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15(3 / 3)

“人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性”。這句話的含義是:人們在追求滿足根本需要的過程中,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具有客觀規律。這種客觀規律性除了本節後續要探討的本質社會論、心誌行動論外,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1 層次結構性。

需要的層次

人的需要一般包括從低到高的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規律於1943年被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

生理需要是指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對食物、水分、空氣和睡眠的需要等。安全需要是指人們保護自己以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的需要,如對生命安全、勞動安全、職業有保障的需要等。社交需要是指人們要求與他人建立關係或感情的需要,如對親情、友情、愛情的需要,對歸屬於某一團體、接納、信任的需要等。尊重需要是指對自尊以及來自於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如在工作中不甘落後、取得成績後具有成就感自豪感等,這些是自尊需要的表現,如希望取得的成績被他人認可,這是被人尊重的需要的表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個人對自身成長發展、發揮潛能、實現理想的需要,例如一個音樂家在創作樂曲、一個畫家在畫畫、一個詩人在寫詩、一個企業家在創業、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在幫助他人中,感受到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需要的層次性表現在,在不考慮社會曆史、覺悟修養等因素的前提下,人們對需要的追求是由低到高進行的。在一般情況下,隻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層次需要的滿足;而且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也一定會追求高一層次需要的滿足。

人們希望滿足的需要還具有結構性。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人們的需要可劃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經濟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生態環境需要和一般社會需要,還可劃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

自然需要就是人們的生物學需要,包括對飲食、睡眠、休息和運動的需要等。社會需要是指人類特有的勞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物質需要指向社會的物質性產品,以占有這些產品而獲得滿足,如對工作條件和勞動條

件的需要、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指向社會的各種精神產品,如對文藝作品

的需要、欣賞美的需要、閱讀報紙雜誌和上網的需要、觀看電影電視的需要等。

總之,人們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上,首先具有層次結構性。

2 社會曆史性。

人們所希望滿足的具體需要,與人們通過實踐滿足需要的能力,與社會條件和曆史發展階段密不可分。

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所希望滿足的需要不同。以飲食為例,原始人靠茹毛飲血維持生命,後來人們追求吃飽,再後來追求吃好,再後來發展到吃補,吃得綠色,吃出健康;以出行為例,古代的人們想象不出汽車是什麼樣子,當然不可能有對汽車的需要,但現在汽車正在向家庭普及,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需要。

社會地位不同,所希望滿足的需要不同。對於“蟻族”而言買房屬於迫切需要,對於山區裏的孩子上個好學、有病能治屬於迫切需要,而有錢人不愁吃、不愁穿,房子一套又一套,所希望滿足的需要當然與“蟻族”、與山區裏的孩子相比,自然也有些不同。

社會習慣不同,所希望滿足的需要不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習慣,這使得不同的民族在根本需要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美國的社會習慣中講究獨立,年輕人成年後在經濟上注重獨立性,父母在支持成年子女的需要上並不強烈;中國的社會習慣中崇尚家的概念,不少父母需要支持成年子女成家、買房、立業,這便是中國與美國社會習慣的不同,或者說文化的不同,給兩國人民在需要上帶來的不同特點。

總之,人們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上具有社會曆史性。

3 覺悟修養性。

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群體,在思想覺悟、自身修養上存在著差異,這也造成他們在希望滿足什麼樣的需要上存在著差異。

有些人覺得勤奮非常重要,那麼他在工作學習中就會經常克服和放棄對懶惰舒適的需要,追求滿足自己的高層次需要;有些人覺得舒適非常重要,那麼他就會經常為了滿足對舒適的需要,而放棄很多的努力機會、放棄對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有些人有著很高的道德修養,看見別人落難,他就會產生幫助他人的需要;有些人的道德修養低一些,對別人的困難可能視而不見。

有些人有著很高的藝術修養,對音樂、美術等藝術的需要重於對吃喝玩樂的需要;有些人根本不懂藝術,對吃喝玩樂的需要可能遠比對藝術欣賞的需要更強烈。

正是因為覺悟修養的差異性,在人類曆史上,有那麼一批人,因為他們有高的覺悟和修養,往往不過多考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為了實現理想和事業勝利而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生命。

總之,人們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上,還具有覺悟修養性。

“人在如何滿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性”。這句話的含義是:人們在追求滿足根本需要的過程中,如何滿足根本需要具有客觀規律。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在如何滿足社會成員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例如,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根本需要拉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成員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奠定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由此,社會可通過對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進行革命或改革,通過對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進行革命或改革,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更好地滿足社會成員的根本需要。中國深化了對這種規律的認識,在總結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通過經濟建設把蛋糕做大,通過社會建設把蛋糕分好,通過政治建設保障公平正義,通過文化建設打造“文化軟實力”,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留住藍天綠水,此外還通過國防軍隊建設確保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安全,通過對外交往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所有這些,歸結一點,就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就是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根本需要。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除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外,還有一對矛盾,即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根本需要與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根本需要與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之一,是社會三大基本矛盾中更為根本的一對矛盾。這也就更能解釋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三大基本矛盾中其他兩對矛盾基本緩和的條件下,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原因。

