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實際,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客觀規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過了一定是夏天,不會是冬天,這是客觀規律;物體掉在水中,重的會沉下去,輕的會浮起來,這是客觀規律;在常壓下水到了100℃會成為蒸汽,到了0℃會結成冰,這也是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人們否認這些規律那麼它們就不存在,不會因人們沒有認識到這些規律那麼它們就不存在。相反,人們隻有認識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人們的實踐行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會在冬天到來之前就做好過冬的準備,而不會把冬天的衣物全都丟棄;我們隻有在遊泳水平高的情況下,才敢下到大江水河,而絕不敢放任幼兒在水邊玩耍;我們會將冷水燒開以煮熟米飯,而不會指望冷水能自然將米變熟。
由此又引出了一個方法論,那就是:
人的實踐應盡可能運用客觀規律。
我們可以運用杠杆原理,以較小的力撬動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運用光電轉換原理,讓太陽能電池發電。總之,運用客觀規律可以讓我們做到很多事情。
(六)矛盾法則論
事物的運動具有矛盾規律(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不平衡性),事物的變化具有質量互變規律,事物的發展具有否定之否定規律。
“事物的運動具有矛盾規律(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這句話的含義是:事物的運動具有矛盾規律,矛盾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這一完整科學體係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聯係的實在內容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聯係和發展的實質,也是貫穿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中心線索;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又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麵都有其特點;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各種矛盾及矛盾諸方麵在矛盾總體中分別表現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
“事物的變化具有質量互變規律”。這句話的含義是:事物的變化具有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的規律。一方麵,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麵,質變向量變轉化,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而且可以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做到“胸中有數”,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原則,防止“過”與“不及”。
“事物的發展具有否定之否定規律”。這句話的含義是:事物的發展具有否定、再次否定的規律。事物的這種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矛盾規律,以及以矛盾規律為基礎而延伸出的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分別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也是根據客觀規律論,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分別所具有的規律。
矛盾法則不僅適用於客觀事物,也適用於存在與意識的關係。因此在附圖6中,從矛盾法則論的框中引出一條線,指向表述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的框。
毛澤東的《矛盾論》是與《實踐論》齊名的哲學名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
還是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一個大學生畢業以後走向社會,在經濟上掙錢與花錢就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的雙方,掙錢與花錢是對立的,掙錢讓大學生手中的錢越來越多,而花錢則會讓錢越來越少;同時掙錢與花錢又是統一的,花錢可以滿足生活需要,讓生命存續、讓身體健康,花錢還可以參加培訓學習、給自己充電,這樣又進一步增強了掙錢的能力;因此掙錢與花錢就是大學生個人生活中經濟運動的一對矛盾。然而這位大學生如果控製不好,花錢大幅超過掙錢,把以往掙的錢全部花光,就成了“月光族”,成了“負翁”,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個人生活中的經濟變化由量變發展到了質變;如果大學生理財有方,職業發展得好或自主創業順利,掙錢大幅超過花錢,積累的錢越來越多,十萬、百萬、千萬,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這也意味著大學生的個人生活中的經濟變化由量變發展到了質變。如果大學生由“負翁”發展到有金錢積累進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可是富不過三代,三代以後又由富變窮,然後後代經過努力又由窮變富,這就是否定之否定。
由此又引出了一個方法論,那就是:
麵對事物矛盾,人應注重運用辯證方法,把握度和在曲折中前進。
因為矛盾的普遍性,我們在麵對事情時,就要注重協調、解決、化解矛盾,就像操作手動擋汽車,離合器、油門的油離配合要好,這樣換擋才能平順;因為矛盾的特殊性,我們在麵對事情時,就要注重把握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像作為業務員,對待外銷的客戶、內銷的客戶,對待美國的客戶、非洲的客戶,應當考慮客戶是否具有不同需求和特點;因為矛盾的不平衡性,我們在麵對事情時,就要善於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抓住要點,例如找準自己工作的要點,優先做好重點工作,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度在質變量變關係中的重要性,我們在麵對事情時,就要善於要把握好度,例如在麵對客戶時,既要尊重客戶、為客戶服務,又要自尊自信、維護本單位的利益,找準並把握好中間的度;因為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我們在麵對事情時,就要認清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麵對成績不自傲,麵對挫折不氣餒。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厚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易經》、《道德經》等經典著作中均包括十分豐富的辯證法則,例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均含有深厚的辯證法哲理。
