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高處的身影(1 / 3)

寧夏在古時一直扮演著一個複雜的角色:內地的視野中它是邊疆,邊外的視野中它是內地。在這裏,不僅留下了曆代著名的帝王君主、邊塞詩人或匆促或從容的背影,也留下了來自域外的探險家、專家、傳教士、新聞記者等的足跡。他們的詩詞穿越與考察,為寧夏的人文曆史留下了珍貴的一筆。

一 元昊:賀蘭山下奠基西夏

1004年,寧夏境內的靈州城裏突然增添了一種喜氣:占據這裏的黨項羌首領德明的第一個妻子衛慕氏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在賀蘭山下奠基西夏王朝的元昊。

長期和漢人作戰,使李德明對宋朝的文化很崇敬,他從小就讓元昊在學習黨項文化的同時,積極學習漢地文化,這使得元昊自幼就通曉漢、番的佛典、法律、占卜和軍事知識,為後來成為一個文化上的通才、軍事上的天才、治國上的異才、用人上的奇才打下了基礎。使得他“無疑是最具天才、最富想象力的黨項統治者,無論是在人民大眾的頭腦裏,還是在西夏的政體結構中,都有他留下的難以泯滅的印記”[傅海波(德國)、崔瑞德(英國)主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第182頁]。

從小就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使元昊一直在一種濃厚的軍風濡染下成長,自幼熟讀番、漢書籍使他又能通過政治策略和軍事手段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年少時的元昊,在曆史記載中是“圓麵高準,身高五尺餘,性沉勇剛毅,多謀略”。平常的裝束是白色的長袖衣服,頭帶黑冠,身佩弓箭。外出時常常騎馬而行,身後的隨從打著青色的大傘,前麵有兩杆大旗引道。而他經常隨身帶著《孫子兵法》《野戰歌》《太乙金鑒訣》等軍事方麵的書籍。這樣一個英俊少年,不僅使黨項內部的大姓野利家族中的野利玉蓉這樣的女子傾心,就連敵對的宋朝邊將也對他的相貌、氣度、見識等有著各種不同版本的傳說。宋朝邊防大將曹瑋擔任秦州軍事長官並兼任涇州、原州、儀州、渭州、鎮戎軍等宋夏邊境地帶的安撫使時,聞聽了元昊的英俊和才識後,就很想能見到元昊一麵。他聽說元昊經常奉父命巡回在宋夏邊境的榷場,便派人四處打聽元昊出行的行蹤,想暗地裏會會元昊,無奈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後來,曹瑋幹脆派人潛往興州(今銀川市),暗中偷畫了一張元昊的畫像。曹瑋從畫像上見到元昊模樣後,不僅發出“真英物也”的感歎,並且擔憂道:“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

1020年11月,德明下令將黨項羌的政治文化中心從靈州遷往賀蘭山下的懷遠鎮,並改名為興州,派一個叫賀承珍的人負責興州的建築工作,從靈州征集兵民,構築宮殿、宗社等。1028年左右,德明確立了攻打河西的戰略,元昊率領黨項軍隊實施這一戰略。攻取河西重鎮甘州,徹底摧毀了回鶻政權,初步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並被德明立為太子。他的母親衛慕氏因此被立為太後。元昊一直對其父臣屬宋朝的政策頗為不滿,他沒有像父親那樣沉耽於酒色,一方麵他每天刻苦學習文化和苦練武功,尤其是漢族文化知識;另一方麵,他總是堅持著黨項人的生活稟性,認為“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在穩固東部地區且使之成為和宋朝進行邊境貿易的重要地區,攻取西部地區為黨項政權獲得大片豐美牧場和糧食基地後,元昊勸說一直奉行稱臣於宋的德明:“稱臣宋朝得到的俸祿,隻能養活一小部分人,而眾多的部落仍然陷於窮困之中。這樣會失去他們的支持,如此下去,拿什麼來守衛我們的政權?不如習武自強,杜絕朝貢,從小處而言可以搶奪周圍富庶的地方,從大處而言,可以奪取疆土擴大自己。”德明不僅沒有聽取元昊的意見,反而於第二年為他再次締結了一份政治婚姻:向遼請婚。1031年12月,遼興宗將自己的宗室女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封元昊為駙馬都尉。

元昊在迎親途中,親自帶領數萬黨項騎兵駐屯在今天陝北一帶,宋朝的知府折惟忠深知元昊極具智謀,便下令兵士堅守不動。一個陰鬱的夜晚,元昊故意縱馬,讓受驚的馬匹狂奔入宋營,試探宋朝的軍士,折惟忠令人把馬拿住,讓部下切勿妄動。元昊這就知道宋軍早有準備,於是迎娶自己的第二個妻子——遼國的興平公主回去了。

