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高處的身影(2 / 3)

三 寧夏之功:康熙大帝的25天

1697年農曆二月初六,登位36年的康熙皇帝決定從北京出發。這次西行的目的地是寧夏,目的是為了剿滅噶爾丹的叛亂。

早在1690年,康熙就看到寧夏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中國西北邊疆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曾下詔令:“寧夏地方重要,宜設官兵駐防,可遣官往彼監造營房。”第二年,康熙命令川陝總督葛思泰調集西安、川陝、寧夏諸處大軍集結寧夏,並派人到長城沿線勘察地形和行軍路線,作好反擊噶爾丹的戰爭準備。1693年,康熙又命令內大臣郎淡等人率領京營兵增援寧夏,並派要員到寧夏籌集牲畜糧草。這些八旗兵來到銀川時駐紮在銀川市郊外,他們修建的營房被當地人稱為“滿營”,這是曆史上滿族軍民大批人馬進入寧夏的開端。1739年1月3日,銀川平原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發生了,這是全國各省、區中發生在首府城市最大的一次直下型地震,地震也摧毀了清軍在銀川駐紮的滿營。清政府動用了國庫銀兩,在現在的銀川市平伏橋附近重修了滿城,重修的滿城比以前的更加堅固,滿城的名字一直延續了下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康熙於1696年親自率領大軍,給朝廷留下“朕意將所領兵竟赴寧夏”的決心,開始前往寧夏,並命令寧夏總兵王化行和孫思克領寧夏駐軍準備由西路出擊,配合作戰。

從北京出發時,康熙皇帝想象中的寧夏是能使他實行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基地麼?他的內心裏有足夠的把握麼?他們從北京到寧夏的路線是怎樣的?

1911年辛亥革命時,一個密藏於皇宮裝著17封信件的匣子被發現,這些信件就是康熙於1697年寫給自己最信任的一位太監的。從中可以看出康熙來寧夏的線路:經大同,渡黃河,過榆林、定邊,先後經過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份,進入寧夏東部的鹽池縣。

農曆三月初四,離開京城快一個月了,康熙在他的第五封信中才出現了對寧夏的記載。康熙在信中如此評價寧夏:“寧夏地方好,諸物最賤,但無花草耳。”春寒料峭的塞上,給康熙的最深印象是物價低、生態惡劣。

康熙將要進入鹽池縣時,寧夏總兵王化行知道康熙喜歡狩獵,就計劃在花馬池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圍獵活動。康熙對王化行說:“噶爾丹未滅,馬匹關係緊要,寧夏兵丁來花馬池,往來須七八日,馬匹必致疲瘦,夫獵細事耳,以擒獲噶爾丹為急,今罷獵而休養馬匹,以獵噶爾丹。”愛好狩獵的康熙在這次軍事行動前,能夠放棄狩獵,以國事為重,不難看出他對這次行動的高度重視,他要狩獵的對象是噶爾丹而不是野物。

進入寧夏後,康熙皇帝一行沿著橫亙在鹽池、靈武境內的明代長城西行,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到達長城邊的興武營,他在第八封信中記載了在這裏的情況:“二十二日到興武營,滿圍都是兔子,朕射三百十一支。二十三日到清水堡,兔子如前,朕不能射了,隻射一百有零。”荒涼的長城邊上,遍地跑的兔子,讓康熙皇帝在寧夏過了兩天打獵之癮。來到黃河邊時,已經是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了,黃河上仍然結著厚厚的冰,和曆代帝王祭奠黃河之神一樣,他派遣大臣在這裏祭奠了河神。這是繼秦始皇在寧夏南部地區祭奠西海子後,中國曆史上第二個有明確記載的皇帝在寧夏境內祭奠水神。

對於康熙這樣傑出的軍事家來說,橫城渡口是他關注的重點,盡管銀川城馬上就能到達,但他還是決定在橫城住宿一個晚上。他的信件中這樣記載:“二十四日到橫城,黃河邊上駐蹕。二十五日,過河,駐蹕河邊上。二十六日到寧夏。”

1697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經過長途跋涉,踩著黃河上的厚冰,康熙皇帝踏進了銀川市,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走進銀川的封建帝王。康熙皇帝到銀川後,立即派自己的長子和大臣前去銀川市東郊的掌政橋,祭奠不久前去世的“清代第一良將”趙良棟,對寧夏曆次陣亡的官員賜祭一次。

康熙這樣記載銀川給他的印象:“此處風景雖不如南方,比朕一路走過的地方,有霄壤之分。諸物皆有,吃食亦賤。西近賀蘭山,東臨黃河,城周都是稻田。自古為九邊,朕已到七邊。所過之邊地,唯此寧夏可以說得。”由此可看出,銀川給康熙的印象是物產豐富、價格低廉、稻田分布城周,銀川平原上的土特產,使他不僅接納,而且準備“恭進皇太後,又賜妃嬪們數件”。他的隨從高士奇在《扈從記程》中這樣寫銀川:“東繞黃河、西聳賀蘭,其城高以固,其民富以強,其俗華以侈,此金城天府,西塞雄疆也。”

