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造美好的成果中級篇中,我們探討了主動創實地向上。主動創實地向上,展現的是人們的智慧,創造的是美好的成果。本節我們就來深入探討如何激揚你我的智慧,創造美好的成果。求明創實至關重要的深層原因我們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為什麼要認識和運用規律?答案在於,事物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人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如何滿足根本
需要上也具有客觀規律。這些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當人們采取行動、進行實踐時,客觀規律決定了人們行動和實踐的結果。而且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感覺而存在的,人們不能自以為是,隻有實事求是才能獲得對它們的正確認識。
隻有當人們認識了客觀世界,隻有當人們的行動運用了客觀規律時,人們才會獲得所期望的結果;而一旦人們認識了客觀世界,一旦人們的行動巧妙地運用了客觀規律時,人們不但能獲得所期望的結果,甚至還能創造出客觀世界所沒有的事物。
這就是上一章哲學邏輯中探討過的客觀規律論、需要規律論、物質本原論和認識論。事物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過了一定是夏天,不會是冬天,這是客觀規律;物體掉在水
中,重的會沉下去,輕的會浮起來,這是客觀規律;在常壓下水到了100℃會成為蒸汽,到了0℃會結成冰,這也是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人們否認,這些規律就不存在,不會因人們沒有認識到,這些規律就不存在。相反,人們隻有認識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人們的實踐行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們會在冬天到來之前就做好過冬的準備,而不會把冬天的衣物全都丟棄;我們隻有在遊泳水平高的情況下,才敢下到大江、大河,而絕不敢放任幼兒在水邊玩耍;我們會將冷水燒開以煮熟米飯,而不會指望冷水能自然將米變熟。
人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如何滿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人所追求的根本需要具有層次結構性、社會曆史性和覺悟修養性,這是客觀規律。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根本需要拉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成員根本需要的
更好滿足奠定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是人類社會在如何滿足社會成員根本需要上所具有的客觀規律。
需求決定生產,生產反作用於需求;生產決定需求的滿足,需求的滿足反作用於生產(或曰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這是企業在如何滿足需要上所具有的客觀規律。
人生美好的主要構成包括事業成功,包括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生活快樂;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就是要追求事業的更加成功、財力的更加堅實、家庭的更加美滿、人際的更加和諧、自我的更加康強、生活的更加快樂。這是個人在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上所具有的客觀規律。
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人們否認,這些規律就不存在,不會因人們沒有認識
到,這些規律就不存在。相反,人們隻有認識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人們的實踐行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在此過程中,我們能否認識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能否針對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客觀
規律,采取能夠創造實際成果的行動,直接決定了是否能令人生變得更加美好。求明創實的基本方法既然求明創實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求明創實?求明創實的基本方法是:我們在認識上通過察、查、交、學、思、試、行,實事求是地
掌握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把握客觀規律、已有方法和經驗教訓,在行動上針對實際、妙用規律,用心構思謀劃、必要時作出決斷,有力實施行動,並在行動中盡可能深化和更新認識、增強和提高本領、優化和改進行動,以創造實際成果、實際成效和實際成績。
下麵詳細探討這一基本方法。
● 求明要掌握的內容求明是在認識上掌握實際情況,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求明在認識上要掌握和把握的內容如下:求明的內容求明要掌握實際情況,不僅要掌握現在的實際情況,還要力爭掌握將來的實際情況。掌握現在的實際情況,相對容易;掌握將來的實際情況,就比較困難,要在把握客觀規
律的基礎上進行預測。
