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寧夏:中國長城的小“通史”(2 / 3)

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一些國家就開始修築“拒胡的長城”,在北方大地上出現了燕國——在今天遼寧的沈陽、阜新和內蒙古的赤峰,河北的圍場、張家口一帶的長城,趙國——在今天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五原一帶的長城。秦始皇登基後的第二年就開始巡視寧夏南部一帶,發現了這一帶對新興秦帝國的邊防意義,開始下令修築規模更大的長城,這也是這位沒有邊界意識不停擴張的帝王意識老化的開始,以長城為邊界約束起了那顆擴張之心,這就是西起甘肅臨洮、經固原往東而到內蒙古今準格爾旗黃河南岸長約3000裏的秦長城。這3000裏的長城,就是後來萬裏秦長城的西段基礎。

隨著秦帝國版圖的不斷擴張,北部秦域麵臨的最大威脅是河套一帶的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得力大將蒙恬統領30萬大軍攻打匈奴,這些軍隊在和匈奴的慘烈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在河套地區修築了一批城郭、設立了一些亭障,其中就有不少設在寧夏境內。如今,留在寧夏境內的有著名的四大關、障:位於今天固原市南的瓦亭關、固原市東南的蕭關、吳忠市西南的神泉障和寧夏陶樂縣(2004年撤銷)西南的渾懷障。

和秦始皇後來修建公路網、統一文字以及度量衡這些推動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舉措比較,長城的代價顯然太大了。

秦始皇下令將其他六國時期修建的城牆拆除,一方麵對燕、趙、秦北方的長城加固,另一方麵,秦軍用戰爭之手將匈奴推向河套以北地區,下令蒙恬將以前的長城線式築城體係的長度拉長,並創新地使長城開始以城垣為主體,配以城堡、關隘、墩台、烽堠等工程設施,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信、隱蔽等多種功能,讓軍隊以點線結合的方式布防在長城沿線,長城開始顯現它更大、更多的功能了。蒙恬駐守在長城以內,在河套以南地區,秦帝國開始設置郡縣,建立了數十個縣級建製,那些從秦地來的軍人、移民,成了寧夏第一批從南北上的移民。“蔡倫造紙,蒙恬造筆”的說法也伴隨著寧夏長城的出現而得到一些模糊的證實。蒙恬帶人駐守在寧夏北部的長城一帶時,發現這裏成群的羊不僅能供給兵士的肉食,那些質地柔軟的羊毛,可以用來做書寫的工具,比起拿刀刻寫要輕鬆得多,於是,中國的毛筆出現在了這個時期,改寫中國筆曆史的瞬間就落在了寧夏大地上。

三 400年:戰略防禦設施形成

“它像一條找不到頭尾的灰色長蛇,伸展在大漠中,它已經完成了保衛中原帝國抵禦北方蠻夷入侵的曆史使命。我們看到路邊矗立起的無數烽火台,它們是已逝去的輝煌時代的黯然無聲卻又是雄辯有力的見證。烽火台一座接一座,似心跳一般有規律地隱現在道路的塵土和冬天的寒霧之中,似乎鐵了心要和事物的消亡法則抗拒下去,不管經曆了多少世紀的滄桑,卻依然挺立在那裏。”這是20世紀30年代,斯文·赫定用詩意般的文字所讚歎的漢代長城。

秦長城並沒有真正發揮修建者預期的作用,沒能有效地抵禦遊牧民族的侵犯。秦朝滅亡後,長城隨著帝國的威嚴喪失而變成了一截沒用的土牆。漢朝前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顧及寧夏地區,使這一地區成為匈奴馳騁掠殺的舞台。直到漢武帝時,隨著國力強盛,也隻是對戰國秦長城做了簡單的維修,北部寧夏仍然處於匈奴人之手。公元前166年,14萬匈奴鐵騎就跨過了這段長城,進入關中。

