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15(1 / 3)

第二節

基礎

講完了哲學的流派,我們現在再來了解根本方法的哲學基礎。這些哲學基礎的主體是辯證唯物主義,本節也對辯證唯物主義作了新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其實非常簡單,她的內容有著一種別樣的結構美。這種結構上的美可用一張圖來清晰地展現,這張圖就是本書的附圖6。

附圖6 以一種簡潔的方式,展現了那些內容奇長、裝訂奇厚而且越讀越糊塗,越想越複雜的哲學教材的主要內容。本節的內容全是圍繞著這張圖而展開,我們在探討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參照該圖。

在第一節中我們探討過,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理論化、係統化的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方法論。本節的哲學基礎,包括10個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以及由這些根本看法引出的方法論。這10個根本看法互相聯係,並可劃分為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能動知行觀、行為辯證法4個大的部分,這在附圖6中分別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為了使我們的探討更加透徹,本節會多費一些筆墨,由此也會使得這些文字看上去顯得有點長。

但沒關係,在下一節中,本節的所有內容將會被一根紅線貫穿起來,化繁為簡,一目了然。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包括2 個根本看法,一是物質本原論,二是主觀能動論。

(一)物質本原論

物質是客觀實在,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是運動的並且存在於時空之中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特殊物質人腦的機能。世界本原是物質。

“物質是客觀實在,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是運動的並且存在於時空之中的”。這句話的含義是:物質是標誌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在哲學裏物質的意義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物質不太一樣,物質在哲學中專指客觀實在;凡是具有客觀實在屬性的自然界、社會存在以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屬於物質的範疇,具有物質的屬性;這些物質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不管你有沒有感覺到它,它都是存在的,比如桌子上有一隻蘋果,這個房間裏的人看見了,這個房間外的人沒看見,不管看沒看見,這個蘋果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有人沒看見,蘋果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物質,都在運動,都在做絕對的運動,任何靜止都是相對的,世界上找不出任何絕對靜止的物質,物質都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的。

“意識是客觀實在的主觀映像,是特殊物質人腦的機能”。這句話的含義是:任何人腦中意識的內容,都是客觀實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好比鏡子中的圖像是照鏡子的物體的鏡像一樣;意識的內容是一種主觀的映像,可能與客觀存在相符,可能與客觀實在不符,好比鏡子有凹凸、有破碎,鏡子中的圖像與照鏡子的物體相比,有些部分是相符的,有些部分則是變形的、重構的、破碎的;人腦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意識是這種特殊物質即人腦的機能。人類意識的產生,經曆了三個決定性的進步: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一般的動物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

“世界本原是物質”。這句話的含義是:在起源上,意識的內容是物質的主觀映像,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即便是意識中創造的新事物,也是意識在先有了物質世界中相關事物的主觀映像後,才能在意識中創造出新事物的;在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上,意識也是通過實踐這一物質活動才能對物質世界產生反作用,通過實踐這一物質活動才能在物質世界中創造新的事物。

我們可以將以上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們在開車時,我們必須注意道路前方的路況,如果前方有行人或石頭,這些行人或石頭不會因為我們沒觀察到、沒注意到,就變得不存在,如果我們沒發現沒繞開這些行人或石頭,那麼我們就將一頭撞了上去;

同理,如果我們要創立一家企業,我們必須調查了解市場行情,如果市場中存在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客觀阻礙,那麼這些阻礙不會因為我們不知道、不了解,就變得不存在,如果我們沒有了解這些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客觀阻礙並采取措施加以應對,那麼我們就將麵對失敗的到來;

同理,如果我們要找一位戀人,我們就必須注意了解戀人的各方麵情況並評估是否適合自己,如果戀人那方確實存在我們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會因為我們不知道、不了解,就變得不存在,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因素,要麼放棄,要麼做好接受的準備,否則我們就將收獲不幸福的婚戀果實。

以上這些例子雖然道理很簡單,但隻要看看我們的周圍,你會發現類似以上例子中的問題在現實中實在是太多了。越簡單的道理,人們往往越不重視。

由此,物質本原論這個根本看法引出了它的方法論,那就是:

人的認識應盡可能實事求是,而不要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的人,往往忽視身邊的風險、危險,但這些客觀存在的風險、危險,並不會因為人的不注意、不了解,而變得不存在。隻要條件一成熟,這些風險、危險終將會演化成為現實,使人們遭受損失。