1032年10月,德明去世。在外有宋朝覬覦,內有部落大姓分裂的危險境遇裏,元昊命令秘不發喪,同時加快了繼位的進程。通過一個月時間消除了內部一切不安穩因素後,元昊於11月嗣位,並將父親的亡訊派人告訴宋朝,宋朝政府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西平王等等。宋朝政府派工部侍郎楊告為旌節官告使、朱允中為副使前往頒布朝廷的任命,楊告一行抵達興州時,元昊故意拖延時間,不肯迎接他們。已經有了自封王之心的元昊在勸說下,才答應接見他們,但距離宋朝派來的使者很遠,經過再三催促,才勉強接受了宋朝的詔書。

元昊下令將宋朝封賜的黨項皇室趙姓改為黨項姓氏嵬名,並且讓黨項統治氏族中所有“內”親都采用“嵬名”。嵬名元昊還接受了“兀卒”的稱號,這個來自黨項語的詞彙相當於皇帝或後來蒙古人中的可汗,漢語的意思是“天之青子”“青天之子”。隨之,元昊在黨項羌統治的區域內,開始推行一套獨立的、使用漢地政權職官術語的、具有明顯宋朝風格的職官官銜稱號,並且所有的職官官銜號都有匹配的黨項名稱。

1032年,元昊下令改變銀州、夏州一帶的黨項羌族舊俗,自己先實行禿發,然後命令“國人皆禿發,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15,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十月丁卯條]。元昊自己先禿發的表率作用,很快使黨項羌領地範圍內的民眾實行起禿發。

元昊經過多年征戰,平定了包括今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北部、鄂爾多斯高原、陝北高原、寧夏中北部地區後,1038年,元昊在賀蘭山下的興州宣布成立大白高國,這就是後來和宋朝抗衡了近200年的西夏王朝。

二 鞭折六盤山,成吉思汗的句號

在成吉思汗的征伐地圖上,寧夏境內是他的終結之地。當他偉岸的身影經過寧夏時,這裏成了他生命軌跡的句號。同樣,1227年春天的寧夏,也將一個殘陽下的帝國的疲倦寫在了成吉思汗要征服的大白高國的臉上。

中亞的山巒默默地注視著那時發生的戰事,草原上大風過後,是大片枯黃牧草上倒伏的屍體,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用戰刀告訴所有抵抗者:抗拒的命運是死亡!而頑強抵抗或反複無常更使西夏必然承受這種命運。

成吉思汗對中亞的出征是在統一蒙古高原的各部落後開始的,大白高國的疆域介於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區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之間的緩衝地帶,經過前期多次磨合甚至軍事衝突,以蒙古軍隊和黨項為主體的大白高國的較量逐漸顯出結果:新崛起的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下,正成為當時地球上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同時,軍力不足成了成吉思汗的軟肋和心病。出征中亞前,他看到慣戰的西夏軍隊縱橫沙漠、丘陵、荒山、戈壁、峽穀等地貌,練就了既能與北方遊牧民族交鋒,也能和南方的漢族軍隊作戰的能力,這自然成了成吉思汗中長期的軍事謀略中西征中亞各國、南征中國大部地區的理想兵源。

然而,當蒙古軍隊兵臨西夏國都城下時,西夏國王嵬名安全在中興府城樓上的答複是:“願意成為蒙古人的右手而行。”出征中亞前,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往西夏,使者帶去了征西夏兵加入蒙古西征軍的通知,並對已經即位的西夏國王嵬名遵頊說:你們曾經答應,將來一旦發生戰爭,可以做我們的右翼。現在花剌子模人挑起了爭端,我已決定征討他們,請你做我的右手軍隨我一起出征吧。還沒等嵬名遵頊開口,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就搶先發話了:“氣力既不足,何以稱汗為?”在這樣的一些鷹派人物的支持下,即位不久的西夏皇帝嵬名遵頊代表西夏王朝回複:“拒絕出兵助戰!”

遭到拒絕的成吉思汗十分氣惱,憤怒地斥責:哪能允許阿沙敢不這樣挖苦呢?因為當時要集中兵力西征,成吉思汗隻好“姑罷之”,但明確表示:“若獲長生天之佑護,得以牢握金勒歸來後,卻再理會之。”一個後來滅亡西夏的種子就這樣埋在了成吉思汗的心中。

成吉思汗帶領蒙古軍隊遠征西域時,就給大將木華黎留下等候時機成熟了攻打西夏的命令。1217年冬天,木華黎派兵侵擾西夏,西夏境內出現了麵對蒙古軍隊“列城不能禦”的慘敗局麵,使蒙古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再次抵達中興府城下。嵬名遵頊據城苦守20多天後,將守城的重任托付給太子德任,自己率隨從逃亡西涼府。