對於個人而言,在如何滿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例如,人生美好的主要構成包括事業成功,包括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包括生活快樂。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就是要追求事業的更加成功、財力的更加堅實、家庭的更加美滿、人際的更加和諧、自我的更加康強、生活的更加快樂。

對於企業而言,在如何滿足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例如,需求決定生產、生產反作用於需求;生產決定需求的滿足、需求的滿足反作用於生產(或曰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前麵我們探討過,需求是指既有支付能力、又有願望購買某種具體產品的需要。企業正是運用這種客觀規律,了解顧客需求、創造顧客需求、針對顧客需求、滿足顧客需求,在滿足客戶需求中,滿足企業自身需要。經濟學特別是微觀經濟學、經營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對這些規律做了深入的揭示。

由此,引出需要規律論的方法論:

人的實踐應當盡可能運用有關需要的規律。

運用妻子存在被尊重和被愛的需要這一規律,越來越多的男人們在妻子的生日那天為她送上鮮花;運用人們存在被尊重和被關心的需要這一規律,在節日裏我們都會給遠方的親人和朋友送去一聲問候;運用人們存在減輕家務勞動的需求這一規律,家電企業生產了洗衣機、洗碗機並源源不斷地投向市場;運用人們存在希望出行更快捷、更舒適的需求這一規律,各種汽車一台接一台地從4S店中銷售出去。這些規律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滿足我們的根本需要。

(九)本質社會論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同一人的價值具有兩重性。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的含義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與無生命的物體相區別,與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相區別,本質就在於現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在於人的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存在於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之中,沒有人能脫離開這種社會關係。我們的食物和用品來自於市場,不是所有的食物和用品都靠我們個人單獨種植、單獨收獲、單獨享用;我們工作的單位由多人構成,大家配合共同完成工作;就連個體戶做生意的原料也是市場上買的,產品也是要賣給他人的;就連農民種地的工具和化肥也購於市場,收獲的糧食也銷往市場;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家庭關係、工作關係、朋友關係等等。

“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關性”。這句話的含義是:由於現實中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決定了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即不同的人在需要上具有相關性,不同的人在需要的滿足過程上也具有相關性。

寶寶不舒服了,媽媽心急,寶寶的需要與媽媽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孩子上學進步快,父母高興,孩子與父母的需要具有相關性;老人年紀大了,做兒女的特別擔心,老人與兒女的需要具有相關性;老板希望企業的效益越來越好,員工也希望多領一些獎金,老板與員工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幾人一起創業,都希望把事業做起來,創業團隊成員的需要具有相關性;菜市場裏的菜越來越貴了,我們希望自然災害少些、農業的收成好些,消費者和農民的需要具有相關性;金融危機過去了,企業在海外的客戶陸續來訂單了,企業希望海外客戶的生意越來越好,企業和客戶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國家經濟發展得好,大家的生活就改善得好,個人和國家的需要具有相關性。

買水果稱重時稱得不準,要麼顧客多付賣主多賺,要麼顧客少付賣主少賺,顧客和賣主的需要具有相關性;簽好的訂單,可采購原材料時發現原材料漲成天價,如果企業履行合同,則企業受損,如果企業不履行合同,則客戶受損,企業和客戶的需要具有相關性;十字路口人多車多,汽車讓行人先行,汽車就慢了,汽車搶道先行,行人就慢了,車主和行人的需要具有相關性;貪官貪了,群眾怒了,官員和群眾的需要具有相關性;企業偷排了,居民遭殃了,企業和居民的需要具有相關性。

前麵講過,人的需要與人的利益相聯係。人的需要具有相關性,也就是人的利益具有相關性。現實生活中,不同利益群體在利益上的關係和聯係,有時比較簡單,有時則比較複雜。

“同一人的價值具有兩重性”。這句話的含義是:由於現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決定了人的價值具有兩重性。人既可以利用自身價值去滿足自我的需要,即人具有自我價值;人又可以利用自身的價值去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即人具有社會價值。

在社會價值方麵,人們為他人和社會盡責任、作貢獻,但又可以從他人和社會獲得尊重和滿足;在自我價值方麵,人們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也可以減輕他人的負擔,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是可以相互統一的。

人們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開發生產深受顧客歡迎的產品並投入市場,以滿足顧客的需求,這是人們社會價值的體現;同時人們會收取顧客的貨款並獲得盈利,滿足人們自身的需要,這又是人們自我價值的體現。

當見義勇為的英雄救出遇到生命危險的人,他不但為他人、為社會作出了貢獻,體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而且他也從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和讚揚中,滿足了自己對於尊重、對於自我實現的需要,體現了自我價值。

家庭困難的孩子在大學期間,勤工儉學,積極打工獲得收入,不但滿足了自身的生存和上學的需要,體現了自我價值;而且這種行為也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體現了社會價值。

企業家打拚一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不但滿足了自身的需要,體現了自我價值;而且這些財富歸根結底是社會的財富,這些財富增加了社會和國家的財富總量,這又體現了社會價值。

以上是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相統一的例子,以下則是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不統一的例子:

