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無人機(1)(1 / 2)

無人機的誕生與發展

無人機是指機上沒有駕駛員,其飛行狀態、路線可以控製,並在大氣層中航行的一類飛行器。無人機的外形與有人駕駛飛機很相似,現代小型無人機猶如一個大航空模型,大型無人機則相當一架一般的小飛機。與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有所不同的是,無人機一般可以多次使用。

一、無人機的研製

無人機並不是什麼新奇的裝備,早在1914年英國就開始了無人機的研製。1917年初,美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無人機,僅比萊特兄弟的第一架有人駕駛的飛機晚了十餘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秘密從事無人轟炸機的研究。1944年6月13日,代號為V-1的無人轟炸機(又稱V-1導彈)首次空襲英國首都倫敦。在轟炸的最初五個星期,德國就向倫敦發射了3000架V-1。德國在它占領的比利時、荷蘭和法國,都部署了這種無人轟炸機的發射起飛裝置,並用這些裝置連續向倫敦發射V-1,其數量達8000架之多。

二、突破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出現並使用了無人機,但由於技術水平低下,無人機並未發揮重大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起,無人機的發展開始走上正軌,由於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的日益成熟,無人機的性能和用途也逐漸的提高和擴展。

三、現代先進無人機的代表

RO-8B“火力偵察兵”是美國諾-格公司研製的一種垂直起降無人機,已被美陸軍選作“未來作戰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成為旅級部隊裝備的戰術無人機。它是一種多功能武器係統,可以承擔海上巡邏偵察任務和進行反潛、反艦和反水雷作戰,它將是美海軍艦載武器中的新利器。

無人機的特點與發展

與載人飛機相比,它具有體積小、造價低、使用方便、對作戰環境要求低、戰場生存能力較強等優點,備受世界各國軍隊的青睞。在幾場局部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以其準確、高效和靈敏的偵察 、幹擾、欺騙、搜索、校射及在非正規條件下作戰等多種作戰能力,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並引發了層出不窮的軍事學術、裝備技術等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無人機的特點

北約在科索沃損失的無人駕駛飛行器多達18架,這個數字反映了在對飛行員過於危險的行動中使用無人駕駛飛行器的優勢。這些飛行器在防衛嚴密的敵方領空中執行偵察和目標識別任務,其中一些被擊落也不足為奇。損失硬件設備的代價確實昂貴,但總比飛行員被俘或戰死要好。使用無人駕駛飛行器也許還能對地麵上的平民造成的威脅降到最低。

《簡氏防務周刊》的航空編輯尼克·庫克認為,使用無人駕駛飛行器還有其他優勢。他說:“無人駕駛飛行器自重較輕的優勢是值得關注的,這可以增加飛行器的有效載荷能力,並有較長的續航時間——遠遠超過人體所能夠承受的飛行時間。無人駕駛飛行器的售價和維護費用都要比有飛行員駕駛的飛機便宜得多。而將來的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將能夠執行超出飛行員生理極限的高速規避動作。”

排除了因使用飛行員而帶來的人體局限因素,設計師就可以考慮全新的飛行方式。五角大樓的研究表明,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可以采用像在整個任務過程中都顛倒飛行那樣的非常規戰術來執行打擊任務。這種飛行器隻需在投擲武器時擺正身子,投彈完畢後就能重新翻轉飛行。因此,敵軍的雷達發現不了這種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它沒有起落裝置和炸彈艙門,留給雷達的是無縫機身。而起落裝置和炸彈艙門可能會在雷達上留下致命的反射信號。

防務業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同其他兩家大承包商波音公司和諾斯羅普公司一樣,也設計出了一些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的概念機型。一種設計是利用潛艇作為飛行器的載體,並通過潛艇的導彈發射管發射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飛行器執行完任務,可以在起飛後留下的浮動吊艙上著陸,或者由一個機器臂回收,而潛艇仍在水下看不到的地方。這種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一旦回到船上,就能立即準備好執行下一次作戰任務。

羅伯特·特魯什科夫斯是洛克希德-馬丁戰術飛行器公司負責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設計的高級專家。他說,潛艇發射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的設想隻是他們公司的多種想法之一。他說:“我們正在積極研究一係列創新的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概念,這些概念相互之間看起來迥然不同,因為它們要執行完全不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