隻有實事求是,按照事物本來的麵目去認識事物,才能全麵了解,有所準備,才能避免無謂的損失。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並詳解了實事求是的具體含義,創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則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恢複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就是遵循客觀性原則,就是重視實證,就是理性行事,就是講究科學。

實事求是這一方法,不僅對於國家的事業至關重要,對於每個人的事業學習生活也至關重要。

(二)主觀能動論

意識以及擁有意識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目的、自主、創造性地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通過實踐,物質可以變成意識,意識可以變為物質。

“意識以及擁有意識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目的、自主、創造性地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以及擁有意識的人在實踐的基礎上,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在認識上不僅能反映現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在改造上,還能創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通過實踐,物質可以變成意識,意識可以變為物質”。這句話的含義是:經過實踐,意識可以認識以前不認識的物質,即物質變成了意識;經過實踐,可以按照意識中的內容改造物質,即意識可以變為物質。

人的這種主觀能動性,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我們可以將以上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們在開車時,我們可以觀察道路前方的路況,如果前方有行人或石頭,我們就可以及時觀察到、注意到,並且可以在意識中想象如何繞開這些行人或石頭的辦法,然後通過我們對汽車的操作實踐,及時合理地繞開這些行人或石頭,防止發生交通事故;

同理,如果我們要創立一家企業,我們可以調查了解市場行情,及時掌握市場中存在的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客觀阻礙,並且可以在意識中想象如何應對這些客觀阻礙,通過我們采取合理的應對這些阻礙的實際行動,減少這些阻礙的影響,以取得更好的經營成果;

同理,如果我們要找一位戀人,我們可以注意了解戀人的各方麵情況並評估是否適合自己,並且可以在意識中想象是否應該終止或如何發展這場戀情,並采取合理的實際行動,減少婚戀的不幸福因素。

由此,主動能動論這個根本看法引出了它的方法論,那就是:

人能夠通過實踐追求更美好的結果。

不管遇到任何的情況和境遇,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都能使人具有通過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和影響物質世界,使得物質世界比它原先的運行軌跡,產生更有利於人的結果的可能性。

人的這種主觀能動性,使人們具有通過實踐追求更美好結果的潛能。這種潛能的激發和利用過程,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過程。通過人的潛能的激發和運用,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過實踐,人能夠獲得更美好的結果。

把以上物質本原論、主觀能動論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看出物質與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

辯證關係:矛盾法則不僅適用於客觀事物(這一點即將在後麵的矛盾法則論中探討), 也適用於物質與意識的關係,這種辯證關係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含義是:物質並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不會因為不被我們所感覺就自動消失,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識與其不符而自動改變得與我們的意識相符;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在起源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即便是意識中創造的新事物,也是意識在先有了物質世界中相關事物的主觀映像後,才能在意識中創造出新事物。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含義是: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實踐做到實事求是、認識物質,意識還能夠通過實踐反作用於物質,改造物質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的方法論就是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好的結果,就要實事求是而不要自以為是;“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的方法論就是意識可以通過實踐認識物質世界並改造物質世界,以獲得更美好的結果。

▲ 既然物質是客觀實在,是絕對運動的,那麼物質運動有沒有規律?物質運動有什麼樣的規律?由此引出了客觀規律論、矛盾法則論,此兩者統稱為唯物辯證法。

▲ 既然意識能夠有目的、自主、創造性地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那麼什麼是實踐、實踐有什麼特點?什麼是認識、認識有什麼特點?由此引出了實踐觀、認識論,此兩者統稱為能動知行觀。

能動知行觀

能動知行觀包括兩個根本看法,一是實踐觀,二是認識論。

(三)實踐觀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具有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曆史性。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句話的含義是: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自然界的、動物的活動不是實踐,人的觀念活動也不是實踐;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並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這句話的含義是:實踐是人類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動物是在消極地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則是在積極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實踐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類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實踐是人類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會生命的運動形式,正是在實踐過程中,人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

“實踐具有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曆史性”。這句話的含義是:實踐是客觀的物質的活動,實踐的要素、過程和結果都是客觀的,即實踐具有客觀現實性;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即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這種自覺能動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也是實踐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社會活動,並受著一定曆史條件的製約,即實踐具有社會曆史性。

