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14(1 / 1)

第一節

流派先來看看哲學是什麼。哲學: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論: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區別: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哲學的發展其實挺有意思,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如同中國武俠小說中的門派一樣,形成

了若幹個流派。這些流派主要圍繞著幾個關鍵問題展開論戰。一些流派已在紛爭中沒落消逝,一些新的流派又不斷產生。

典型的流派劃分依據,來源於西方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的傳統,事實上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頭。而流派劃分的標準,則是如何回答“思維與存在的關係”這樣一個看起來簡單,實則又不簡單的問題。

因此,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到底有沒有思維,有沒有實在?如果有,那麼他們分別是什麼呢?哪一個是起決

定作用的?第二,如果有實在,有思維,那麼思維能不能把握住實在呢?圍繞以上問題,哲學的主要流派可簡要地劃分如下:有無實在無:主觀唯心主義(認為沒有所謂的實在,一切都隻是人的思維的產物,實際上是虛無主義。)有:但有分歧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實在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其實就是基督教的上帝、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之類。)唯物主義樸素唯物主義(認為實在是具體的某樣事物,比如地、火、水、風之類。)機械唯物主義(認為實在是物理意義上的物,是可以測量的實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在是哲學意義上專指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客觀物質。)思維能否把握實在不能:形而上學(認為實在與思維之間的關係有如人和影子的關係,思維隻能把握住現象,對實在隻能猜測,但不可能真正認識。)能: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辯證的關係,思維通過一點點把握住部分的實在,通過不斷綜合,不斷積累,從低級發展為高級,從簡單發展到複雜,最終就會認識實在,並能對實在產生反作用。)如果突破古希臘哲學把哲學重點放在“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上的傳統,從廣義的角度來

看待哲學,哲學思想的範圍就會大得多。國際知名學者餘秋雨在《“論語”親切如外公給我

的信》中有過形象而生動的描述——思想的分工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中華文化參與了人類智能的大奠基。釋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歲,孔

子死後十年,蘇格拉底誕生。亞裏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歲,比莊子大十五歲。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最聰明的人幾乎同時出現在這個地球上。他們為什麼會同時出現,還不清楚,但隻能告訴大家他們同時出現了,完成了一個有趣的分工。希臘思考人與物的關係,印度思考人和神

的關係,中國思考人和人的關係。思考的結果是: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精神自由,印度哲學家思考的是靈魂解脫,中國哲學家思考的是社會管理。分工那麼精確,小重複有,大重複沒有。我們可以說,在這次人類成熟的過程中,中華民族沒有缺席,貢獻還很大,這讓我們很驕傲。盡管當時沒有互相交流,冥冥之中卻有一種力量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了。