康熙皇帝在寧夏住了19天,主要的事情是檢閱綠營軍隊、布置軍需運輸。寧夏以及周圍地區盡管土地貧瘠、人民生活貧窮,但這裏的軍人讓康熙發出了“兵丁甚精銳”的讚歎。在寧夏的19天裏,康熙不僅著手安排了軍事方麵的一些具體事宜,也對甘肅、寧夏的農牧業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安排。當他完成在寧夏的曆史使命後離開時,當地官員一再挽留他多住幾天,康熙皇帝卻擔心自己隨從人員很多,多逗留會增加當地百姓的負擔。《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康熙離開寧夏,寧夏軍民一再懇求多留數日。康熙說:“邊地曉瘠,多留一日,即多一日之擾。爾等誠意,已知之矣。”

從農曆三月二十踏進鹽池縣到閏三月十五日,康熙皇帝在寧夏整整逗留了25天,在銀川城(康熙的信件中稱為寧夏)裏住了19天。他說:“朕在寧夏(銀川城,筆者注)住了十九天,自閏三月十五日,起身往黃河灣白塔地方去,離寧夏四百裏。”

和來時坐車騎馬不一樣,隨著氣溫逐漸回升,黃河上的厚冰消融了,河道上能夠行駛船隻了,加上大批軍用物資要通過水運到內蒙古境內,康熙離開寧夏時選擇在橫城渡口上船,沿水路進入內蒙古。

康熙乘船順黃河北上時,途經今寧夏平羅縣境內的姚伏鎮,在這裏也曾逗留過,《清實錄》裏記載,康熙離開橫城古渡後,曾在寧夏平羅縣二閘鄉柳木河子村東之黃河河段的流穆河住宿過。康熙皇帝以寧夏為大本營,調集糧草和軍隊,在寧夏調集的糧食,僅從水路沿黃河運輸的軍糧就有1.17萬石,從寧夏周圍的陝、甘地區調集到寧夏並運往北方前線的馬和騾子有1.5萬匹、駱駝1600多峰。寧夏軍民參戰者更是不計其數,寧夏籍的軍人在這次戰爭中立功晉級者很多,在平定噶爾丹叛亂中立功後被提升為甘肅提督的孫繼宗、廣西提督的田峻、固原提督的寧夏武進士馬見伯、貴州總兵的趙宏印和安西提督的王能愛等人。1697年的清朝,怎能不感激寧夏呢?

四 蔣介石:飛臨銀川尋“國略”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2年1月,日軍在上海再燃戰火,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一度遷到洛陽辦公,同時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以期引起國人對西北建設的關注。1932年12月,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邊疆建設決議案》並決定設立西北拓植委員會,主政寧夏的馬鴻逵也名列委員。西北開發的呼聲在國內逐漸高漲,在這種呼聲中,1934年10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部下張學良等飛抵蘭州,然後再抵銀川。

10月下旬的塞上,天氣逐漸轉涼,銀川城的人突然發現街道上布滿了軍警,街道被打掃得特別幹淨,坑窪不平的泥土街麵被進行了鏟修,鋪上了細沙,街道兩邊的門窗、立柱也被刷洗一新。接到蔣介石要從蘭州飛抵銀川的消息後,馬鴻逵親自召集部下開會,研究蔣介石來寧夏的接待事宜,布置警衛任務,命令駐新城地區的盧忠良部派一個團負責飛機場至西門沿線警衛;城內從西門至大公館,由警察局負責警衛;特務團負責蔣介石下榻大公館警衛。馬鴻逵的大兒子馬敦厚更是帶人對即將迎接蔣介石入住的馬公館進行仔細檢查,根據公館周圍地形和社會治安情況,劃定了警戒區,布置了流動、固定、隱蔽等崗哨,加強了值班、巡邏和查崗、查哨。