漢朝出現了“不畏南虎,但懼北雞”的現象,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在中原王朝眼裏一直是野蠻、落後的“雞”,但他們的軍事威脅卻強於“虎”,隨時可能導致王朝政權大廈的坍塌。漢文帝時的著名政治家晁錯就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修築長城防備匈奴的議論:“胡人……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鈁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不難看出對遊牧民族是看做走獸般的,但也看出修築長城的緊迫感。晁錯指出:這些草原上的遊牧者時而抵達邊界,時而遠去,如果漢文帝不救早前移居邊界地區的人,那些邊民就會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應該修長城,立關城,設關險,才能解決胡人的騷擾問題。

和秦始皇起用蒙恬通過軍事手段鞏固長城一樣,公元前133年起,漢武帝先後任用衛青、霍去病等著名戰將,統兵數十萬北上,將寧夏北部的匈奴驅趕到河套之外,在仿效秦始皇修築長城的過程中,漢軍用了20多年時間,鞏固寧夏境內長城的同時,將漢長城的“外城”延伸到了陰山之下,使寧夏境內的秦長城成了漢長城的“內城”。沒有史料的明確記載,漢武帝在一生中到底出巡過幾次,但他就在漢軍將寧夏納進漢朝版圖後,先後6次來到寧夏南部地區巡察,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帝王中第二個將足跡踏進寧夏者。帝王的親臨以及漢武帝的係列開發邊陲政策,逐漸加大了漢朝在寧夏的軍事布防力量、軍屯移民數量和開發力度,使寧夏迎來了曆史上第二次開發高潮。

秦漢400年是寧夏長城豐富與完善的400年,也是漢和匈奴在長城內外拉鋸式爭奪的400年,長城通過這400年,逐漸成了“有備則製人,無備則製於人”的戰略防禦設施。隨著漢朝對匈奴人作戰經驗的豐富,長城的修建也在逐步發展中豐富了自己的內容和質地:起初是用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連接排列的城堡,以傳遞信息和相互呼應、救援。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運動戰略的開始運用以及戰爭改用步兵、騎兵為主力,經常采用野戰和包圍戰等方式,原來的防禦手段遠遠不能滿足軍事上的需要,於是就產生了用城牆把烽火台、城堡、河穀、山崖、壕塹、道路等聯係起來的思想,從而形成一個大規模的防禦體係。這種防禦體係,不同於隻能防守一個都邑或據點的城堡,而構成相當長的防線,防衛著極為廣闊的地區。就寧夏境內來看,這一段長城就是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既有傳遞軍情的烽火台,又有瞭望垛口;既有戍守人員居住的城障,也有邊城作為駐軍和軍需物資的供應地。

漢代長城在寧夏境內的橫穿而過,帶來的不僅是長城內側的安靜,由於漢朝在長城沿線實行的屯田製度,對供給軍餉、發展農業、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等方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以駐防長城沿線的軍隊兼營屯種的形式從漢朝就開始了,這就使寧夏得到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來自中央政權力量的大麵積開發。

四 從邊關到邊關:1000多年的長城輪回

國防安全是任何時期國家執政者所思考的重要課題,古代軍事家們在掌握戰爭的基本戰略之前,敵對雙方往往就把進攻目標集中在對方的財產和資源上,並竭力保護自己的資源。這就決定了長城這樣的軍事設施的出現。

防禦是相對進攻而言的,對匈奴而言,長城就是一道對他們的威懾力進行阻隔的障礙。對中原王朝而言,長城就是一種不安全心理的表現。長城需要它的修築方掌握完善的構建體係,還要有一支數量足夠、訓練有素的常駐守備隊戍守,更需要通曉守禦戰術的指揮人才以及良好的後勤保障條件。綜觀長城史,凡是在這些方麵做得比較出色的,當時的長城就起到了它的預期作用,反之,就成了浪費國力的工程。蒙恬、衛青、霍去病等曆代戰將,就是依靠長城這種防禦性工程,要麼采取固守戰略,要麼以長城為跳板出擊敵方,成就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也凸顯了漢代長城在整個長城曆史上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