例如在打移動靶時,射擊者不但要掌握當時目標的位置,更要預判當子彈射出後目標的位置,這樣才能擊中目標;例如在上馬項目時,經營者不但要掌握當時的市場狀況,還要預測今後幾年的市場狀況,這樣當項目上馬後,才能有效利用市場機會。
求明要掌握的實際情況,不僅包括實際條件、實際效果(兩者都是客觀存在),還包括實際需要(包括一定主觀成分)、實際想法(純粹是主觀存在)。
實際需要、實際需求包括一定主觀成分,實際想法則純粹是主觀存在。因為實際需要、實際想法也是實際情況的構成要素,也對創實過程具有影響,因此,也要通過求明來獲得對它們的認識。
例如,在市場營銷中,搞清市場的實際需求非常關鍵;在幫助他人時,掌握他人的實際需要非常重要。
例如,在戰爭中,搞清敵軍主帥的實際想法和下步部署,往往決定戰爭的勝負;在比賽中,搞清對手的實際想法和實際意圖,直接決定我方的技戰術安排是否有效;在市場競爭中,搞清客戶的實際想法,直接決定訂單能否爭取到手;在企業管理中,搞清員工的實際想法,直接決定能否有效激勵員工;在實際工作中,領會領導的實際意圖,直接決定能否讓領導對自身的工作表現滿意。
實際情況還包括實際可能、實際意義等。這裏所講對實際意義的認識,與激潛勵行中的意義認識是一回事;這裏所講的實際可能,則與激潛勵行中的自信相聯係。
法律製度是一種社會存在,可視為實際條件的一部分;道德規範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可視為整個社會實際想法的一部分。法律製度、道德規範,也是求明要掌握的內容。
求明還要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
客觀規律是指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人們是否認識了客觀規律,也不管人們的行動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運用客觀規律,客觀規律總是存在的,總在發生作用。例如萬有引力定律,例如杠杆原理,例如恩格爾定律,等等。
已有方法是指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找到的途徑、步驟、手段等。它是人們針對實際情況、運用客觀規律,通過思考、通過探索而得出來的。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是這樣,例如我國《專利審查指南》中對技術方案的描述:“技術方案是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取利用自然規律的技術手段的集合”。從中可以看出,技術方案、技術手段都是對自然規律的利用。現實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剪刀、開酒瓶的起子、起重機等等,這些產品的技術方案,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為了解決力量不夠大的問題,有效運用了杠杆原理這一自然規律。在社會科學領域也是這樣,例如企業開發市場需求大、有效供應少的產品,就是為了更好地獲得盈利,對市場供求規律的有效運用。
一般而言,已有方法都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運用。隻不過有時人們已經認識了已有方法背後的客觀規律,有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已有方法背後的客觀規律。
人們還沒有認識已有方法背後的客觀規律,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人們隻是發現采用這種方法比較有效,好比人體經絡,人們已在大量應用對人體經絡進行按摩和針灸的方法,但對經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還沒有深入認識;二是,人們隻是向他人學習了應用方法,但對方法背後的客觀規律還不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比有人會駕駛汽車,但對汽車的結構和運行規律不一定了解。
由於已有方法都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運用,因此,當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客觀規律,或者找到了更好地運用客觀規律的途徑,已有方法就被新的方法超越。
經驗教訓,是一種通過自己或他人的實踐行動,而總結出來的對客觀規律或行動方法的初步認識。
求明要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
如果不存在已有方法,則把握客觀規律,總結經驗教訓,有助於找出行動方法;
如果存在已有方法,那麼一方麵,把握已有方法,就可以直接應用這種方法或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這種方法;另一方麵,把握客觀規律,總結經驗教訓,不但可以“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應用已有方法,還可以對已有方法進行改進,甚至可以找到全新的、更好的行動方法。
● 求明的七種途徑我們如何求明?主要通過察、查、交、學、思、試、行七種途徑來求明。求明途徑圖察:人們親自通過自己的眼睛,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來獲得對外界事物的感性認識。
有時,要輔之以觀測、測量工具或儀器,如望遠鏡、顯微鏡、尺子、天平等。例如人們對天氣情況的觀察,對物體長度的測量,對某個單位的考察,對敵軍部署的偵察,等等。
查:人們通過對外界事物本身或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來獲得第一手的資料。例如,人們對市場情況的調查,對工作結果或健康狀況的檢查,對網上信息的查詢,對證件執照的查驗,等等。