那是一個晴朗的秋天,馬鴻逵及其夫人劉慕俠以及寧夏省政府四大廳、總部八大處的長官按時到達飛機場。上午11時,蔣介石到達銀川機場,不少寧夏軍政官員第一次看到當時的中國最高統帥:頭戴禮帽,身著長袍馬褂的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部下張學良一同走下飛機。“第一夫人”宋美齡則身穿絲絨旗袍,耳墜翠環,腳蹬高跟鞋,手拎小皮包,素裝淡抹,風韻四溢。蔣介石和馬鴻逵寒暄幾句後,向歡迎人群揮了一下手,便和宋慶齡乘坐當時寧夏僅有的3輛小汽車中的一輛,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隨從人員分乘一輛,馬鴻逵乘坐自己的吉普車前往老城區的寧夏省政府駐地。前往歡迎的寧夏政府四大廳、八大處的僚屬有的騎馬,有的騎自行車,跟在小汽車後,完成了20多裏的“迎接總統儀式”。進入老城區後,從西門到大公館的街道上,蔣介石看到的是排在最前頭的銀川市黨政機關、工商界、教育界、群眾團體的負責人與知名紳士以及宗教界的教長、阿訇、神父、道士等;其次是學生隊伍和街道居民男女老少傾城出動。警察一個挨一個地排在歡迎人群的最前麵,以維持秩序,加強警戒。

蔣介石一行下榻在馬鴻逵和夫人劉慕俠住的東麵小樓,那個二層磚木結構的古式樓房裏,專門擺設了當時最高級的木質軟床、木製大圓椅、大躺椅、寫字台等。劉慕俠還仿照南京、上海洋房的裝飾,專門縫製了紫紅色絲絨大窗簾。第二天上午,馬鴻逵召集軍隊上校以上軍官,在第十五路軍禮堂聽取蔣介石和張學良的訓話,蔣介石特意指出銀川在遭受孫殿英騷擾之後,“人民元氣,大受損傷,馬主席暨各同誌能於大戰之後,在不久的時期,將地方秩序恢複原狀,並且帶著一種新興氣象,這是使兄弟覺得非常快樂的。”然而,當時的西北開發中,陝西有隴海線延伸到了寶雞、青海有西寧到蘭州的簡易公路修成、上海到蘭州的航線通行、甘肅有玉門油田開發等業績,寧夏在開發中並沒有什麼成績。蔣介石第一次飛臨西北視察,在寧夏僅僅是個短暫的路過,重點也放在了“剿共”上。第三天上午10時,省府四大廳、總部八大處的長官均到飛機場為蔣介石送行。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東南部的大片國土相繼淪陷,大西南也麵臨日軍攻擊,西北成了抗日的大後方。蔣介石為此提出“今我國局勢,西北重於西南”的國策,計劃“從事於西北之建設。”於9月初飛臨寧夏。

蔣介石這次來,保密工作做得特別嚴,他是在視察完甘肅的酒泉、張掖和武威的駐軍後,突然飛臨銀川的。馬鴻逵開出專門為接待中央部長以上長官而購置的7輛小臥車,與官員們同時到了飛機場。下午1點多時,一架草綠色的大型軍用飛機載著蔣介石一行降落機場,因為飛機大,乘坐的人少,為了保持飛機的平穩,飛機上裝了些石頭。在銀川機場降落後,歡迎的人們看到從飛機上卸下來兩塊大石頭,不解其故。和上次軍政要員、百姓夾道歡迎的方式不同,這次銀川實行全城戒嚴,蔣介石一行下榻在今解放軍第五醫院的謝家寨省招待處。當天晚上,蔣介石臥室裏的電燈泡突然燒壞熄滅,引起一場虛驚,以為出了什麼事。一位姓肖的副官在換燈泡時,蔣介石拍著他的肩膀連聲提醒:“小心!站好,不要慌張。”

第二天上午,蔣介石夫婦在馬鴻逵夫婦及其親信陪同下參觀了北塔,並合影留念。當時,蔣介石發現塔身上箍著鐵箍,便問馬鴻逵是什麼原因。馬鴻逵解釋說當年孫殿英攻打寧夏,在北塔上打炮,塔身被震裂,為了保護古跡,把塔箍起來的。蔣介石說寶塔是不能箍的,不要箍,箍了不好……蔣介石走後,馬鴻逵叫人把鐵箍取掉,塔的裂縫便漸漸自然愈合了。隨後,蔣介石來到銀川城東北的舊滿城,視察了地政局和手工毛紡織廠。在地政局蔣介石聽取了工作彙報,觀看了圖表,稱讚寧夏的地畝清丈工作搞得好,走在了全國的前麵。

下午2點多,蔣介石在省府大禮堂發表講話。主要內容是國際國內形勢和抗日的前途,指出寧夏是中國抗日的大後方,要為抗日救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接著,表揚了馬鴻逵的工作,如清丈土地、植樹造林、興修水利、修路建房、整治保甲等方麵都搞得很好,他最後總結寧夏工作說:“地方小、辦事好、花錢少。”要求大家繼續努力做好工作,為爭取抗日勝利作出貢獻。20天後,回到重慶的蔣介石在1942年9月21日的國民黨中央舉行的總理紀念周集會上還談到他對寧夏的評價:“寧夏之清丈土地及青海之造林運動,成績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