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19(3 / 3)

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為了不侵犯後代人的利益。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在不侵犯後代人的利益、不危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謀求當代人的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侵犯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這是不侵的題中應有之義。

盡責就是承擔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個人,首先有家庭責任,首先要承擔起家庭責任,孝老愛親、教育子女,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義的要求,更是做人的根本;其次要承擔起工作責任,對自身的工作職責要認真履行;再次要承擔起公民責任,承擔起法律和道義所要求的,作為一個公民對國家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

誠信就是不以欺詐手段獲得他人信任、騙得他人簽訂合同,嚴格履行依法成立的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履行自身對他人所作出的承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買賣交易、合作協作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複雜,因此誠信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崇法尚德不是口號,也不是複雜的要求,能不能做到不侵犯他人和公眾的合法合理利益,能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最基本的衡量標準。

● 尊重友愛如果說守法是尚德的基礎,守法不侵、盡責誠信是尚德的基本,那麼尊重友愛則是尚德的核心。尊重友愛,從字麵上講,“尊重”就是尊重他人,“友”就是對人友好,“愛”就是愛人助人。

尊重友愛,首先是尊重。每個人都具有需要,其中被人尊重的需要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需要。尊重他人,是對他人人格的尊重,也是對他人需要的滿足。為了表達尊重,社會誕生了禮儀,並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發展。禮儀的本質其實就是尊重,遵守禮儀、講究禮節,其實就是尊重他人。

尊重友愛,其次是友愛。友愛的表現,是感恩認可、理解包容、關心幫助、寬恕忠誠、弘揚正義。感恩是知道他人的好、銘記他人的好、感激他人的好、回報他人的好,不做“忘恩負義”的人;認可是認可他人的人格,接受他人的人格;理解是理解他人的處境,理解他人的困難;包容是包容他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缺點;關心是關心他人的感受,關心他人的處境;幫助是以實際行動解決他人的困難,給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援;寬恕是以直報怨甚至

以德報怨,對他人嚴重傷害自己的行為不予追究或減輕追究;忠誠是對家庭、對國家忠誠,不背叛不出賣;弘揚正義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幫助弱者鏟除不公。尊重友愛,最高層次就是無私奉獻。無私奉獻,就是完完全全不為自身謀求私利,完完

全全為了他人和公眾謀求利益。崇法尚德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崇法尚德,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隻不過,有時我們沒有想明白,有時我們沒有掌握要領。崇法尚德,其要領簡單到隻有十二個字:守法不侵、盡責誠信、尊重友愛。如果你我不想去幫助他人,或者沒有能力幫助他人,最起碼,你我可以做到不侵,可以

做到盡責,可以做到誠信。如果做到這一點,你我就基本稱得上是一個遵守法律、具有道德的人。尚德有三品:第一品,守法誠信、發展自我;第二品,幫助他人、熱心公益;第三品,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如果我們做不到第二品、第三品,我們最起碼可以做到第一品。你我所追求的無非是人生的更加美好,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崇法尚德對於人生美好的決定性意義,然後再掌握一點要領,我們人性中的光輝,就可以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