轉身又投入到了忙碌而艱辛的考察工作中。

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了。隨後,“日軍猛烈進攻我平郊據點”的消息登上了國內各大報紙的頭條。

當時,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山西一帶進行野外考察,由於公路被水淹了,所以當報紙送到他們二人手中時,事情已經發生了好幾天。

想到家中的老老小小,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敢耽擱,馬上收拾好東西趕回北京。一些路已經被日本兵和傀儡軍隊封鎖了,他們不能走正常的路線回京,隻好沿北路不停繞行,有時甚至要徒步而行。一路上,他們一邊躲避日本兵和傀儡軍隊,一邊思考回京後需要做的事情。為了節省時間,他們必須現在就計劃好回家後向哪裏轉移,什麼時候開始轉移,以及哪些是必須帶走的物品。

在那個歲月裏,每一次逃亡都是一場冒險,幸好之前早已將家中的物品打包分類妥當,回到家後,他們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來整理物品,便可以準備離開了。至於將要前往的地方,他們選擇了雲南昆明。

4.與時間賽跑

每一場戰爭的背後,都有著無數無辜的犧牲。古代的那些建築,無論做工如何精美,設計多麼完善,材質多麼堅固,都難以在一次次的亂世中得以保全。戰火轟鳴中,一處處房屋,一間間廟宇,一座座古塔,就那樣倒了下去,它們心有不甘,卻無法自保,也不能隨著人群一起逃離那危險的硝煙四起之地。每一次戰爭結束後,都會有許多珍貴的建築或變得支離破碎,隻剩斷瓦殘垣,難以有幾座幸免於難。多少古代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就在一次次的戰爭中變成了灰燼。

幾年前的“九一八”事變開始讓整個中國都陷入了一場危機之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華北地區。那時起,林徽因便憑著自己天生的敏銳直覺感覺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場動亂,那想要盡快完成華北一帶野外考察的念頭便更加強烈了。她與梁思成商量後,兩人便製訂了緊密的計劃,那計劃近似瘋狂,不給自己留有一點的餘地。他們腳步匆匆,從一處到另一處,幾乎連家都沒怎麼回過。如今,這預感果然應驗了。一家人不得不放棄了居住多年的北京梁宅,不得不放棄了安定有序的生活,一起逃離北京。

每次考察,他們的行程都非常緊張,他們在不同的地區重複著相同的流程,勘察,測量,記錄,拍照,繪圖。這些事情將他們的生活填充得滿滿的,沒有時間去浪漫,沒有時間去談情調,更沒有時間去觀光。每當完成對一處建築的測繪,他們的心中都會暫時生出一股滿足感,而那滿足感很快便被接連而來的下一個任務的急迫取代了。就這樣,他們一直忙碌著,直到不得不全家收拾行裝,離開北京的日子到來。

炮聲越來越近,交通被阻斷了,物價開始瘋漲,北京城內人心惶惶,曾經讓人感到安定驕傲的北京城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不適合居住的地方。巨大的轟鳴聲一波又一波在頭頂響起,膏藥模樣的旗子一遍又一遍掠過人們的眼眸,令人們的心無比痛,無比慌。7月29日,日軍攻破了北京城,熱鬧的街頭瞬間變得冷清空蕩。全城戒嚴,政府部門開始撤離,營造學社也不得不解散了。

離開的過程仍然很匆忙,日本當局為了控製局麵,安定人心,下令組建一個日中友好協會,考慮到梁思成少年時期曾在日本留學,無論是在學識方麵還是影響力方麵都十分出眾,日本當局打算讓他負責組建協會的事宜。收到來自“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之後,梁思成十分氣憤,以他的為人,絕對不可能為日本人工作,然而當麵拒絕是不可能的,若是激怒了對方,不但自己,連家人都會麵臨前所未有的生命危險。於是,他一邊拖延回複,一邊加速了離開前的準備,他一定要在日本當局完全禁止他行動之前帶著家人離開北京。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活節奏瞬間被提速了。為了整理各種資料,他們越發顧不上休息,每天都忙到深夜才能入睡。離京前夜,他們將所有的行李精簡到不能再精簡,裝進了兩隻皮箱。第二天一早,天還沒有大亮,他們便叫醒睡了睡夢中的兒女和母親,拿好行李,悄悄地離開了家。在這裏居住了多年,林徽因早已將北京視作她的第二個故鄉,如今不得不離它遠去,她的心裏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戀。那些在野外考察的日子固然辛苦,可是一想到溫暖的家中,有母親和孩子的等待,她的心便安定了下來。這次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再次得到真正的安定,想到這裏,她的心像被暴雨打濕的棉被,沉沉的,濕濕的,快要滲出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