傳統文化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近來不少學者認為,《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易經》不但是群經之首,而且是群經之始,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很多重要思想都是從《易經》中發源出來的,《易經》是諸子百家之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頭。
《易經》對世界最基本的認識就是世界是由陰、陽構成的,陰、陽其實就是矛盾法則中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上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過曆代傳承和完善的太極圖,形象地展示了陰陽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我們祖先留下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至今對於我們仍然具有重要啟迪和借鑒意義,需要我們辯證地傳承和發展。現在國際上有不少學者在研究《易經》、《道德經》等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道德經》在全世界的譯本量僅次於聖經,連韓國的國旗上都有一個太極的圖案。
行為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中的客觀規律論首先承認了事物的發展都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在實踐中,人們進一步發現,不僅客觀事物具有客觀規律,人的行為也具有客觀規律,人要作出什麼行為,人為什麼要作出這種行為,其中都蘊含著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例如你、我、他,表麵上好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規律可循,但事實上,我們每天、每月、每年在幹什麼、為什麼幹,其實都在受某些客觀規律的支配,例如我們必須要吃飯,我們成年後必須要養家糊口、照顧家庭,等等。這些客觀規律,就是從唯物辯證法中延伸出的行為辯證法。
行為辯證法包括四個根本看法:一是需要論,二是需要規律論,三是本質社會論,四是心誌行動論。
(七)需要論
人都具有需要,都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
“人都具有需要”。這句話的含義是:每個人都有著需要,由個人組成的群體,例如家庭、單位、企業、組織、團體乃至國家和民族,也都有著需要;即使舊的需要滿足,也會有新的需要產生,除非個人生命終止、群體完全消失。總之,人都具有需要,這是一條客觀規律。
“人都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這句話的含義是:人們的需要包括根本需要和非根本需要,人們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不管是自發地還是自覺地,都在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都在追求通過自身的行為,使世界在它原先的運行軌跡上有所改變,以便更好地滿足根本需要。
需要是人們感到某種缺乏並希望獲得滿足的傾向。
舉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我們渴了,除非條件不允許使得我們喝水的行動延後外,我們一般會立即喝水,滿足身體對水的需要;如果我們的孩子誕生了,除非條件不允許,我們一般都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營養、更好的教育,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滿足我們對孩子的愛的需要;如果我們喜愛聽歌,隻要遇到我們喜愛的明星或藝術家來到我們的城市開唱,除非條件不允許,我們一般會如期參加這種演唱會,滿足我們喜愛音樂熱愛藝術的需要;如果我們是一位好的幹部,麵對群眾有困難時,我們一定會采取措施來幫助群眾,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滿足我們自身忠於職守的需要。
▲ 人的需要與人的利益相聯係。利益是對人們有好處的事物,即利益是對需要的滿足有利的事物,某事物之所以是某人的利益,原因在於該事物對滿足該人的需要有利。生活中,我們說維護某人的利益,就是指維護對滿足某人的需要有利的事物。人的需要與人的利益相聯係,人的根本需要與人的根本利益相聯係。
▲ 人的需要與人的價值相聯係。人的價值又稱人的人生價值,是指人對於社會、他人或自身需要的滿足所具有的意義。人的根本需要的滿足,與人的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辯證關係,人生價值的實現也是一種根本需要,這種需要是根本需要中最高端的部分。曆史與現實中,無數的人在追求著自己對於自身、家庭、單位、社會所具有的價值的實現,在追求著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
▲ 人的需要與人的能力相聯係。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很弱,所以人們茹毛飲血,生存質量和生活水平很低;當代世界,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人類在生產所需產品、抗拒自然災害、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麵發展迅速,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相對已很強,所以人們的生存與生活狀況與遠古時期有了天壤之別。同理,今天的世界,由於貧富差距、能力不同,不同國家的人們生存和生活水平不一,不同的家庭生存和生活水平不一。古今對比、中外對比,可以發現人的需要與人的能力具有辯證的關係。一方麵,追求需要的更好滿足,要求能力的更好發展;另一方麵,能力的發展程度,又反作用著需要的滿足水平。對於個人,對於家庭、單位、企業、組織、團體、國家和民族等各種群體都是這樣。
▲ 人的需要與人的需求相聯係。需要與需求相聯係,需要包括需求,需求是指既有支付能力、又有願望購買某種具體產品的需要。不通過購買加以解決的需要,不是需求,例如人們對空氣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家務勞動就可滿足的需要,對來自家庭成員的心理慰藉的需要等,這些需要不通過購買加以解決,就不是需求;但人們對醫用氧氣的需要,通過家政人員的勞動才可滿足的需要,對專業心理機構心理幹預服務的需要等,要通過購買加以解決,這些需要就是需求。以上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需要雖然要通過市場購買來加以解決,但沒有支付能力或沒有願望的需要,也不能稱為需求。例如有人向往擁有一套高端住房或一部高級汽車,這是需要;如果他既有支付能力,又有真正購買高端住房或高級汽車的願望,則這種需要就表現為需求。如果他不具有支付能力,則這種需要不是需求;如果他具有支付能力,但還沒有真正購買高端住房或高級汽車的願望,則這種需要也不是需求,隻能算是潛在需求。需求這個詞通常用於經濟管理、市場營銷等場合中。
▲ 人的最終需要與人的派生需要相聯係。人們為了滿足最終需要,往往產生了派生需要,例如為了生產消費品以滿足最終消費需要,人們產生了對機器設備、原材料等工業品的派生需要;為了更方便地獲得消費品並與外界交流以滿足最終需要,人們產生了對公路、鐵
路等基礎設施的派生需要。人們還常常把需要當成動詞使用,表示從人的最終需要或派生需要出發,要求人們做某事,例如人們常說需要學習,需要等待,需要奮鬥,需要付出,等等。
