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毛澤東:六盤山麓的4天穿行
1935年10月3日下午3時,工農紅軍長征隊伍中的一支部隊,帶著疲倦和饑渴,在黃土高原秋天的陽光下,走進被高山深坳包圍著的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這個此前在中國版圖上一直默默無聞的西北小鎮,從此走進了中國紅色地理的版圖中。這天,中央紅軍的3個縱隊分別進入靜寧,其中就有黨中央機關以及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人。當天晚上,毛澤東入住鎮上一個地主的院子裏。如今,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小院子裏,我們依然能看到毛澤東住過的那間陳設極為簡單的小屋。引人注意的是一盞普通的銅燈,它在1935年秋天的夜晚,連續3天在暗夜中陪伴在毛澤東身旁,夜晚的深處,頑強地發出星火般的微光,幫助毛澤東完成了文件的處理、燈光下的思考、召集召開軍事會議等工作。屋子裏讓人注意的還有一把在當時的甘肅鄉下略顯得奢侈但又略嫌粗笨的圈椅,毛澤東在小鎮上的3天時間裏,坐在上麵,陷入深深的思考——怎樣進入現在寧夏境內,穿越的路線如何體現它的合理性。
10月5日淩晨6時,界石鋪一片寂靜,長征以來一直陪伴毛澤東的白馬突然掙脫韁繩從馬廄裏衝到小院中央,前蹄刨動,向東方嘶鳴不已。當時,徹夜未眠的毛澤東正在小院裏抽煙、踱步、深思,作開拔前的最後準備。白馬的反常舉動引起他的注意,馬上叫來警衛員陳昌奉,通知將開拔時間由7點鍾提前了1小時,馬上離開界石鋪向今天的寧夏境內開拔,紅軍當即兵分三路,一路往平峰鎮,一路往仙神廟鎮,一路翻過北山直奔單家集。如今,在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裏,整潔的小院子裏,那匹奮蹄向東仰天長鳴的白馬塑像,無聲地述說著當年發生在這裏的驚險一幕。
紅軍開拔1個小時後,馬步芳的部隊黑壓壓由南山地毯般鋪過來,先頭的小分隊直接撲進了毛澤東住過的小院,而毛澤東在逐漸放亮的晨曦中,已走進了今寧夏境內的回民聚居區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村。早在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之前的2個月,紅軍的第二十五軍就曾經到過這裏,他們嚴格執行紅軍的民族政策,贏得回族同胞的擁戴。毛澤東率紅一方麵軍行至單家集時,得到了這裏的回族群眾的歡迎。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一進村,就去參觀清真寺,和當地的馬德海等阿訇進行了親切交談,毛主席給阿訇和在場的回族群眾講解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尊重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保護清真寺、主張民族平等等政策。阿訇們聽後非常感動,當即招呼回民給紅軍騰房子,並邀請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吃飯,阿訇用當地最高規格的“九碗席”來招呼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毛澤東就住在叫陝義堂的清真寺後麵的平房裏,由於毛澤東不習慣睡北方的土炕,馬德海發動人去找來門板當床板。當時,當地群眾賴以為生的食物中數量最大的是馬鈴薯,他們隻能用傳統的蒸、煮方式把馬鈴薯當做主食,據說那些南方來的紅軍將南方人用馬鈴薯做粉條的工藝傳授給當地回族群眾,使這個在北方少見的工藝開始流傳。
和界石鋪發生的驚險一小時裏出現玄機一樣,在單家集,同樣發生了驚險的故事: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剛走不久,就有國民黨的飛機機槍掃射,並投下了7枚炸彈,炸毀了清真寺裏的一棵葡萄樹和半麵牆,院子裏一個百姓的腿被炸斷,旁邊農戶家裏的2頭驢被炸死了,其中2枚沒響。直到1964年,當地人才把這兩枚沒響的炸彈從廢棄的井裏撈上來。當地老人流傳下來的說法是,紅軍從相隔幾十華裏的界石鋪出發後,國民黨軍隊就知道了紅軍的消息,紅軍走山路,國民黨軍隊走公路,國民黨的飛機扔炸彈時隻能往山路上扔,估計是紅軍內部有人透露了秘密,否則,炸彈怎麼能那麼準確地扔在毛澤東住過的房間裏呢?