1221年夏天,木華黎向西夏提出借道曾經屬於西夏後來屬於金的葭州(今陝西省佳縣)。這個要求引起了嵬名遵頊的極大恐慌,他認為這是蒙古軍將再次攻打西夏的信號,便派大將塔海在河套地區宴請木華黎,犒勞蒙古軍隊。在明確了木華黎的意圖後,西夏方麵派兵5萬,由塔海帶領隨蒙古軍隊出征。11月,幫助蒙古軍隊攻破了素有“鐵打的葭州”之稱的葭州。遵頊接著又派大將迷仆帶領3萬西夏軍隊到陝北,和蒙古軍隊會合,攻取了金統治下的綏德、延安等地。

西夏軍隊繼續做蒙古攻金的幫手,在攻金時又數次失利,遭到蒙古方麵的多次質問,惶恐不安的遵頊將帝位傳給了次子嵬名德旺,自己去做西夏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太上皇去了。年輕氣盛的太子即位後,乘成吉思汗攻打西域未歸之際,暗中派人前往漠北,聯絡和成吉思汗有仇的一些部落,試圖組成抗蒙聯盟,同時也派人前往金朝,希望和金恢複昔日的戰略聯盟,共同抵抗蒙古軍隊的進攻。這些舉動很快被善於利用間諜的成吉思汗得知,他暗中將主持中原戰局的大將孛魯召到西域,密令他伺機出兵西夏,將西夏的圖謀消滅在萌芽狀態。

1224年夏天,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開始了對西夏的報複,但戰火沒有在寧夏境內燃起。1225年夏天,64歲的成吉思汗決定再次出兵西夏,目標就是西夏鷹派武將阿沙敢不駐守的中衛、阿拉善一帶,這是史料中記載他對西夏的第六次進攻。

1226年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發動了對西夏的最後一次親征。成吉思汗決定兵分兩路,沿賀蘭山兩側攻擊,西路大軍由阿塔赤帶領,攻取賀蘭山以西地區,自己帶領軍隊從東路進攻,形成合圍西夏國都中興府的戰略意圖,試圖一舉消滅西夏,寧夏大地上即將開始蒙古和黨項兩支武裝力量的較量。

1227年春天,成吉思汗派去的使者到了西夏國都,對西夏君臣轉達了成吉思汗對他們的質問:以前你們的國王曾說過,西夏百姓願為我的右手,根據這種許諾,當花剌子模挑起爭端我要征討時派使者希望你們從征,你們國王卻不履行自己的諾言,反而用惡言惡語諷刺挖苦。嵬名德旺說:“我未嚐出言相譏。”這時,西夏的大臣阿沙敢不立即站出來承擔責任:“相譏之語,我嚐言之。今汝蒙古若以慣戰而欲戰,則我有阿剌篩之營地,有褐子之帳房,有駱駝之馱焉,可趨阿剌篩山奔我,在彼戰之。若需金、銀、緞匹、財物,則可奔額裏合牙、額裏折兀。”意思是說,我們西夏有賀蘭山作營地,有銀川、西涼這個財物富足的後方,欲戰欲搶,悉聽尊便,我們不怕。已臨暮終時期的西夏,在強敵壓境時能有如此骨氣的大臣,確實是西夏晚期的奇跡。嵬名德旺在阿沙敢不這樣的鷹派人物鼓勵下,堅持和蒙古交戰。蒙古的使者返回後,向成吉思汗彙報了西夏方麵的反應,盡管當時成吉思汗還在發高燒,但仍然堅持繼續進軍,說:“聽彼出此大言,曷可退耶?即死也,亦應就其言非典行之。長生天汝其知之。”後來又對自己統領的軍隊下令:“每飯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對西夏王朝進行滅絕性的政策此時已經出台。

隨即,成吉思汗下令大軍直抵賀蘭山西部的阿拉善地區,和駐守在這裏的阿沙敢不軍隊交戰。激戰後,西夏軍隊戰敗,阿沙敢不被俘,西夏軍隊的營帳、軍需物資、駱駝等都成了蒙古軍隊的戰利品,俘虜中強壯者全部遭到屠殺,瘦弱者被分發給蒙古軍士做奴隸。征伐西夏的蒙古西路軍接連攻克了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後,沿著騰格裏沙漠南緣進軍到寧夏平原一帶。

1227年6月,成吉思汗帶著暑熱的疲倦和傷情的折磨,進入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地區避暑,一方麵坐等著圍困了半年之久的中興府徹底被擊潰的消息,另一方麵帶兵對六盤山地區西夏轄地進行攻取。在六盤山西側的隆德縣境內,成吉思汗被來自西夏軍隊的連環弩毒箭射中,箭毒發作時帶來的痛苦開始折磨這個橫掃中亞的蒙古男人,最終上帝之鞭折斷在了六盤山下的叢林裏。成吉思汗沒能看到西夏王朝的大廈轟然垮塌的那一刹那,在他的征伐地理概念中,寧夏平原僅僅是他英雄征程的短暫一瞬,也是被忽略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