為富不仁的人,為了滿足自己對財富的需要,在食品中摻假、摻雜、摻毒,在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侵害了社會的利益;為官不廉的人,為了滿足一己之需,貪汙受賄,侵害了百姓的利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由此,引出本質社會論的方法論:

人的實踐應當盡可能崇尚法製道德。

崇尚法製,通過法律製度的製定、執行和遵守,人們才能平衡相互之間在需要、利益上的負向相關性和矛盾性。崇尚法製,就是人們要尊重社會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就是追求自身利益必須在不侵犯他人與公眾的合法利益,並且盡責誠信的前提下進行。

崇尚道德,通過道德的培育、樹立和遵循,人們才能平衡相互之間在需要、利益上的相關性,防範和化解矛盾糾紛,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崇尚道德,就是人們要在不傷害他人與公眾的合理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奉獻愛心,在追求自身根本需要的滿足中實現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滿足自我需要的更好統一,在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中做到實現社會價值、實現自我價值的更好統一。

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律可視為道德的底線,是一個社會所能允許的最低道德標準。崇尚法製道德中崇尚法製是基礎,崇尚道德是更高的標準。

遵從交通規則,按照交通信號燈行事,十字路口的行人和汽車再多,秩序也會井然;遵從市場規則,市場裏的人再多,買賣交易也會公平有序;如果在創富的過程中守法,夜半就不怕鬼敲門;如果在開車之前你不沾酒,你就經得起警察的檢查,與酒駕罪行絕緣。

崇尚社會公德,出門別人不鬧心,你也快樂;崇尚家庭美德,自家的窩就會被營造得溫馨;崇尚為政之德,你就會是一個受人民愛戴,被人民銘記的好官;崇尚職業道德,你就會收獲職場的回報、良心的安寧;崇尚商業道德,你就會在商場贏得好品牌、好名聲。

(十)心誌行動論

同一主體的各種需要之間往往具有矛盾,這種矛盾影響心誌,進而影響行動。

“同一主體的各種需要之間往往具有矛盾”。這句話的含義是:同一個人或同一群體的各種各樣的需要之間,往往存在著矛盾。

例如,有人想好好工作,但又想過得舒適休閑;有人想創業,但又害怕創業的失敗;有人想資助失學兒童,但又想減少開支積累經濟實力;有人想追求遠大夢想,但又不希望經受長期的堅持和曲折。這實際都是不同需要之間具有矛盾的表現。

“這種矛盾影響心誌,進而影響行動”。這句話的含義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存在,使人們在追求某一種需要的滿足時,心情受幹擾、意願不堅決、意誌不持久、創造力不活躍,由此影響行動。

例如,有人想好好工作,但想過得舒適休閑的需要又比較強烈,這樣便造成遇到工作簡單、不苦不累、容易取得成果時,工作有勁頭,行動積極高效;工作有難度、較苦較累或者不易取得成果時,工作勁頭不足,行動消極拖遝。

例如,有人想創業,但拒絕創業風險的需要又比較強烈,除非有一個特別好的、成功就在眼前的機會,這類人一般不容易下創業的決心,不容易邁開創業的步伐。

例如,有人想資助失學兒童,但想減少開支積累經濟實力的需要又比較強烈,這樣就猶豫不決,很難下定決心,很難付諸行動。

例如,有人想追求遠大夢想,但想逃避艱難困苦和長期努力的需要又比較強烈,這類人在追求遠大夢想的過程中,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容易灰心喪氣,很容易放棄自身的追求。

由此,引出心誌行動論的方法論:

人的實踐應當盡可能凝聚心誌。

在追求滿足根本需要的過程中,針對同一主體多種需要之間的矛盾,應當區分根本需要與非根本需要,針對認準的根本需要的真正重點,放棄對某些非根本的、惰性的、虛幻的、低級趣味的、逃避困難的、情緒化的或者相對次要的需要的滿足,凝聚心誌,克服心理上的不利因素,從而采取更加積極、更加堅決的行動。

比較常見的,放棄對舒適的過分需要,就可以令我們減少懶惰、更加勤奮,凝聚心誌工作、學習和生活,就可以使我們“先苦後甜”,體驗到更加美好的奮鬥成果。

而舍生忘死則是一種英雄的境界,“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曆史上一代又一代英雄們,在追求國家、民族和一切他們認為值得獻身的事業中,當形勢需要他們付出生命的時候,他們就真的敢於放棄對生命延續的需要,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人生價值的大實現,換來人生的大美好。

以上完成了對根本方法論的哲學基礎的探討,這些基礎即10個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以及由這些根本看法引出的方法論,本書的附圖6對此做了全景式的展示。

為了使我們的探討更加透徹,本節筆墨較多。你我探討到這裏,大腦都會是一片空白,迷迷糊糊、模模糊糊,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沒關係,在下一節中,本節的所有內容就像若幹顆珍珠,被一根紅線貫穿了起來,化繁為簡,一目了然。

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本節中探討的能動知行觀這樣一個提法,以及行為辯證法所包含的主要內容,都是現行教科書中所沒有的,這一點希望朋友們特別是準備考試的朋友們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