住單家集短暫的一夜後,10月6日拂曉,中央領導率紅軍從單家集東進,當晚入住在固原的張易堡一帶的坑坑店。10月7日,毛澤東率紅軍從張易出發,向東挺進,幾個時辰後來到六盤山頂,在這裏和國民黨的軍隊發生了激戰,俘獲了一批軍馬,組建了紅軍曆史上第一支騎兵武裝。六盤山奇美的風光引發了詩人毛澤東的詩意,這次匆匆路過,他在戰爭間隙構思了那首著名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
10月7日在六盤山上發生的戰爭,使六盤山地區的百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驚嚇。這天晚上,毛澤東與中央紅軍沿著秦長城遺址進入今天的彭陽縣境內。靠近公路旁的一家窯洞前,突然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紅軍戰士一打聽,這家主人叫張有仁,他16歲的妻子王豔花因為剛生完孩子,沒法兒和別人一起往山裏逃跑,她認為,按照當地的風俗,生孩子的屋子晦氣,軍隊不會進來。聽到有軍隊進來,王豔花立即決定往山裏逃跑,卻被一個小紅軍戰士好心勸說,他講述了紅軍的政策。那些和善的麵孔、文明的舉止,讓王豔花立即判斷出“這些軍隊不是土匪,是些和善人”。她讓這些軍人住家裏的正窯洞(位於正中間,麵向南的一孔最大的、最中間的窯洞,相當於主房),然後,她連忙顛著小腳,跑到山裏去叫家裏人。等她和丈夫張有仁回來時,紅軍戰士已經將她指定的那孔窯洞裏安排了人住,張有仁很快為紅軍宰了4隻羊,給軍馬喂料,王豔花精心做了一頓晚餐,然後端到住進正窯洞裏的一個個子很高、很和善的首長麵前,那位首長用她聽不清楚的濃厚的湖南口音連連表揚她做的飯好吃。她和家人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高個子首長,就是後來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考慮到毛澤東個子高,無法在窯洞裏的短炕上入睡,張有仁把他為父親準備的棺材板拿出來,鋪在炕上,然後再鋪上被褥,供毛澤東休息。
1976年,長征時擔任毛澤東警衛員的陳昌奉重走長征路,回到了張家已經有些老舊的窯洞前。暖暖的陽光中,陳昌奉和王豔花兩位老人相互辨認良久,遲遲不敢確定對方就是當年那個靦腆的小媳婦和那位和善的年輕人。
“你那時候是個小丫頭子嘛,咋這麼老了?”
“你那時候是個碎娃娃麼,連槍都端不起來,咋頭發都白了?”陳昌奉就是當年那個勸說了王豔花的小紅軍。
這是毛澤東一生中第一次入住的窯洞。據王豔花晚年回憶,那一晚,自家那孔窯洞裏的燈光,一直亮到很晚,那個高個子首長不時地在窯洞裏走來走去。我們無法知道,那天在六盤山的勝利以及紅軍長征翻越最後這座山的盛景,引發了毛澤東怎樣的詩興,在他一生第一次入住窯洞後,在這孔窯洞裏的油燈下,一代偉人麵對自己的曲折曆程和民族的坎坷命運,以及麵臨的困難時,那一腔充滿激情與樂觀,最膾炙人口的詩篇《清平樂·六盤山》,是不是就是在這個普通窯洞裏完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此,拉開了他13年的窯洞序曲:在黃土高原的窯洞裏,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召開軍事會議,會見中共高級將領以及斯諾、斯特朗等國外記者。
第二天拂曉,毛澤東早早起來,臨離開王豔花家時,讚歎著說:“很暖和,住進去很高興。”8日晚上9點左右,毛澤東一行抵達了喬渠村。喬家人趕忙用木桶從溝裏背了3趟水,從窯裏搬出一口大缸,為紅軍煮了滿滿一缸洋芋,又烙了幾個燕麥餅餅,送給紅軍首長(毛澤東)吃。吃完飯,毛澤東在案板上點了兩根蠟燭,攤開了地圖,開始辦公。當晚,他在案板上睡了一夜(1976年,這塊案板被收進了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第二天10點左右,毛澤東把紅軍集合起來,向甘肅省鎮原縣三叉鎮行軍。這是毛澤東在寧夏走的最後一段路,此後他再也沒有來過寧夏。
但他對寧夏的感情是深的。1949年3月,當時《三邊報》報社的領導和編輯記者們提出寧夏解放後省委機關報的名稱問題。大家認為,按照慣例,應當名為《寧夏日報》,而且報名更應請毛澤東主席題寫。當時在《三邊報》報社工作、後來長期擔任《寧夏日報》報社領導,“文化大革命”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的張源以三邊地委名義給毛澤東寫信,請他為未來的《寧夏日報》題寫報名。1949年11月11日,《寧夏日報》正式創刊,12月中旬,十九兵團政委李誌民從北京開會回來,把毛主席為《寧夏日報》題寫的報名帶回銀川。毛澤東的親筆題詞,是散寫在兩尺見方的一張宣紙上,一共4條,1橫3豎。當時寧夏日報社尚無照相製版設備,又因《寧夏日報》係四開版麵,所以隻好挑選字跡較小的最上邊橫寫的一條,描寫雕刻了一塊木質報名,在12月21日毛主席致詞祝賀斯大林70壽辰那一天開始啟用。
