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爭中,美國空軍對二戰中使用的電子幹擾設備進行了改裝,裝在B-25J、B-29轟炸機上,作為專用的電子對抗飛機,壓製朝鮮的預警引導雷達、火控雷達、無線電與探照燈雷達等,以減少空襲的損失。雖然電子設備與器材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設備與器材的改進型,但把其作為主要武器組裝在飛機上作為電子對抗飛機而不是轟炸機使用,卻標誌著電子對抗飛機這個新機種的誕生。
現代電子對抗飛機包括電子偵察機、電子幹擾機、反輻射飛機。電子偵察機能夠自動偵收、分析敵方電磁頻譜並對電磁輻射源進行定位;電子幹擾機能夠拋灑金屬箔條對敵方雷達進行消極幹擾,發射電磁波進行瞄準式堵塞幹擾或寬頻譜壓製的積極幹擾;反輻射飛機使用反輻射導彈對敵電子設備進行“硬摧毀”。電子對抗飛機主要通過對敵人C4ISR係統進行節點破壞,達到使敵指揮控製係統失靈,大幅度降低其作戰體係的作戰效能,減少己方作戰飛機損失的目的。
四、電子對抗飛機的發展曆程
20世紀50年代,正是作戰飛機加速實現噴氣化和防空作戰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空中作戰環境的改變,要求研製現代化的電子對抗飛機,噴氣式電子幹擾機由此誕生。
防空體係的發展要求研製電子對抗能力更強的武器與之對抗。這個時期,以計算機為核心,主要包括由雷達構成的防空預警係統,通信係統、以各級指揮所為核心的指揮控製係統和戰鬥機、地空導彈與高射炮組成的防空武器係統組成的現代化防空體係,實現了從情報探測與傳輸分析、到指揮決策和對作戰部隊和武器裝備指揮控製的全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有效提高了防空作戰效能,對空襲作戰提出了嚴重挑戰。早期的B-25J、B-29等電子對抗飛機和作戰飛機的有限的電子自衛和火力自衛能力,已經不足以掩護轟炸機突破這種現代化的防空係統。在這種情況下,研製電子對抗能力更強的新型電子對抗飛機已經勢在必行。
作戰飛機的噴氣化要求研製與其飛行性能相當的電子對抗飛機。噴氣式作戰飛機巡航速度普遍達到亞音速和高亞音速,飛行高度普遍達到1萬米以上,航程遠,戰略轟炸機達到1萬千米以上。作戰飛機飛行技術性能的跨越式發展對電子對抗飛機也提出的新需求,活塞式電子對抗飛機飛行速度一般隻有400—500千米/小時,高度低,航程短,與噴氣式作戰飛機飛行性能差距大,很難完成支援作戰飛機進行任務的需求。因此,研製飛行高度、速度、航程與噴氣式作戰飛機相匹配的新一代噴氣式電子對抗飛機就成為軍事鬥爭的迫切需求。
第二代噴氣式電子對抗飛機大部分具有“軟”、“硬”電子殺傷能力。“軟”是指使用幹擾設備對電磁設備進行幹擾;“硬”是指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雷達等電子目標。
五、電子對抗飛機經典
EA-6A電子對抗飛機是格魯門公司根據美國海軍的要求,在A-6A艦載重型攻擊機的基礎上,改裝成專用的EA-6A電子對抗飛機,1963年試飛,1966年裝備部隊,共生產了27架,於1969年交付完畢。該機取消了轟炸-導航係統,加裝30多種電子對抗設備與天線,在垂直尾翼加裝了一個雷達罩,必要時機翼下還可以攜帶電子對抗吊艙。經典電子對抗飛機還有以下幾種:
安-12B/C/D電子對抗飛機。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在安-12中型運輸機基礎上研製的電子對抗飛機開始服役。其中B、D型是電子偵察機,C型是電子幹擾機。安-12B型機身下部裝有4個方盒天線罩,機身前部和中下部還裝有4個泡型整流罩,罩內至少有14部輔助天線。安-12D型機身前部至尾部下方有4個泡型整流罩,內裝無線電偵察儀、“短角”目標搜索雷達、雷達測距機和電子幹擾設備等。該機曾經在蘇空、海軍中服役,主要用來監視、探測、記錄和分析敵方飛機、艦船和地麵的電子信號。安-12C型是電子幹擾機,尾部炮塔已經被錐形介質雷達天線罩所取代,幹擾機和天線安裝在機身下側和前部,並加厚了後機艙門。幹擾設備主要七八部幹擾頻率範圍在100-10000兆赫的高功率幹擾機、“短角”目標搜索雷達、消極幹擾物投放器等。與圖-16H/J相比,其幹擾能力明顯加強。
圖-16型電子對抗飛機。20世紀60年代,蘇聯在圖-16轟炸機基礎上研製的圖-16D海上電子偵察機開始服役,主要特征是將炸彈艙改裝成電子設備艙,機身中部下麵串列三個泡形整流罩;F型機翼下有電子偵察吊艙,共有無線電偵察儀兩部,目標偵察雷達2—3部,雷達偵測機1部,雷達照相機、航空相機、遠距情報傳遞係統。1981年發現的K型,其外部特征是鑲玻璃頭部,機頭下麵有天線罩,機身中部有兩個泡型整流罩。H/J型是電子幹擾機,H型主要進行消極幹擾,其彈艙前後有兩個泡形天線罩,內裝有消極幹擾物投放器;J型為積極幹擾機,在彈艙下麵有一個船形整流罩。主要幹擾設備有幹擾頻率在120—5200兆赫的幹擾機7部,圖-95D電子對抗飛機。該機1967年被西方首次發現,是蘇聯在圖-95重型轟炸機基礎上研製的,主要特征是頭部下麵有一個天線罩,機身腹部有一個大的雷達罩,裝載的偵察設備主要有:偵察距離為250—300千米的目標偵察雷達3部、無線電偵測儀、作用距離250千米的電視偵察和傳真設備、雷達偵測機2部、A-42/100航空相機、PA-39低空傾斜攝相機、AP-HA特種攝影機等。1978年又發現了部分圖-95D加裝了整體尾錐,可能內部裝有電子偵察與電子對抗設備。該機具有完善的導航係統、護尾、敵我識別器和遠距離情報傳遞係統,主要用於戰略偵察。蘇聯空軍裝備4架,海軍裝備了45架,主要用於海上目標偵察、電子偵察、導彈控製等,在帶有武器時,還可用於反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