▲ 人的根本需要與人的人生美好相聯係。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人就會產生放鬆、平衡、快樂、幸福等美好的體驗。但人生隻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社會旅程,每個人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因此,每個人最終都走向死亡,但從人生的總和上來講,有些人的人生是美好的,有些人的人生是不那麼美好的。人生的美好與否,取決於人生最終成果與過程質量的總和,取決於人的根本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的總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或曰價值觀,但人的根本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最終都與人生的美好聯係在一起。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從人生的層次來講,從總和的角度來講,就是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
我們不要把需要做庸俗的理解,不要把滿足需要與自私自利對等,需要有低層次的,也有高層次的。
從需要論這個根本看法出發,在人的行為規律上還存在需要規律論、本質社會論、心誌行動論等根本看法,在本節中我們都會逐一探討到。
由需要論引出它的方法論:
人應當主動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為防止片麵的、庸俗的理解,該方法論的全麵表述為:人應當主動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以及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從人生總和的角度來講,就是應當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應當主動地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
這一方法論告訴我們,要從無意識、自發地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中跳出來,更主動、更自覺地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以及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
▲懂得這一方法論,可以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
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取得執政地位後,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理論摸索,在總結正反兩方麵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從需要論這個根本看法出發,從“人應主動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以及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這一方法論出發,“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很好理解。中國共產黨人要實現“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就是要為人民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而服務,為人民謀幸福而服務,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服務。因為需要的滿足與能力的發展相聯係,為了人民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就必須首先要使支撐人民根本需要得到更好滿足的能力得到發展,簡單地講,就是必須要發展,這在和平條件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是硬道理。這從“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前兩個標準的實質是講提高滿足人民根本需要的能力,後一個標準的實質就是講滿足人民的根本需要。
因此,“發展是硬道理”,這一要求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世界任何國家,更是特別適用於那些和平而國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國家。對於“發展是硬道理”中發展的理解,不應停留在“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這種一般哲學範疇上理解,而應理解為生產力、綜合國力的發展,理解為滿足人民根本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種發展最終體現為人民根本需要滿足程度的提高。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第四代領導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有很多人一開始並不理解中央為什麼提出科學發展觀,並不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從需要論這個根本看法出發,從人應主動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以及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這一方法論出發,科學發展觀很好理解。前麵講過,為了人民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就必須首先要使支撐人民根本需要得到更好滿足的能力得到發展,簡單地講,就是必須要發展,為此鄧小平先生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和“三個有利於標準”。但在實際中,發展存在不全麵、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有些偏離了“人民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這一終極目的,片麵追求經濟的發展,片麵追求GDP的增長速度,“三個有利於標準”中對前兩個標準做得較好,後一個標準做得相對不那麼好。因此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本利益與根本需要相聯係,因此,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要求發展不能偏離“人民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這一終極目的,從這一終極目的出發且不能偏離這一終極目的地謀發展,讓發展為這一終極目的服務。以人為本,實際就是以滿足人民的根本需要為根本。
因此,懂得了前麵所述的需要論以及它的方法論,我們更容易懂得為什麼“發展是道理”,更容易懂得為什麼要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對於我們民族的每位成員,特別是對於我們的幹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於我們團結一心,實現偉大的強國之夢。
▲ 懂得這一方法論,可以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作為社會個體存在的個人,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追求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不能消極等待、不能過度依賴,而一定要主動去追求、自覺去追求,要變無意識為有意識、變自發為自覺,這既對個人的幸福有好處,也對社會的進步有好處。
(八)需要規律論
人在追求滿足什麼樣的根本需要、如何滿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觀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