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上的宏觀關注外,毛澤東情牽寧夏,還體現在人民大會堂建成後為寧夏廳題寫《清平樂·六盤山》的事情上。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周恩來總理提出,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計命名了會議廳,分別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己設計布置。剛剛成立1年的寧夏在人民大會堂也有了作為與外省區交流的一個窗口——寧夏廳。在征求對布置人民大會堂寧夏廳的工作意見時,許多專家提出,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寧夏六盤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平樂·六盤山》,1957年由《詩刊》公開發表後,已在全國人民中廣為傳誦,最好的方案是用寧夏獨有的賀蘭石雕刻上毛主席親筆寫的這首詞,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長征過六盤山的畫,這將是對寧夏回漢各族人民極大的鼓舞。這一方案得到了自治區黨委、人民委員會的批準和北京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的讚同。
當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辦公廳負責布置會議廳的黃文奎、王曉風同誌先後到中國軍事博物館和中央檔案館,查找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詩詞的手稿,都沒有找到,他們又從能夠見到的毛主席手跡中找字拚寫這首詞,拚字不僅找不全,拚出的字之間也不連貫。怎麼辦呢?
在這種情況下,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秘書長的黑伯理,剛從北京調寧夏工作,黑伯理請董必武副主席出麵,拜托董老請毛主席書寫《清平樂·六盤山》一詞,不僅把這首詞用賀蘭石雕刻後掛在人民大會堂寧夏廳,還可立碑於六盤山上。董必武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主席:
我受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委一位同誌之托,他要我轉懇你把你在六盤山作的清平樂詞寫一紙給寧夏,那裏的同誌將把它刻石立碑於六盤山上以留紀念。受托很久了,總覺得這樣的瑣事麻煩你太不應該。日前,寧夏來信催問,無奈,隻得請你原諒,費神隨筆一揮為盼!我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你的詩詞十九首中錄出清平樂一詞如另紙供閱,以省記憶!
此致
敬禮!
董必武
(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董必武在另一張紙上工筆錄寫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他信中提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委一位同誌”就是黑伯理。
1961年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在開會之餘,於9月8日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此時,已經是毛澤東在六盤山的馬背上行吟出的《清平樂·六盤山》的第八稿了,並複一封信:
必武同誌:
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誌。如不可用,可以再寫。
順祝健康!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黑伯理、王曉風得知毛澤東已經寫好了這張珍貴的字幅後,立即動身赴京,到董必武的秘書申德純處取到了毛主席這首詞的手書墨寶並很快帶回銀川,由寧夏日報社總編輯張源和攝影部記者米壽世精心將《清平樂·六盤山》6張16開宣紙手書墨寶拚成條幅,照相製版,於1961年9月30日首先在《寧夏日報》頭版套紅刊發,配發了編者按語,並發表了題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