交:人們通過信息交流、語言交流、情感交流來獲得信息、了解想法、加深認識。例如,從朋友口中得知哪個行業比較興旺,從客戶口中得知他們對產品是否滿意,與同事討論或辯論以加深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收到來信了解某事的狀況,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等等。
學:人們通過接受老師的言傳身教、從書本中吸收知識、請教他人或模仿他人,來獲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例如,人們自小接受的學校教育,參加的各種培訓,閱讀書籍,向專業人士請教,臨摹名師的書貼畫作,模仿某位藝人唱歌表演,等等。
思:人們通過思考來辨別信息的真偽,分析事物的聯係,想象事物的本質,琢磨事物的規律,推測事物的發展,以獲得理性的認識。例如人們看到廣告、聽取消息後對真偽進行思考辨別,對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原理進行思考,對競爭對手的內心活動進行分析,對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勢進行預測,等等。
試:人們通過嚐試、試驗來認識客觀情況,研究客觀規律,檢驗認識對錯。例如,對某款服裝動心,可以試穿一下,看看實際效果;遺忘文檔的密碼,可以多想幾個最有可能的字符組合嚐試一下,看看能否打開;不了解一種材料的熱性能,可以進行熱試驗,研究這方麵的客觀規律;研究發明了一款新產品,可以先行試製,檢驗技術方案是否完善;投資生產新產品,可以先行試銷,檢驗銷售效果是否理想;不知某批產品的性能是否合格,可以抽樣模擬使用條件進行試驗;不知某項改革是否可行,可以設立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驗。
行:人們通過行動、通過實踐來認識客觀情況,研究客觀規律,檢驗認識對錯。例如,指揮員認為某種作戰部署能打敗敵人,到底能不能打敗,通過實際戰鬥就檢驗出來;企業家認為某種經營舉措能夠達到目的,到底能不能達到目的,通過實際執行就檢驗出來;乒乓球教練認為比賽戰術正確,到底正確不正確,通過運動員上場比賽就檢驗出來。當實踐的結果符合預期時,表明認識是正確的;當實踐的結果不符合預期時,表明認識是不正確的,這時要進一步改正和深化認識,然後再回到實踐,在實踐中再次檢驗認識是否正確。
試驗是一種特殊的實踐。
試是一種特殊的行,試驗是一種特殊的實踐。當人們對認識的正確與否沒有把握,直接進行正式的實踐,可能要冒很大的風險、花費很大的成本、帶來很大的損失時,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是先進行試驗。試驗,是模擬實際條件小規模地進行實踐,是在控製風險、控製成本的情況下進行實踐。
例如,人類在試製宇宙飛船時,一般不直接載人,而是首先載上動物進行試驗,如果動物在上天並返回後還活著,再考慮載人。如果直接載人的話,那就太不把人的生命當回事了!
例如,國家在進行某項重要改革時,一般不直接推開,而是首先選擇幾個地區進行試驗,這些地區稱為改革試驗區。如果改革在試驗區內取得實際效果,證明確實可行,再考慮在全國範圍推廣這項改革。
總之,試驗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試驗這種形式,既控製了風險、控製了成本,又檢驗了認識、發展了認識,對於求明過程有著重要意義。
實踐,是求明的基礎途徑,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前麵探討了求明的七種途徑,其中“試”是一種特殊的“行”,因此七種途徑實質上是六種途徑。在這六種途徑中,行是一種基礎的途徑,實踐是一種基礎的途徑。
首先,“察”、“查”、“交”、“學”這幾種途徑,都離不開實踐的支撐作用。例如“察”、“查”、“交”、“學”可能要深入實地才能進行,這要靠行走這種實踐來作支撐;例如要知道水果的味道,這要靠品嚐水果這種實踐來作支撐;例如對設備內部進行觀察,這要靠拆開設備這種實踐來作支撐;例如深入敵方陣地進行偵察,這要靠火力掩護、吸引調離敵人這種實踐來作支撐。
其次,通過“察”、“查”、“交”、“學”得到的感性認識,經過“思”這種途徑的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不經過實踐的檢驗,不能確定是否正確。隻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為正確。
再次,通過“查”、“交”、“學”從他人處得到的理性認識,在我為間接經驗,在人則為直接經驗,如果他人已通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則可以相信;否則,這種正確性也值得推敲。總之,其是否正確,也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歸納起來講,人們由於創實的需要、由於實踐的需要,而在實踐中認識事物,在實踐的支撐下通過察、查、交、學、思等多種途徑認識事物,先產生感性認識,然後由淺入深、由片麵到全麵,產生理性認識;然後把這種認識再回到實踐中進行應用,當實踐中人們達到了頭腦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就被證實是適合於客觀情況的;如果人們未達到頭腦中所預想的結果,人們就進一步改正和深化認識,然後再回到實踐進行應用,在實踐中檢驗認識是否適合於客觀情況。
通過實踐而認識事物,又通過實踐而檢驗認識和發展認識;從感性認識而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到指導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總之,實踐是求明的基礎途徑,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七種途徑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求明。