人們常把實踐稱為行動、行為,或者實際行動、實際行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進行著實踐。例如餓了的時候,我們會動手做飯,在自己的頭腦意識中想好做什麼菜、怎麼做,然後通過我們的烹飪操作來完成飯菜的製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烹飪操作是一種物質性活動,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實踐的客觀現實性;但這一物質性活動又是按照頭腦中的想象來進行的,受我們頭腦的指導,把我們意識中的內容通過這一物質性的活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飯菜,這就是實踐的自覺能動性;同時我們飯菜的原料調料、烹飪的工具,都是在社會上購買的,如果沒有社會提供,我們可能就會遇到困難,而且今天我們飯菜的原料調料、烹飪工具、烹飪方法都與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五百年前或多或少有些區別,都受著曆史條件的製約,隨著曆史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實踐的社會曆史性。

流行時尚手機的生產,醫生為病人進行手術,到超市購物,駕駛汽車在高速上飛奔,幫心愛的人做家務等等,這都是典型的實踐活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改造客觀世界,維持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並且在實踐中提高我們的能力。

(四)認識論

認識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

“認識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句話的含義是: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過程,主體會動用其內部結構的所有功能,對所反映對象的內容進行選擇、整理、改造、解釋、猜想等等。因此不僅能對客觀對象進行直觀的摹寫,而且能對客觀對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僅能反映事物當下的樣子,而且能反映它由於人的改造活動而可能成為的樣子。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並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映像,既是一種反映,又是一種創造,是一種創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創造是人類認識功能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麵,反映離不開創造,反映過程是在創造過程中實現的;創造也離不開反映,是受反映對象的客觀本性製約的。第三,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產生直接經驗和直接知識,這種直接經驗和直接知識經過交流和傳播,又成為他人的間接經驗和間接知識。

“認識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這句話的含義是:主體由於實踐的需要而在實踐中認識客體,先產生感性認識,然後由淺入深、由片麵到全麵,產生理性認識;然後這種認識再回到實踐,當實踐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是適合於客觀情況的;如果人們未達到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或者情況發生變化,人們就進一步改正和深化認識;然後再回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認識是否適合於客觀情況。一句話,通過實踐而認識事物,又通過實踐而證實認識和發展認識;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時不在按照認識論行事。舉個例子,駕駛技能的學習是許多朋友所經曆過的。由於曆代駕駛員的實踐,他們在實踐中總結了一套駕駛汽車的知識和方法,這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這些駕駛汽車的知識和方法對於我們是間接經驗,我們加以學習後,按照教練的指導,開始操作汽車,這是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我們在操作汽車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的不適應、不熟練,然後開始不斷地思考、領悟和總結,這是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然後我們再把自己思考、領悟和總結的操作訣竅、要點和方法再應用到駕駛操作中,看是否正確和實用,這又是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如此循環,我們由淺入深地、由片麵到全麵地掌握駕駛技能,最終通過考試。

通過考試領到駕駛證後,我們開始駕駛自家的汽車,這時往往因為自家的汽車與學習用車不完全一樣,我們又麵臨不太熟練、不太有把握的問題。於是我們又在實踐中了解自家汽車的性能和脾氣,並把這種認識應用到自己的駕駛實踐中,如此進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

能動知行觀:能動知行觀是主觀能動論與物質本原論的連接橋梁。在附圖6 中,“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是一條曲折反轉的弧線,這條弧線形象地表示了意識如何反作用於物質,這就是意識和具有意識的人在通過實踐認識物質世界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改造物質世界。

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是人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由此,實踐觀、認識論這兩個根本看法引出了它的算不上方法論的方法論,那就是:

要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就是要使人更好地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就是要按照本節其他方法論的要求,在實踐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

其他方法論對實踐和認識的指導關係,已在附圖6 中用箭頭的方式標出。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包括兩個根本看法,一是客觀規律論,二是矛盾法則論。

(五)客觀規律論

事物具有普遍、客觀、多樣的聯係,聯係構成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辯證地決定事物的發展。

“事物具有普遍、客觀、多樣的聯係,聯係構成運動、變化和發展”。這句話的含義是:事物具有普遍的聯係,世界的普遍聯係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這種普遍的聯係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這種普遍的聯係也是多種多樣的,各種不同的聯係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事物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雙方的狀態或性質發生變化,概括一切形式的變化就是運動,運動作為事物的固有屬性是指事物的一般變化和過程,標誌著事物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變化則主要指運動的一般內容,即事物所發生的改變,包括事物性質、數量、結構、形態上的改變;發展是在運動、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的範疇,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辯證地決定事物的發展”。這句話的含義是: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客觀規律辯證地決定事物的發展,事物的聯係和發展遵循著某種必然規律,而這種必然規律要通過各種偶然形態表現出來,這些偶然形態並不違背必然規律,但包含有必然規律所不能預先決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