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其他特種飛機(1)(1 / 3)

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對抗飛機,又稱電子戰飛機,是指專門進行電磁鬥爭的飛機。它的主要任務是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設備進行電子對抗偵察、幹擾、攻擊,以降低敵方作戰體係的效能,支援己方的作戰飛機完成作戰任務。

電子對抗飛機通常分為電子偵察機、電子幹擾機和反輻射飛機,其中電子偵察機與電子幹擾機經常結合在一起。

一、對抗飛機的誕生

電子對抗是指雙方利用電子設備或器材進行的電磁鬥爭,目的是使敵方的電子設備效能降低或失效,同時保障己方電子設備效能的充分發揮。電子對抗是現代信息戰的主要內容,它包括雷達戰、無線電通信戰、光電戰、水聲戰等。

電子對抗始於20世紀初無線電通信用於軍事鬥爭之後。1904年2月,在中國旅順口發生了日本與俄國爭奪在華勢力範圍的戰爭。交戰中,日本艦隊每次出發前,俄國基地無線電報務員總能在耳機中聽到日軍軍艦之間、軍艦與基地之間頻繁的無線電聯絡信號。俄軍指揮官根據報務員的反映,立即命令俄軍艦與海岸炮兵進入臨戰狀態,從而爭取了戰鬥主動。這被認為是戰爭史上首次通過無線電手段掌握敵方動向的戰例。

1904年3月8日,日軍艦又一次襲擊旅順港口內的俄軍艦。由於俄軍艦位於內航道,在海麵上看不到,因此,日軍派遣兩艘巡洋艦以間接射擊的方式炮轟航道,用一艘小型軍艦在有利位置觀察彈著點,向巡洋艦發出修正彈著點的指令。俄基地的一個報務員發現日軍艦無線電通信之間正在交換信息,他有意識地按下無線電發射機的信號鍵,希望能夠幹擾日軍艦間的無線電通信。果然,日軍艦由於無線電通信受到幹擾被迫停止炮擊。這被看作是首次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的電子幹擾,對電子對抗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發明了無線電測向機,可偵測到敵方電台的頻率參數、聯絡信號、電文內容、電台位置等。其他參戰國紛紛效仿,從而使電子對抗進一步升級。

二、電子對抗在空中作戰中的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電子對抗貫穿戰爭全過程,得到全麵應用。大戰前,德國發現了英國部署在沿海的9米高的雷達天線。1939年8月2日,為了查清英國雷達的參數,德軍幾名專業技術人員登上一艘安裝了多種電子偵察設備的“齊柏林”飛艇,直接飛向英國海岸。或許是英軍發現德國飛艇臨近關掉雷達,或許是德國飛艇上的電子偵察設備沒能涵蓋英國雷達的頻率,德軍飛艇一無所獲。這是已知的戰爭史上第一次航空電子偵察。

在不列顛戰役中,德國轟炸機每次臨近英國,總會遇到英國空軍戰鬥機在有利位置上的截擊。當德軍發現這全是英國的預警雷達在作怪後,出動攻擊機予以突擊,致使英軍5個雷達站受到嚴重破壞。這是電子對抗中首次使用火力摧毀方式對敵方電子設備進行的“硬殺傷”。為了迷惑德軍,英軍在其雷達被攻擊後的2—3小時使用普通發射機進行電磁發射,製造出其雷達遭到空襲後仍然能夠正常工作的假象。結果德軍認為英軍雷達難以摧毀,從而避免對雷達的再次襲擊。這是第一次成功的電子

欺騙。

隨著電子對抗的發展和對其認識的深入,人們開始研製專用的電子幹擾設備。1940年11月,英軍獲取了德軍“弗苯亞”雷達的參數後,研製了一種發射隨機噪聲幹擾信號的“軸心”幹擾機,將其安裝在飛機上,對德軍雷達進行阻塞式幹擾。德軍為避開其幹擾,研製了能夠連續改變頻率的雷達。英軍又不斷研製出新型幹擾機,以覆蓋德軍的雷達頻率。英、德之間展開了幹擾、反幹擾的電子對抗。很快,人們開始在空中作戰中用電子幹擾方式掩護轟炸機突防。1940年6月3日,德國組織了300架He-111、Do-17、Ju-88等轟炸機和攻擊機,在20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在電子幹擾的支援下襲擊了法國巴黎。1942年,英、美聯軍采取了一種叫“幹擾窗”的電子對抗新方法掩護轟炸機突防。具體做法是使用飛機在轟炸機前上方邊飛行邊拋撒長度相當於德軍雷達波長一半的錫箔條,錫箔條散開後大量反射德軍的雷達波,在其熒光屏上出現強烈的反射信號帶,將轟炸機的反射信號“淹沒”,使德軍雷達不能有效掌握英、美聯軍轟炸機,從而使德軍不能進行有效防空作戰、達到掩護轟炸機突防的目的。這是戰爭史上最早出現的無源電子幹擾手段和方法。

第二次世界以後,空中戰場逐漸成為電子對抗的主戰場,對空中作戰乃至戰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電子對抗飛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轟炸機裝備的電子幹擾設備隻是其自衛的一種武器,掩護自己和編隊中其他飛機突防,嚴格意義上說還不是電子對抗飛機。專用的電子對抗飛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