求明的七種途徑,各有優點、各有長處。我們要善於把七種途徑相結合,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重點途徑,更好地求明。
感性與理性、學與思、知與行三結合
“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西方哲人康德如是說。隻有感性認識,沒有理性認識,人們的認識則是茫然的;隻有理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人們的認識則是空洞的。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兩者結合,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中如是說。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困惑而更加危險。這句話可視為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思考,不對知識進行辨別、推敲,不聯係實際,不思考如何應用,那麼這隻是機械地記憶知識,至多算個應試高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隻是一味地埋頭苦思而不向他人學習,不向書本學習,則隻會產生更多的困惑,正如孔子所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隻有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把前人的智慧真正轉化成了自己的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朝詩人陸遊如是說。書本上得到的認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事物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知識,必須親身去躬行、去實踐。正如書上告訴你,蘋果的滋味是什麼樣的,但你不親自去嚐一嚐,你還是不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正如書上告訴你,遊泳該如何去遊,但你不親自下水去遊一遊,你還是不能掌握遊泳的技巧。
● 求明的最大原則求明的最大原則,是實事求是,而不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是不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去認識事物,隻是想當然,把自己的主觀想象當
成正確的認識。實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而絕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去認識事物。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會自動跑到人們的頭腦中。不采取上述七種途徑實事求是地認識
事物,而隻是憑空想象,這種想象不可能完全正確,按照這種想象去行動、去實踐,不會取得任何效果,有時甚至帶來致命的損失。實事求是,就是遵循客觀性原則,就是重視實證,就是崇尚理性,就是講究科學。
● 創實的兩個環節在求明的基礎上,為了使行動真正做到針對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真正能夠創造實
際成果,人們在實施行動之前,往往需要構思謀劃,必要時還要作出決斷。因此,創實一般包括構思謀斷和實施行動兩個環節。通常情況下,特別是處理重要的事情,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構思謀斷和實施行動是兩
個步驟,先構思謀斷、後實施行動。所謂“謀定而後動”,就是典型的先構思謀斷,後實施行動的例子。情況緊急時,來不及等待構思謀斷後再實施行動,這時往往邊行動,邊構思,然後用構思的結果指導後麵的行動。
兩者比較,一般先構思謀斷,後實施行動的效果比邊行動、邊構思要有利一些。前者在構思謀斷上有充分的時間、良好的條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預先做好構思,預先做好準備比較好。隨著曆史的進步,現代社會對於各種緊急事件,連應急預案都要預先製定,一旦緊急事件發生,則可以立即按照應急預案進行處置,這樣比邊行動、邊構思的效果,顯然要好得多。
● 構思謀斷構思謀斷,是創實的第一個環節。通過求明,我們對實際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客觀規律、已有方法、經驗教訓有了一
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通過對行動的結果和過程,進行構思謀劃,必要時作出決斷,解決做什麼、如何做的問題,解決行動的目標辦法問題,使行動更具智慧,更能創造實際成果。
更具體一點,構思謀斷就是具體明確宗旨、使命、方針,確定理想、願景、目標,找出
辦法、思路、策略,製定規劃、計劃、方案或作出選擇、決策、決斷。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使行動針對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針對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圖示所謂針對實際情況,就是一頭針對實際需要,或針對在滿足實際需要中出現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